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防灾救灾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应急避险功能。人在避险情境下的路径选择及避险需求成为城市公园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对灾时避险人员的心理、应急避险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在MassMotion平台构建济南泉城公园周边群众疏散模型并进行灾时人员避险行为仿真模拟。提出应急避险公园边界空间的优化策略:增强公园周边主干道的可穿越性,营造渗透式入口空间,强化公园入口到主园路的便捷性。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灾时群众有序有效地前往城市公园避险,并为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华  高骆秋 《中国园林》2012,28(5):47-50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以山地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布局与行政分区方面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总结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公 共设施或空间的建设运营投入较高与部分空间 实际使用绩效较低形成现实矛盾。为了推进城市 蓝绿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 公共性,研究者不断从更多视角关注公共设施 或空间的使用绩效与可达性。以昆明市中心城区 31个城市公园为例,提出测度公园空间使用绩效 更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数据和方法,然后结 合多种交通方式可达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量 化两者的关联性;最后根据不同聚类的关系来 分析四类公园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关影 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可达性对公园外部 空间使用绩效影响最显著;大部分公园空间使 用绩效和交通可达性较为匹配,但低水平匹配 居多,需要从空间平衡布局方面提出城市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的规划策略;对关系不匹配的公园,需要关注公园运营管理和周边建设两方面存在的 滞后要素。研究结果对城市公园公共性的充分发挥和持续性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游憩交通方式的绿色、环保、低碳 对于构筑高品质的游憩环境至关重要。城市 公园因为其开放的管理方式引发私家车过量 进入,游憩交通问题频频发生。近年来,多 个城市公园相继颁布公园“禁车令”、“限行 令”等政策以限制机动交通为主的游憩交通 发展,引导其转向非机动交通为主导的交通 方式。研究基于机动交通不断减少的现实状 况,从揭示机动交通趋零化下城市公园的交 通特征着手,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并以西安曲 江池遗址公园为例,从交通空间再组织的困 境剖析、动态交通体系的多元优化以及配套 交通体系的提升整治等三个方面探讨游憩交 通空间的调适方法,以期为城市公园交通空 间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官钦水 《福建建筑》2015,(1):114-118
探讨如何基于场地特征,营造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特色景观。公园入口既是城市公园的形象标志,也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探索如何建造融合场所特征、功能要求、景观典型的公园入口具有积极的意义。厦门海沧大屏山公园南入口是尊重场地特征营造特色景观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张锴  范垂勇 《中外建筑》2013,(8):106-109
成都大源公园是一个独特的公园,拥有一个使用循环水的大湖泊和丰富的植物配置。公园中至少60%的区域是保留作为低维护景观的,湿地、河岸缓冲区域及草地构成大源公园自然生趣的源泉。公园中的小体量建筑群与公园休憩空间自然的融为一体。为成都创造出一个多功能空间的生态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8.
有东京中央公园之称的日比谷公园是日本近代公园的鼻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历史资料梳理和实地采访,以日比谷公园为例,探讨日本历史性城市公园在其百年发展过程中作为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现实作用,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范畴下对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在社会、生活、防灾、生态结构等方面承担了补充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责任;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性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城市公园的评价方式和保护制度是影响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地处东京市核心的日比谷公园是日本近代首个“西式”城市公园。与本土长期孕育形成的寺庙、神社和大名的私家庭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文化艺术不同,它被认为是从西方“城市文明”中舶来的“城市装置”。通过梳理日比谷公园发展变迁的历史资料和实地采访取证,揭示日比谷公园诞生以及公园空间的变迁。结果表明,日比谷公园的诞生是源于日本对欧美城市化的效仿,融合美国公园规划理论和德国人民公园的理论,园内的局部空间与建筑设施在社会变迁、战争灾害、时代特征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市公园的空间演变也是日本社会主体意识变迁的写照,它体现了诞生初期日本对欧美城市化的效仿开始从以自上而下为主的教育意识,向民众对公共空间主导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11.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  相似文献   

12.
新塔里洛城市公园将是布雷西亚城中最重要的绿地系统之。这个公园位于工农业发展区,即布雷西亚旧城郊区,它是发展中的“Brescia Ⅱ”街区的亮点。设计师深知景观有助于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和城市规划设计旬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如果仅仅依靠道路、房屋和基础设施等功能结构,而忽视景观概念,将会产生异样的剩余空间,破坏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界定城市形态边界,修建城市空间,创建城市生态和景观价值和改善公园周边环境都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新关系的设计以及新道路系统与原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系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初夏 《中国园林》2009,25(11):89-92
在现代城市高密度地区,城市公园往往被限制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此类地区公园用地功能多样,与周边建筑、交通关系密切,人流车流复杂,需要设计者综合各项因素,将土地扩展到空间层面,使得公园景观与建筑及周边硬质景观融为一体,塑造城市高密度地区特有的景观效果.试图通过对西方城市公园中立体系统成功实例的总结及作者自身的设计探索,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园立体系统的景观特点、设计方法、理念冲突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伟  胡玎 《园林》2006,(1):16-17
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如果说城市是一本书,那么公园恰是书卷中的华章,充溢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憧憬。城市公众户外活动的载体是城市的开放空间体系,因此,城市公园必须敞开胸怀,紧密融入到城市的开放空间体系之中。但是,传统封闭式的城市公园用一道道围栏打破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和交通的连续性,让人难以共享芳泽。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公园的建设用两条腿走路,新建加改建,数量越来越大。开放式公园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真  相似文献   

17.
周波  曹雯畅  冯田 《中国园林》2024,40(5):49-55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 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 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 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 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 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 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 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 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 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 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 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 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它的规划设计不能单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更应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文章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研究方法,对郑州市南环公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环公园整体环境得到了大多数使用者认可;同时,南环公园存在空间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文章针对南环公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往后的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郊野公园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当前旅游和休闲的理想之地,国内许多城市正在开展郊野公园建设的尝试,而入口区作为郊野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设计倍受关注。本文以南京聚宝山公园南入口空间设计为例,对郊野公园入口空间序列的组织与引导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1)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2)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3)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4)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