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含核—壳聚合物共混体系PC/PBA—cs—PMM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聚合物(PBA-cs-PMMA),采用密炼机以不同条件机械混合。经力学性能测试、形态结构观察和转变行为表征表明,PC与PMMA具有一定的相容性,PBA-cs-PMMA能很好地分散在PC中,当其含量超过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值为PC的10余倍,是PC的良好增韧剂。增韧机理属银纹和剪切屈服共存。  相似文献   

2.
含核-壳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形态与协同增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力学性能和 DSC测试以及 SEM观测 ,分析了丙烯腈 -b-苯乙烯共聚物 (SAN)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核 -壳聚合物 (MBS)、SAN/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ABS)、SAN/ MBS/ ABS及 SAN/ MBS/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S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MBS对 SAN基体具有明显的增韧效果 :当添加 ABS或 SBS弹性体时呈现出明显的协同增韧效应。SAN/ MBS/ ABS共混体系冲击断面的 SEM照片显示 ,当材料受冲击时产生了大量的空洞 ,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力学性能和 DSC测试以及 SEM观测 ,分析了丙烯腈 -b-苯乙烯共聚物 (SAN)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核 -壳聚合物 (MBS)、SAN/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ABS)、SAN/ MBS/ ABS及 SAN/ MBS/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S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MBS对 SAN基体具有明显的增韧效果 :当添加 ABS或 SBS弹性体时呈现出明显的协同增韧效应。SAN/ MBS/ ABS共混体系冲击断面的 SEM照片显示 ,当材料受冲击时产生了大量的空洞 ,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量。  相似文献   

4.
PBA/αMS-AN核壳乳液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用石油化工副产物α-甲基苯乙烯(αMS)代替通常使用的苯乙烯(St)或甲基丙烯醚甲酯,利用其成本低,本身不易均聚,但易与丙烯腈(AN)共聚的原理用其共聚物作为壳层,采用分段乳液聚合法,得到了具有PBA/αMS-AN核壳结构的高分子复合乳液。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聚合反应配方及加科方式,通过红外分析法(IR)、透射电镜法(TEM)、差热分析法(DSC)等手段,对该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该共聚物为核壳型结构。  相似文献   

5.
PBA—PMMA核一壳增韧剂改性聚碳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阶段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交联的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核-壳结构增韧剂,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增韧剂胶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考察了增韧剂与聚碳酸酯(PC)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力学性能。动态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增韧剂与PC基体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界面粘接。冲击实验结果表明,增韧剂对PC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其用量为4%(体积分数)时,使PC的缺口冲击强度较增韧  相似文献   

6.
PBA/PMMA型核壳弹性粒子增韧环氧树脂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合成了一系列的PBA/PMMA核壳型复合弹性粒子,并用于增韧双酚A环氧树脂DEGMA/DDM体系。研究表明,适宜的PBA/PMMA核壳比是核壳型复合弹性粒子增韧环氧树脂的先决条件,添加合适核壳比的复合粒子能提高改性体系的冲击强度、剪切强度、降低固体化系的内应力。随着核壳粒子橡胶相尺寸的减小,改性体系的冲击强度逐渐增加,内应力降低,但对体系的剪切强度影响并不显著。在外作用下观察到核壳粒子空穴化引起剪切屈服增韧。核壳粒子的形态由透射电镜观测(TEM)。,改性试样的断裂表面扫描电镜观测(SEM)。改性体系中分散相的尺寸由预测结构的核的核壳复合粒子控制。  相似文献   

7.
PC/ABS共混物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PC/ABS共混物的抗冲击样条的切片形态和取向程度。结果表明:共混物中接技橡胶粒子是包藏在SAN相中的。PC/ABS=25/75时,PC为分散相并呈粒状沿注射方向拉长。PC/ABS=75/25时,ABS为分散相并沿注射方向呈纤维状和层状。PC/ABS=50/50时,PC和ABS都为连续相且沿注射方向呈层状排列。原料对共混物形态和取向有影响,其中以ABS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阶段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交联的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核、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的核-壳结构增韧剂,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增韧剂胶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考察了增韧剂与聚碳酸酯(PC)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力学性能。动态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增韧剂与PC基体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界面粘接。冲击实验结果表明,增韧剂对PC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其用量为4%(体积分数)时,使PC的缺口冲击强度较增韧前提高了16倍。  相似文献   

