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骏 《梅山科技》2009,(6):51-53
通过对3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比较,剖析了3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的优缺点,并通过对梅钢新烧焦系统35kV、10kV、6.3kV电压等级配电网电容电流的计算,且结合电网运行特点,认为选择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是最适合梅钢实际情况的,能以最快的速度切除故障线路,最大限度地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2.
刘江 《钢铁技术》2006,(4):16-19
介绍了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针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产生及危害和对如何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金川公司6kV配电网运行实际出发,说明金川公司6kV配电网目前采用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已经不适应运行实际,进而通过对6kV配电网不同的小电流接地方式进行比较论证,认为金川公司6kV配电网应采用谐振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广钢35kV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不适用于广钢电网的原因,分析了目前电网的各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指出了适用广钢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种类、选择应用及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优缺点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电力系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综合性技术问题.分析了配电网常用的几种中性点接地故障,并对各种接地方式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通过分析比较给出了1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6~10 kV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特点,并提出了合理选择6~10 kV系统接地方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宁丽 《江苏冶金》2014,(2):77-79
介绍了6-10kV配电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特点,并提出了合理选择6-10kV系统接地方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几起单相接地故障引起包钢电网波动典型事故为例,指出了包钢电网1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包钢电网的特点,提出了包钢电网1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变更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钢  王军 《南钢科技》2000,(2):37-38
本分析了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的变压器在一相接地时的各相对地电压的变化,支及这类故障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比较和运行情况的分析(包括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等),对中压电网的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及小电阻接地方式进行了探讨。对小电阻接地方式改造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压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往多为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当电容电流大到一定程度后应向电阻接地方式转换,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上海宝钢集团一钢公司35kV系统正在进行这种转换。  相似文献   

13.
说明了马钢新区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小电阻接地系统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小电阻接地系统的零序保护配置原则和运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电能质量的优劣对钢铁企业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电能质量问题,电压跌落问题正日益被关注。自2005年以来,宝钢已经发生过多起因外部电网故障而导致电压跌落事故。从宝钢实际出发,对电压跌落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且提出一些预防电压跌落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110 kV配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技术的应用背景,说明了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1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小电阻接地系统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后对供电可靠性地影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本质安全的概念和功能,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对供配电系统进行本质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电网中性点接地的几种不同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电阻接地方式的设备和保护的技术条件,指出中电阻接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选煤厂供配电系统节能的关键环节和企业管理两方面简要探讨了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小虎 《甘肃冶金》2014,(6):116-117
目前,在国内多数地区采用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这种装置适用于3~66 kV中性点不接地或中性点经电阻、消弧线圈接地装置的单相接地选线。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出单相接地故障。并且其接地电流小,如若出现事故,能够防止事故扩大的趋势。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选线的准确率偏低,系统运行方式多变,容易引起因接地电流小而带来的误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