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剩余空间不仅是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地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本研究基于相关城市更新理论和已有案例的整理与分析,从老旧社区在地居民日常生活视角切入,对城市剩余空间与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探讨城市剩余空间的更新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价值。经分析,本研究得出,城市剩余空间更新在物质上可为日常生活提供更便捷、更有意义和更多样的场所;在精神上使在地居民与空间构成熟人关系,提升双向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主宰、经济产业转型的“流动性”时代背景下,在城市剩余空间中出现了一种有序的、自下而上的临时性空间营造手段,它既保留了市民自组织营建活动灵活可变、适应性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特质,同时也兼备了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在专业层面上的视野。通过分析临时使用理论在城市剩余空间更新领域中的发展历程、参与主体、运营机制和影响价值,阐述其在未来可持续的场所营造、城市设计甚至是社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为城市剩余空间更新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日益密切, 使得站点影响域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复 合功能和品质的新兴范畴。本文以轨道交通站 域内部一类特殊的城市剩余空间——“零余空 间”为研究对象,围绕轨道交通大客流带来的步 行交通安全和效率问题,探索了零余空间参与提 升站域空间质量的技术方法和策略,以此切入 对城市剩余空间价值和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美国纽约市的高线公园的改造为例引出城市剩余空间概念,提出当今城市中存在的大量的剩余空间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策略,旨在通过解析高线公园来探究我国城市剩余空间的未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在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公共空间需求和城市建成区可利用空间日益紧张的矛盾下,活化剩余空间成为城市“小织补、微更新”的一种趋势,然而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缺乏对剩余空间清晰、系统的探讨。首先,明确剩余空间的定义与特征,以杭州市为例分析建成区内剩余空间的问题特征与成因机制;其次,明确剩余空间在生活、生态、人文与美学4个方面的价值,以及基于主导功能类型的5大类、13小类的分类体系;再次,构建基于空间类型的纵向维度和基于空间需求的横向维度的剩余空间更新利用体系;最后,提出剩余空间实施共同营造模式、实施管理路径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的高架桥梁在畅通城市交通、提升城市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被隔断、行人通行被阻碍及景观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当下,人们普遍关注桥上空间的治理和提升,却忽略了对桥下消极空间和剩余空间的利用。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以激活桥下消极空间、盘活桥下剩余空间为重点,以交通为导向、自身空间为基础、周边功能为支撑、品质提升为抓手,探索了利用桥下空间来实现城市功能修补、环境品质提升等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有效地指导了桥下空间的综合提升,实现城市中心区整体空间环境的精细化、精准化及品质化。  相似文献   

7.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3,30(8):12-19
[目的]在中国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优化阶段,民众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城市空间逐步被挖潜利用。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然存在多种类型的被废弃的、闲置的、利用率不高的剩余空间。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是城市治理中的系统性复杂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从剩余空间的现状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其概念范畴、类型特点、更新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以剩余空间的代表类型——桥下空间为例,系统提出城市剩余空间的综合更新途径。[结果]更新途径包括:场所研究和空间分析——审慎分析空间的问题和类型,空间辨别与调研评估——结合公众参与进行空间现状评价,空间重组与设计介入——制定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结论]通过多专业综合作用介入,将这些具有潜力的剩余空间进行合理而可持续的更新设计提升,对当前的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而言至关重要,也是人民城市意义下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建设向存量更新转变。城市空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空间有待挖潜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或空间需要被激活并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如何利用剩余空间,通过挖潜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现阶段城市更新关注的重要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针对城市薄弱地区和环节,开展‘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的城市修补工作”。可见,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优化日趋重要。基于健康城市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桥下空间规模与体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存量开发、城市双修等政策的提出,对城市桥下空间这一剩余灰色空间的关注在学术界被触发[1]。在城市建设中,习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理念倡导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空间改造。据此,文章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收集问卷的调查方式,考察了苏州东环高架桥下空间的居民使用情况,并从居民满意度、空间功能与居民需求匹配度和希望桥下空间产生的功能等方面,发现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意愿,同时为目标进行更新规划设计,以期提升高架桥下空间的使用率,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0.
李佳敏  杨震 《风景园林》2023,30(8):44-50
[目的]剩余空间是城市存量更新中具有特殊潜力的公共空间,具有数量多、分布泛、规模小、现状杂、效益低等特征,针对其复杂特征,多采用微更新模式进行优化。在实践中普遍面临空间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耦合问题,从社会设计视角分析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反思设计目的、主体、产物和过程的社会性,可提升微更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效果。[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同时展开思考:在认识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思考“为谁而设计”“与谁一起设计”和“由谁来设计”,理解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实践模式和自身角色;在方法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兼顾具体做法和整体策略,最终探索得出剩余空间微更新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的路径。[结果/结论]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是社会网络不协作,需要依赖社会创新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网络修复。从认识论来说,设计者要围绕为公共利益而设计的价值导向,推动完善与多元参与主体一起设计的实践模式并把握自身作为辅助设计执行者的媒介角色。从方法论来说,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在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方面积极行动:1)关注真实与具体的日常生活;2)以“接近性”为空间设计的标尺;3)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4)空间设计同步社会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城市公共空间供需平衡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公共领域经济学的文章。从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本文为思考开放空间的动态变化、解释都市形态学的演变以及预测城市设计的结果提供了一整套分析工具,考虑了通过共享和私人空间来处理公共领域问题以及通过明确产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开放空间在这个分析中作为剩余用地类别出现,表明了开放空间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它引出了这样的想法,即一个城市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应该对应不同等级的管理机构。在创造可持续的公共领域以及避免本文提及的都市“公地悲剧”中,物质环境和制度设计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恶化,人口增加,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城市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弃置,在集美埔中央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尤为明显.本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在不影响城市原有形象和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剩余空间—"畸零空间"进行改造,主要是在城市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  相似文献   

