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光发电系统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是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小型风光发电系统适合边远地区/无人值守通信基站的供电;由于风光能源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而通信基站的安全供电相对于普通居民用电要求高很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何将风光能源进行有效存储并供设备使用,保证通信基站的稳定供电,同时,在常规能源条件下,如何保证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风光发电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最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风光发电系统中电能的贮能控制直接影响到电网的稳定性,对电网安全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了一种风光发电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充分考虑了蓄电池的各项监测控制指标的设置及工作模式的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控制可靠,经过测试性能稳定,对相关产品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手机普及程度的不断加深,手机用户正以指数规模增长,这对通信行业的技术支持有了更高的要求.全球范围内的通信企业正在逐渐扩展自身的网络覆盖面积,在农村及边远山区由于通信基站供电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因此该地区的通信发展受到限制,为了顺利解决该种状况并实现对国内通信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为移动基站设备配备新能源的发电系统.本文中对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在通信行业特殊场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了风光互补系统的应用优点,根据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使用特点针对性的提出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在通信行业应用的技术要求.配备新能源的移动基站不仅可以解决本设备的工作及日常用电,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前期投入成本,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战略性举措的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4.
李龙 《电子测试》2020,(4):89-9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业级模块化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包括能源模块、风光互补发电控制模块及监控模块。其中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双轴追日支架,基于PLC控制,可时刻保持光伏板正对太阳,可提高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效率30%。该实训系统既可以满足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的项目课授课需要又可以满足教师的科学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5.
风光互补新能源发电储能系统同时利用两种能源互补发电,与传统单一的新能源发电模式比较,很好地改善了原有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等问题,使发电系统输出电能更加稳定.本设计通过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交直流负载实现发电、充电、储电、用电四大功能;应用GPRS通信技术,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完成了终端上位机对发电系统的智能远程监控.文章阐述了本系统各模块的构成及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PPT算法,并基于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对结果参数进行讨论分析,评估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地用作传统大型中心电站的补充和替代。本文阐述了电力电子技术在风能、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阐述了电力电子技术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以及风光互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实践证明,风能、太阳能混合供电系统在性能和成本上是最合理的独立的电源系统,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需要提供燃料,所占用的空间合理,不会产生污染,运行的成本低,互补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的能源。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风能、太阳能资源不稳定,转换的效率较低;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的价格昂贵;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随着资源的不断耗竭,风光互补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提供方式,必将在新能源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风能、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太阳能被看作是最有代表性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另外,风能资源也是可再生性和无污染性资源,它与太阳和地球同在,取之不尽,风能不消耗燃料,不存在三废处理问题,不产生温室效应,所以开发风电有利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节约能源的国际大环境下,积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专题主要研究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系统在移动通信网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1年,上海致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致远)连续三年中标中国移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集中采购,共完成几千个新能源通信基站的建设,并不断加强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新能源通信基站建设方面的合作,同时和中兴通讯、艾默生等合作开发国际市场的新能源基站项目的建设。对于当前新能源供电基站市场发展的挑战和上海致远的战略,《通信世界周刊》专访了上海致远副总经理谭明铭。行业标准和监管不完善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被看作是最有代表性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另外,风能资源也是可再生性和无污染性资源,它与太阳和地球同在,取之不尽。风能不消耗燃料,不存在三废处理问题,不产生温室效应,所以开发风电有利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节约能源的国际大环境下,积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专题主要研究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系统在移动通信网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一大主流,其中风能和光能是最常见的清洁能源。本设计的风光互补充电器采用C8051F340单片机为核心,采用PID算法调节反馈,实现了风能和光能交替互补对电池进行充电;并且当二者都不足以提供电能时,由电池自身发电供电路工作。同时风光互补充电器具有成本低,无污染,使用范围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片机智能控制以实现由风、光、市电多路输入的大功率LED驱动电路设计。其中,风光发电互补系统实现了不同工作情况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并以模拟的风光能源展示发电特性,完善了风光互补措施。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案分段优化充电过程,以智能化操控实现能源的最大利用。从而实现了驱动电路整体最优性能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的日趋成熟,风光柴储混合发电系统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本文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小功率离网型风光柴储混合发电系统的模型,并且实现了根据气象条件和蓄电池荷电量等的变化,合理调节能量流动,分配各功率模块的有功功率输出。详细阐述了混合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可为电气相关专业的建模仿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文中从通信行业现行供电系统的实际及新能源应用的趋势出发,介绍了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设计、部件结构和在通信基站中的应用,系统阐述了采用新能源对通信电源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和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5.
黄海峰 《通信世界》2012,(20):38-38
国家对通信行业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通信基站正在朝小型化、低功耗发展,因此,未来新能源供电基站的市场容量巨大。对于运营商和设备商来说,绿色基站是涉及到设备节能、新能源利用、精细化网络覆盖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新型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基站供电能源的替代能源,能大幅度节省电耗且应用技术成熟,已得到各地运营的重视。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2012年年初进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集中采购结果即将公布,而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也在加大新能源供电设备采购力度。目前,中国通信行业已经构建风、光等新能源供电基站万余座,仅中国移动就建设了9000余座。但是,有人认为国内新能源供电基站面临多个挑战,如市场饱和、价格增加等,发展前景不明。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与科技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的量不断增大,发现及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已逐渐成了人们的研究目标与方向.风光蓄互补发电作为一项新型可再生的能源,其具备高效、节能以及环保等优点,所以受到了世界各国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的电源解决方案应用于移动通信基站,可以有效解决海岛等边远地区市电引入困难的问题,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通过对某海岛通信基站环境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可靠、实用的通信基站的风光互补发电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风、光发电并网功率波动性较大以及风光资源浪费的问题,基于风光水互补特性,构建了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拓扑结构;以并网波动指数最小、风光丢弃率最小以及电站经济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风光水电厂机组的各种约束条件,建立风光水电互补系统的三目标优化运行模型。以湖北省某地区为例,对模型进行了算例仿真。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优化运行策略有效性,为高比例水电电网大规模消纳新能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锐  王聪科 《中国新通信》2013,(24):120-121
风光互补发电是一种优秀的清洁能源供电方式,但是由于系统多采用铅酸电池储电供电,系统的寿命也会受限于充放电控制的精确性。本文提出的风光互补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处理和蓄电池充、放电控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充分利用风能和光能资源发电,可减少采用单一资源可能造成的电力供应不足,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最佳匹配,而把柴油机作为后备辅助发电装置,能使系统更加稳定、完善。在风光柴互补发电系统中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策略,实现了系统的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