9.
核/壳结构聚合物改性硬质聚氯乙烯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丙烯酸酯核/壳结构聚合物,总转化率超过95%,乳胶粒理论粒径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聚合体系没有明显的二次成核过程.将其用于硬质聚氯乙烯改性,当加入量为3 phr时,就能产生显著的增韧效果,常温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6.51 kJ/cm2,而拉伸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扫描电镜分析冲击断口表明,核/壳聚合物已经很好分散到聚氯乙烯基体中,呈网状结构,为明显的韧性断裂过程.该研究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PBT/PMMA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PBT/PMMA、PB/PMMA/PC共混物的拉伸行为、动态力学行为和形态,讨论了PC对PBT/PMMA共混体系的性能及形态的影响。指出PC的存在导致共混物中PMMA的粒径变小,使PMMA对PBT显示出增韧效应,但对PBT-PMMA的相容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微相复合高分子乳液.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此乳胶粒子的形态特征,表征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子具有预期的核-壳型结构,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其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比常规乳液聚合物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共混物的反应性增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简述了聚合物共混物反应性溶容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利用挤出机通过各种反应性聚合物或官能化聚合物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就地形成共聚物增容剂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含酸酐、羧酸、羧酸衍生物、胺、氢氧化物、环氧化物和离子反应基团的反应基团的反应性聚合物在反应性增容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异戊二烯胶乳,用水合肼/H2O2的方法进行了乳液加氢试验,红外光谱表明,加氢效果是明显的,但同样条件下的氢化程度不如丁腈胶乳和丁苯胶乳,聚异戊二烯经乳液加氢后,对聚丙烯有显著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4.
PMMA/PnBA乳胶IPNs体系动态力学性能及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动态粘弹仪和透射电镜,着重研究了PMMA/PnBA乳胶IPNs体系的相容性,乳胶颗粒的形态和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对它们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通过分析该乳胶IPNs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表明PMMA/PnBA乳胶IPNs属于部分相容体系,网络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子混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PMMA/PnBA乳胶IPNs呈现两相细胞结构和“芯-皮”结构,随着体系相容性的增加,其结构更加精细,相区尺寸更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几个预测共混物及复合力学性能与填料含量关系的理论方程,对芳香聚酯型液晶高聚物与聚醚醚酮及酚酞型芳醚砜共混物的模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按这些理论方程在界面完全粘结假设下计算出来的模量数据与实验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uO_4染色法研究了LIPN PBA/PS/PMMA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并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技术测定了乳胶粒尺寸及其分布。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反应温度及加料方式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核壳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核壳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的理论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乳胶粒形态的热力学相关理论与演化动力学相关理论,认为乳胶粒热力学性质决定其平衡形态,演化动力学主要决定具体反应条件下的乳胶粒形态,聚合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影响乳胶粒形态。具体条件下的核壳乳胶粒形态是由热力学、动力学、聚合物性质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以聚丙烯酸正丁酯为待附聚胶乳(A),聚(丙烯醚正丁酯-CO-聚丙烯酸)为附聚胶乳(B),研究了以一种聚合物胶乳附聚另一种聚合物胶乳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随着附聚胶乳用量的增大,出现两个附聚峰,本文探讨了与这两个附聚峰相应的附聚机理。  相似文献   

19.
复合聚合物乳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3种不同的加料方法和两种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了PAN/PBA复合聚合物乳液。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检测了聚合物乳胶的表面张力、电导率、流变性、离心和电解质稳定性,以及乳胶膜的光泽度、耐水耐溶剂性、力学性能;同时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探讨了聚合方法-成核机理-粒子微观结构-乳胶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全滴加法乳胶粒径最小,导电率小,表面张力大,电解质和离心稳定性高;乳胶膜的光泽度,  相似文献   

20.
拉伸强度具有“协同效应”的二元多相共混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几种二元多相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与组分的结构、界面区相容性、共混组成的关系。界面区对伸强度有两种作用,当界面区粘接强度小于临界值时,界面区的存在降低了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当界面区粘接强度大于临界值时,界面区的存在提高了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使共混物在拉伸强度方面具有“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是:每个组分必须有交联网络结构;共混物的界面区粘接强度必须大于临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