13.
杨春虹  刘旭 《城市建筑》2023,(1):179-182
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城市周围土地不断被开发建设,形成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错地带——城市边缘区。一方面,这一区域的土地性质和规划建设动态发展,存在部分零散、闲置的剩余土地可以被整合利用;另一方面,区域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尤其是幼儿园建筑,数量与质量均与片区内居民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本文通过分析呼和浩特市边缘区幼儿园的实际案例,探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闲置剩余空间,为在缝隙中生长的幼儿园的空间环境提供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桥下空间规模与体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存量开发、城市双修等政策的提出,触发了学术界对城市桥下空间这一剩余灰色空间的关注。不同于以往单一研究高架桥、立交桥或跨河桥的桥下空间,研究从综合视角切入,调研国内外桥下空间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现状,对以上各类桥下空间进行整理分类和对比分析,总结其各自特征,对不同类型桥下空间提出开发利用方式的侧重点和创新点,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阐述,以期探索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共性思路改善城市桥下空间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产权、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城市公共空间供需平衡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公共领域经济学的文章.从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本文为思考开放空间的动态变化、解释都市形态学的演变以厦预测城市设计的结果提供了一整套分析工具,考虑了通过共享和私人空间来处理公共领域问题以及通过明确产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开放空间在这个分析中作为剩余用地类别出现,表明了开放空间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它引出了这样的想法,即一个城市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应该对应不同等级的管理机构.在创造可持续的公共领域以及避免本文提及的都市"公地悲剧"中,物质环境和制度设计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波动时期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朝林 《规划师》2009,25(3):10-14
通过回顾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可知,2008年下半年以美国为核心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是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具有劳动力剩余、生产力剩余、资本剩余同时存在的特征.面对这种危机,我国可以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达到化解危机风险的目标.规划师应关注生产过程技术、流通技术、流通技术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加深对"巨型城市区"这个新的城市与区域空间形态的了解,以创造性地规划适应全球经济危机后的新城市一生产系统框架,开创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钻石交易中心位于上海浦东区的一条100m宽的林荫大道(世纪大道)上,该区是城市现代办公大厦的首选位置。建筑的一半空间供钻石交易中心使用,剩余空间供其他租户使用。首层为钻石交易中心的零售空间,二层设有电梯厅、展览空间和餐厅。  相似文献   

18.
<正>波特兰市建设了一条新的单行道,以重新连接道路与伯恩赛德大桥,留下了一片护道地块。Skylab瞄准了这一城市剩余空间,并汲取了邻近世界著名的伯恩赛德滑板公园(Burnside Skatepark,建立在伯恩赛德大桥下的剩余城市土地上,现在已无期限租给了滑板社区)的设计灵感。Skylab和Key开发公司将这个20,000平方英尺的小地块重新构思为一个新的开发项目,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建筑概念,即作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通道,Sideyard的名字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中心是城市发展的增长极,培育城市中心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宁波市镇海新城中央生态公园通过创新公园功能、铆合新城空间等规划手段,力求将其打造成新城第三中心,实现由隔离到增长极的质的转变,追求经济剩余最大值。同时启发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剩余空间是香港大学建筑系在过去五年中在教学、研究、实践三个层面不断尝试和总结的一种关键词叠合的空间研究框架,可以打破研究对象的属性和边界,适用于不同尺度的空间研究。文章选取了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研究案例,介绍了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2016年暑期研究工作坊对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调研和上海邮政博物馆周边"考古"式的研究,提出了"苏州河城市生活环"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