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陆核电厂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水行政管理部门和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内陆核电厂的选址必须考虑水资源方面的约束。文章围绕核电厂选址与设计、核应急管理、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分析、总结和提出了我国内陆核电厂选址中的水资源约束性条件和指标,可为我国内陆核电厂选址与水资源论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内陆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的评价方法,在分析内陆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生态影响三个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水资源使用功能和基于受影响的GDP的两种评价方法。以某内陆核电厂为典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核电厂严重事故影响经济社会用水规模达6.1亿m~3,影响GDP规模达373亿元,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属于严重影响等级,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对核电厂严重事故影响评估、应对重大水安全风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核电能够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对我国经济的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提供较为强大的能源支撑,虽然福岛核电事故对世界核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我国调整了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但是从中国经济和能源需求的长期趋势来看,在保证核电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总的政策趋势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此种背景下,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应对内陆核电建设及运行对水量、水质安全的双重影响,抓紧构建完整的内陆核电水资源管理的政策体系及技术标准,及早介入内陆核电的规划选址,严格内陆核电运行期的水资源日常管理及事故应急管理,加大相关课题如核电低放射性废液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取排水口选取限制条件、合理排放方式等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我国拟建内陆核电用水原理及用水需求,结合某内陆核电工程实际,从取水水量可靠性及取水可行性2个方面对内陆核电选址阶段取水水源可靠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内陆核电选址阶段水资源条件分析特别是取水水源的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内陆核电水源供水保证率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相关规范条文的分析,认为内陆核电供水保证率选取时应考虑的因素有:核电厂的特点、重要性;当地水资源状况;水源工程条件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据此,系统地设计了供水保证率选取的方法,提出将供水保证率选取纳入核电厂水资源论证范畴,通过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来选取供水保证率。文中还初步分析了水源工程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提出了核电厂运行期每年供水不能保证导致的期望损失计算方法;基于内陆核电重要性等级的分析、供水不能保证时核电厂经济损失的估算,提出内陆核电厂供水保证率宜高于火电厂和城市的供水保证率。最后,给出了不同水资源和水源工程条件下,供水保证率选取范围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国内外内陆核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内陆核电站事故的特点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论述了我国内陆核电水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特征,阐述了内陆核电水资源论证及其现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内陆核电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抵制与反对、有条件的实施、保障性的支持;在规划水资源论证、全过程管理、追踪技术进步3个方面,对水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针对内陆核电水资源论证技术,提出了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钱塘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研究流域水资源总量的重要手段。系统地论述了建立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并根据钱塘江流域水资源特性构建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判指标,包括流域水资源承载指标、压力指标及承载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对于评判流域水资源承载状态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依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出发,构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分析了目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内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变化环境下,区域的水循环要素必然发生变化,使得水资源系统的变化过程更为复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高效节水和水量调配是西北内陆区可持续发展之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以保障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为主线,按照"理论方法-技术研发-方案集成"的总体思路,以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及变化环境下水循环与水资源变化趋势为基础,集成保水节水技术、空中与地表水资源联合利用关键技术、荒漠绿洲生态保护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提出西北内陆区水资源配置方案、保障体系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立峰 《水电站设计》1999,15(3):109-112
以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环境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 ,提出了该地区水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相应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内陆核电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安全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潜在的放射性污染会对水资源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巨大差异,内陆核电的水资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在简要介绍了核电站运行原理及安全设计后,阐述了国外内陆核电的状况。从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污染、冷却水污染和硼污染三方面分析了内陆核电站运行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以及我国的控制措施。从水资源管理思路、水资源论证深度、水资源应急响应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内陆核电水资源管理中亟待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日本福岛核泄漏和水资源安全灾害事故。给我国的核电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警示。核电水资源论证是保障水体安全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我国内陆核电水资源论证发展现状,分析了宏观安全目标的实施途径、取水高保证率的可靠性、退水影响分析、公众敏感性评估等内陆核电水资源论证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和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我国核电发展布局逐步由沿海 向内陆延伸。内陆核电水资源论证是我国核电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 段。在总结内陆核电水资源论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制 定内陆核电论证技术标准、强化内陆核电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推进内陆核电退水污染问题论证、 深化内陆核电项目取水退水影响缓解及补偿研究、完善内陆核电项目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建议,以供有 关技术及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内陆核电耗水指标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内陆核电厂相关系统的用水和耗水情况,探讨了影响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某内陆核电厂两台机组用水和耗水量等参考数据。在对常规火电和市政耗水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内陆核电机组通常担任基荷,没有出力限制等特点,建议为内陆核电厂设置日耗水和年耗水两个耗水评估和控制指标,并分北方和南方两区给出了耗水控制指标建议值,供水资源主管部门、业主和核电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陆核电对地表水水质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收集的大量国外已建内陆核电站实际运行的实测低放射性废液排放资料,分析研究了内陆核电站低放射性废液及废气对水质的影响途径、放射性核素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分析得出内陆核电站正常工况下低放废液的排放对水质影响较小的初步结果。结合实例,计算分析国内拟建内陆核电站低放废液排放后对水质的影响,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最后针对我国内陆核电的规划布局,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背景,分析了内陆河流域独具的水资源多次转化特性,针对目前已形成的水资源重复利用开发模式,提出了反映水资源转化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历史实测资料的分析计算,建立了不同开发水平条件下6阶时移转化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分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资源利用压力指数可用来衡量一个区域的水资源相对稀缺性,并判断水资源是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在经济、环境、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从人口数量压力、水资源数量压力、水环境压力、水资源技术压力、水资源用水管理压力的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压力指标体系.通过对全国223个地市水资源利用压力的计算分析,该指标体系定量反映了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验证了所构建的水资源利用压力指标的合理性,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内陆河泛流域水利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阐述了新疆水利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指出了新疆水利发展的泛流域化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了新疆水利发展的动因,探讨了新疆内陆河泛流域化的水利发展态势,提出了内陆河泛流域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及国际河流开发等新疆水利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