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
作为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诗人,杜甫的咏物诗体现出儒家仁民爱物的现实主义情感取向、以时事入诗、咏物以议政的政治情怀,同时在诗歌中杜甫以物抒怀,寄寓人生遭际之感,丰富了咏物诗创作的情感内涵,在咏物诗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6)
咏物诗始兴盛于南朝,学界多有论及。其实咏物诗在两晋时期就已出现,因为存世数量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不被重视。两晋作为咏物诗由比体向赋体转化的衔接时期,对比体咏物诗由情入理的完善和促成后世赋体咏物诗的兴盛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4)
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对我国山水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秉承传统的山水画家依然在延续此创作理念,这与其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创作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人合一""动静相依"的哲学思想与"观物求变"的创作思想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解读张璪的绘画理论,对于当下中国山水画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3)
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迁想妙得",不仅影响了人物画的发展,而且影响了花鸟画、山水画的发展。要想"妙得"一幅优秀的作品,前期进行复杂的"迁想"是基础。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绘画中,而且在当代多元化的艺术创作中也是重要的创作思想。"迁想妙得"即在创作前进行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将生活体验的结果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情感,最后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7)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出现,对传统人为生成内容造成极大冲击,虽然创作主体并非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自然人,但人工智能创作物能够满足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构成要件,因此人工智能创作物受著作权法保护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53-66
南朝梁陈时期的何逊和阴铿是成就突出的山水诗人。他们在创作中深受"永明体"的影响,在遣词造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诗歌较古体诗更为工巧精炼,也渐入情景交融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9)
张恨水的文学观是使其作品能够在同时期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新时期仍被大众所喜爱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张恨水文学观,掌握其"为普通民众而创作"、"注重艺术与生活有机结合"、"以创新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等文学观对创作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张恨水,解读张恨水作品,从其文学观众获得创作启示,提升文学创作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姜敏华 《现代装饰》2014,(11):24-25
<正>马贾画廊此次为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家"的展览,展出了来自伦敦的荷兰籍艺术家Adeline de Monseignat的最新力作。该展览主要通过整合建筑、雕塑和绘画,大规模呈现装置艺术来追忆作者过往的童年。艺术家将自己家中遮阳篷上所用的红白色条纹布料设置于马贾画廊的中央,并根据其童年时期卧室的确切尺寸进行创作,作品在人与物之间建立起某种特定的联系。重建的"房间"伴有儿童卧室的趣味性,其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野性十足,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空间由此产生。"房间"内部创建出一个高1.7米的狭窄走廊,设计高度与艺术家的身高一致。随着参观的慢慢深入,参观者会看到一系列采用皮毛创作于玻璃球中的触觉性雕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0)
郁达夫创作于1922年的《采石矶》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其创作的过渡性。题材内容上,《采石矶》的主人公不在局限于五四时期的"零余者",而是保有正直品格的传统文人,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也相对较少较正常;创作手法上,过去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抒情被较为客观平和的叙述代替;主题思想上,《采石矶》在批判社会的力度和深度上都明显超出了之前的作品。这些转变奠定了《采石矶》在郁达夫本人创作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激发了个体精神的解放,文学创作呈现繁荣之势。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感物说"的崛起。这一理论在陆机、刘勰、钟嵘那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三人对"感物"的理解各有侧重。陆机《文赋》认为"物"主要指自然景物。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的"物"也偏向自然景物,但更强调诗人感物的主观能动性。钟嵘《诗品序》扩大了"感物"的范围,自然景物、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乃至家国政治大事都被囊括其中。通过对三大文论中"感物说"的探析,阐明其中的关联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