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黄河断流时,普遍认为始于1972年。其实黄河断流的现象早已见于记载。据《今本竹书纪年》,周贞定王六年(公元前463年),“河绝于扈”,黄河曾经在扈(今河南原阳县西)一带断流。 黄河断流主要是由于干旱引起的,如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全国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黄河和其他大河都可以涉水而过;黄河决口改道后,由于河水溢出或流入新的河道,也会使下游断流。如清道光二十二年(1824年),黄河在桃源县(今江苏泗阳、泗洪县)十五里堡、萧家庄决口,主流夺六塘河入海,使萧家庄以下河道断流。 断流一般发生在黄河下游,但个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夏,黄河在崔镇(在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决口,清口被淤,高堰被冲,淮水南徙。明代黄、淮、运三河通过洪泽湖交织在一起。黄河决口事关漕运线的安危,因此决口引起朝臣的纷纷议论。当时独揽朝权的张居正主持召开了一次讨论治河策略的会议,河漕尚书吴桂芳和河都御史傅希挚二人各持己见,争辩激烈,结果黄河仍泛滥,决口仍横流。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夏,张居正终于发现了一位合适的河督人选,他就是杰出的治河名家潘季驯。潘季驯,字时良,浙江乌程人,嘉靖二十年进士,这次主持河务已是他平生第三次了。他前两次虽然任职期短,  相似文献   

3.
北宋末年以前,黄河多自现行河道以北流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本纪》),黄河从此南下夺淮,历经金、元、明、清七百多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过问堵口事,黄河遂由铜瓦厢折向东  相似文献   

4.
李燕  李庆 《中国水利》2013,(16):24-26
<正>山东省邹平县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改道北流后逐渐形成的,由济南章丘市进入邹平,呈西南东北流向,经旧城控导工程后进入淄博市高青县境内,河道全长21.947 km。本河段属弯曲型河段,纵比降为万分之一,两岸堤距狭窄,一般在2.11~4.06 km,河道主槽宽350~600 m,河槽浅平,比降较缓。因河床逐年淤积抬高,目前临河堤脚已高出背河地面3~5 m,设防水位高出背河地面8~10 m,成为典型的地上悬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道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5.
靳辅(1633—1692年),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他在担任河道总督期间,由于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勤于实践,成为清代杰出的治河名臣。他不仅在消除河患,改善漕运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且对发展治河理论,革新治河技术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一靳辅生活在明末清初,此时黄河已南徙,在苏北清口与淮水、运河交汇,经云梯关流入东大洋。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黄河中下游多次决口,河患异常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发生在1855年的一次大改道,对上下游河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目前为止,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某些特点,还是与铜瓦厢决口以后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本文将从(1)决口以后下游泛区的河道变化及其影响,(2)黄河夺大清河后大清河河道的变化,(3)决口对上游河道的作用,(4)近百年来大堤决口地点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意义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古今的联系,以及如何在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作中,吸取河道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不仅词章出众,而且颇有组织领导才能,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地方长官任内,曾主持了徐州城的防洪工作,很有成绩,受到人们的称赞。据《宋史·河渠志》载: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曹村决口,“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  相似文献   

8.
<正>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州(今织金)人。清代名臣。丁宝桢秉性刚直,曾智杀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大快人心。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1875年创设山东机器局,还曾兴办学堂,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堪称时代先驱。同时,丁宝桢在水利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引发河道的一次历史性大变化,严重威胁清王朝南北经济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丁宝桢从国计民生之大计出发,主张堵塞决口,挽河回淮徐故道。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主张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
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特性和特殊的自然条件,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决口频繁。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下游的防洪减灾措施确保了黄淮海太平原的安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减免大堤决口、减少滩地淹没、减少凌汛决口及河道淤积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另3400.1、65.8、120.0、45.0亿元,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  相似文献   

10.
远见卓识的备非常思想西汉时期,黄河干流由河南省新乡以东向东北流,由今沧州市以北入海。武帝时,黄河曾在今河南省濮阳附近向南决口,给豫东、鲁西南、苏北、皖北造成严重灾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决口持续20多年才培复。该决口堵后,不久黄河又在今河北省...  相似文献   

11.
黄河的六次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最频繁的河流,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自郑州花园口以下,不断决口改道,河道在天津到江苏的滨海县间来回摆动。自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1590次,平均“三年两决口”,改道26次,而大的改道就6次。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书·沟洫志》中有记载:“定王五年河徙。”自今河南浚县、滑县、濮阳一带,再经清丰、内黄、南乐进入河北入卫河,北经沧州、静海、天津入海,这条河稳定了五百多年,一直至西汉文帝后才出现决口。而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在魏郡(今河北磁县南)的决口使主流在今山东入海。  相似文献   

