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罕  徐则民 《采矿技术》2007,7(4):62-63
利用实测的钻孔扩底灌注桩静载试验数据,用BP神经网络建立桩基沉降量的预测模型,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桩基沉降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桩基沉降量,预测精度高,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利用灰色GM(1,1)模型得出的高速公路工后运营期路基沉降预测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与后期沉降趋缓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先用弱化缓冲算子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弱化处理,再利用弱化缓冲序列建立灰色GM(1,1)模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BP网络对沉降预测值修正,使修正后的预测值更加接近实际值。工程实例表明在弱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灰色与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可用以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灰色GM(1,1)模型直接应用于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测效果一般的问题,以灰色GM(1,1)模型为基础,以一元二次多项式对GM(1,1)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正化残差拟合修正,构建残差修正GM(1,1)模型,并以等间距和非等间距2种形式的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降监测数据集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残差正值化处理后的非线性多项式拟合修正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增益明显,而未对残差进行正值化处理的多项式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精度提升效果一般,正化残差拟合修正是有效的GM(1,1)模型后处理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小屯矿6中煤层瓦斯抽采实际,采用灰色系统残差修正GM(1,1)模型进行了瓦斯抽采量预测,并建立适合于该矿的瓦斯抽采量预测模型,其结果表明: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矿井瓦斯抽采量是可行的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灰色预测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筑物变形预测中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了提高预测精度,该文结合灰色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构造并联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PGNN)对南京地铁隧道某监测点的沉降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PGNN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单一的灰色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证明了PGNN组合方法在地铁隧道沉降量预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非等步长灰色GM(1,1)模型及其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1]非等步长灰色GM(1,1)模型建模基础上,提出根据沉降观测振荡序列建立非等步长灰色GM(1,1)模型的改进方法.利用青岛一高层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数据,根据改进的非等步长灰色GM(1,1)模型对建筑物沉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通过与改进前的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实用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灰色理论在煤层瓦斯抽采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适合煤层瓦斯抽采量的系统模型,并在青龙矿井M16突出煤层采用灰色系统及残差修正GM(1,1)模型进行瓦斯抽采量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矿井瓦斯抽采量是可行的,且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文中简要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针对西安市单个水准点的一组高程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建立了灰色预报GM(1,1)模型,预测西安市某点近期沉降量。计算结果表明,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同时,用VB编制了灰色模型预测程序,证明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并绘制了其高程沉降图。  相似文献   

9.
何忠明 《矿冶工程》2007,27(5):9-11
基于桩基静载荷试验所得的沉降量数据具有一些灰色特征, 将荷载Q看作广义的时间, 建立了荷载序列的等步长及非等步长GM (1, 1)预测模型。工程应用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GM (1, 1)模型在预测单桩沉降量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变形系统中多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传统GM(1,1)模型难以体现沉降变化趋势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GM(1,N)模型对数据分析处理,并利用Markov模型修正残差序列,提高预测精度。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表明:灰色关联GM(1,N)-Markov模型的预测精度高,结果更为可靠,在实际工程沉降分析预测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叶平先 《矿冶》2000,9(4):79-83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灌注桩基础工程事故也越来越多。采用何种加固方法以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成为基础事故处理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钻孔灌注桩事故的处理和分析 ,详细阐述了压力灌浆在处理桩基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缓冲序列算子,对原始非等步长GM(1,1)模型作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等维灰数递补动态预测GM(1,1)模型对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工程算例结果表明,经缓冲算子修正后的等维灰数递补动态预测GM(1,1)模型,预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某重点桥梁建设工程的超长大直径试桩试验,对比分析了钻孔灌注桩在桩端后压浆前后承载力、沉降的试验数据,认为后压浆对于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减少沉降具有明显作用.因而将桩端后压浆技术应用到该桥梁的群桩基础建设中.通过分析该桥梁基础的长期观测数据,发现桩端后压浆对于提高群桩基础的整体性,减少沉降,增加安全储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高压旋喷桩加固后的软土地基沉降规律, 以天津滨海地区某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为例, 基于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本构模型对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的软土地基沉降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软基加固前地表沉降形式呈“锅底”型, 与实际观测情况相符, 沉降量随时间呈对数函数增长;高压旋喷桩加固软基效果明显, 可以有效减少软基地区的地表沉降;加固处理后的地面实际监测得到的沉降量小于数值模拟所得预测值, 加固效果良好, 高压旋喷桩可作为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试桩力学性状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方法, 对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数值模拟分析, 找出了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一些基本规律。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在一定深度位置处存在等沉面现象, 为建立带帽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为设计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6.
陈晓霞 《煤炭技术》2012,31(7):117-120
文章借助大型有限元ANSYS软件,考虑复合地基中各种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CFG桩复合地基随荷载、褥垫层厚度、褥垫层模量、桩间土模量和桩长变化规律。与工程实例相对比,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嵌岩旋挖钻孔钢管柱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管柱作为逆作法施工时的竖向承重结构,基础通常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管柱底端嵌入桩身混凝土中,形成一柱一桩的结构体系。该体系能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对桩基的承载力、垂直度和沉降要求严格。通过工程实例,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嵌岩旋挖钻孔钢管柱桩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孔壁坍塌、钻孔偏斜、孔底沉渣厚度、混凝土标高等质量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钢管柱桩的施工质量,其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索刚性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设计了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及实验箱,进行了十二组刚性组合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分别在长短桩共同加区、短桩与下卧层交接面、仅有长桩加固区、长桩与下卧层交接面埋设了沉降标,测得了长短桩组合的复合地基在不同深度处随桩长、桩径、桩距变化的沉降规律,分析了长短桩共同加固区、仅有长桩的加固区、长短桩与下卧层交接处、同一深度处不同影响因素沉降特征及同一影响因素不同深度处的沉降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长桩桩长主控效果显著,长桩桩长、桩径、桩距对沉降影响在长短桩共同加回区表现更为突出,在仅有长桩加固区各影响因素对沉降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实体桩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桩及桩间土的静力载荷试验资料分析,依据复合地基在受力过程中,垫层及桩与桩间土变形(沉降)相等这一条件,解析出桩、桩间土的承载力以及垫层与桩的变形。提出弹性抗力系数计算方法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强渗漏与坚硬岩层组合条件下桩基工程旋挖钻机施工技术的探索,总结出高压旋喷防渗漏与旋挖钻机牙轮筒钻和截齿取心筒钻交叉钻进入岩联合成孔施工工法,并在工程中成功应用。在处理大直径入坚硬岩层钻孔灌注桩方面效果明显,技术先进,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