12.
《山西水利》2009,25(1):55-55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曾任工部尚书(相当于工程部长)、总治河防使(专司治河的大臣)。他的治河方法是“疏、浚、塞并举”,主要措施有三:一是整治旧河道,疏浚减水;二是筑塞小口,培修堤防;三是堵塞黄陵口门,挽河回归故道。黄河在曹县白茅决口,泛滥横流达7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主持堵塞白茅决口工程。四月兴工,  相似文献   

13.
黄河的含沙量在世界各国的河流中位居第一.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下游,使得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决口泛滥频繁,黄河蒙受"害河"、"中华之忧患"的恶名.  相似文献   

14.
对黄河二十六次大改道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河道,历史上大改道的次数,从来说法不一,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1959年《人民黄河》一书把黄河下游大改道列为26次,一般写文章做报告多为引用。作者研究认为,对于决而复堵,未形成固定新河道的或决口分支,并未夺河,而原河仍然行河的决口不能算为大改道,如按这样的原则,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大改道只有5次。  相似文献   

15.
一、工程概况和初步效益东坝头控导工程,是一九六四年修建的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境。该处是一八五五年(清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河道特点是:(1)大河由此折转,成为一个大的弯道,东坝头就是河弯的顶点;(2)该处是高低滩地的一个分界点。上游河道内多为高滩,下游河道内均为低滩。东坝头附近河滩宽约五公里,缺乏必要工程控制,大河主流摆动频繁;(3)东坝头是一个常年靠  相似文献   

16.
1流域概况乌力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大罕山,自源地向南流,先后纳右岸支流乌兰白旗河、沙力河后转向东南行至巴奇楼子折向东北,而后再纳左侧支流大欧木伦河、黑木伦河至梅林庙后河道分成两股,右侧一股为原河道,东行经白音胡硕滞洪区于都西庙与西来的新开河汇合,此河道在平水期基本上已不走水,只是在洪水期起分洪作用;左侧一股原为人工渠道,1985,1986年大水后冲成河道已成为乌力吉木伦河的主流,向东北流先后接纳左侧的广兴河、胜利河、乌鲁格奇河、杜其营子河(俗称北四河),转向东南在英窝村与右侧的新开河汇合后…  相似文献   

17.
栗毓美(清),山西浑源县人,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起,一直在河南为官,任职三十会年间,他廉洁勤政有口皆碑,特别是他治理河务的功绩,在中原大地流传至今。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栗毓美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黄河务。道光年间河政异常腐败,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黄河决口,黄金万两”,决口成为河官们发财的好机会。河官们的饮食衣服,车马玩好莫不斗巧建奇,奢侈程度堪与帝王相媲美。栗毓美到任后以身作则带头反对腐败,每遇大的工程都要亲自在场,仔细核算工程费用,杜绝贫污;每遇伏秋大汛都要亲自巡查…  相似文献   

18.
正12世纪前,淮河曾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12世纪,黄河频繁泛滥,干流夺淮入海长达700余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又回归北流,但黄河携带的泥沙已将千里长淮下游河道抬高,淮河丧失了入海排泄的通道。每逢汛期,淮河来水入海困难,在洪泽湖及里下河一带滞蓄、泛滥,水旱灾害频仍。因此,疏浚淮河入海通道、根治淮河水患是淮河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整治淮河,近  相似文献   

19.
古河道     
正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后因河流他移而废弃的河道。引起河流改道可因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降,冰川、崩塌、滑坡将河道堰塞,或因人工另辟新河等原因。构造运动可使河流大规模改道,构造抬升可使废弃河道露出地面,而下降的因堆积作用旺盛,将河道掩埋,形成埋藏型古河道,如中国华北平原地下埋藏着古黄河、古海河等古河道。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发生在平原地区,由于堆积作用旺盛,使河床逐渐淤浅升高成为地上河,当河流决口后,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道被废弃成为古河  相似文献   

20.
<正>郭大昌(1742~1815年),字禹修,江苏山阳(今淮安)人,乾隆、嘉庆年间河工,精通堤坝工程,是黄、淮、运治理中的一位传奇性人物。郭大昌出身贫民,秉性刚正不阿,不与贪污成风的河道官员同流合污,深得百姓爱戴,被亲切地称为"老坝工"。1758年,16岁的郭大昌亲眼目睹了百姓因黄河决口而流离失所的惨状,立志做一名与黄河作斗争的治河工。后经人帮忙,进入河库道任贴书。他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工程计算的财务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