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紫砂器始于宋元,初为用器。及至明代,日渐盛行。由金沙寺僧和供春起,五色泥方得其主。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门庭自是络绎不绝。其时紫砂壶型有趋小巧之势。冯可宾所著《齐茶笺》道:"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得为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清代紫砂繁荣更甚,"宫中艳说大彬壶,海  相似文献   

2.
山水草木皆为文人墨客之心头好,世人盛爱牡丹,晋陶渊明独爱菊.在长年累月的与紫砂泥和各种茶壶品种的接触中,予独爱"朱泥小品壶".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朱泥小品的一些认识. 1 朱泥小品壶之兴起 紫砂壶历史悠久,而小品壶是由明代开始兴旺起来,明代朱元璋改制后,以龙团凤饼无益于国民生计,徒然助长奢风,于是在洪武七年断然废止,改为散茶,这个决定改变了茶具的命运:一是茶碗的式微,二是小品壶的兴旺.  相似文献   

3.
春秋楚国陶朱公兴陶蜀山、北宋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东坡提梁壶"传说、明代供春"树瘿壶"流传史载、南京明朝司礼太监墓葬"吴经提梁壶"文物出土考证、"曼生十八式"陈氏传承……紫砂文化继承创新、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太祖朱元璋"废龙凤团茶,兴花茶(散茶)",茶具随之兴起,"宜茶"的紫砂茶具创作技艺日趋成熟。文人的参  相似文献   

4.
正紫砂是一种介于陶泥和瓷泥之间的一种矿物质泥料,因此,紫砂壶既有瓷的细腻,又有陶的透气性。"壶于茶具,用处一耳",为了能让茶在壶里保持最佳的品质,因此,紫砂壶从始至今,都不施釉,以紫砂的本真面目示人,朴素之美,让紫砂与茶天然合一,并征服了世人,著名艺术家高庄曰:"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以本质令人爱。"宜兴紫砂壶启于明代,至今有600多年的传承史,历代匠人辈出,,形式多样。紫砂壶从最初的  相似文献   

5.
五百多年来,紫砂壶艺的发展经过众多陶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努力,借鉴并吸收了大量其它艺术门类,创造了圆器、方器、自然型器、筋纹器和新型器等五大类型。其中,紫砂壶造型以圆器最为普遍。紫砂圆器以球体、半球体为主,同时运用了各种曲线的变化来组合造型。每种紫砂圆器的壶嘴、壶把、壶足、壶盖、壶钮与之相协调,产生了无数种造型的变化。紫砂圆器的种类繁多,有"球形壶"、"掇只壶"、"半球形壶"、"西施壶"、"一粒珠壶"等等。作壶人和玩壶人都清楚,能成功地做好一把紫砂圆器,能摆在人们面前且令玩家满意,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实,美观的紫砂圆器造型也不多见。一把艺术精湛的紫砂圆器会表现出气度凛然、神韵风雅的特点,点、线、面各处比  相似文献   

6.
饮茶少不了茶杯和茶壶等茶具,茶具中的精品当属宜兴紫砂壶了。宜兴的紫砂壶由于博采众长、款式繁多、淡雅古朴,问世后很快赢得了收藏家们的赏识。曾有"杯用景德瓷,壶用宜兴砂"的说法,而当时若得宜兴紫砂壶者,无不想将壶具带到茶店比美一番。紫砂壶属于陶和瓷之间,为半烧结精细特殊陶器,表里都不上釉,壶的砂质中有肉眼看不到的气孔,既不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夏季使用紫砂壶,好比土冰箱存茶过夜,不起腻苔、不易变馊;冬天用沸水冲茶,或置于火炉上炖茶,壶器不易炸裂。更妙的是,紫砂质的壶壁能吸附茶汁,蕴蓄香味,久经使用紫砂壁内积聚"茶锈",即使不放茶叶冲水也有余香。从壶型的制作技巧来欣赏,紫砂壶有高矮之分,高型的  相似文献   

7.
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是手工陶瓷艺术品类中的艺术珍品.千年陶都,薪火相传,历经传统日用粗陶的粗犷造型,传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设计"东坡提梁壶"至明朝茶事、茶器、茶具变革,金沙寺僧抟泥成壶易换香火,供春成"树瘿壶"起始及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紫砂提梁壶的出土,表明了明朝紫砂壶诞生时期,更有"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对紫砂壶造型承前启后的贡献,紫砂壶造型开始成型并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北宋的时候,宜兴紫砂得以萌芽产生,到了明代的时候便兴盛了起来,一直繁荣发展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为什么宜兴紫砂壶能够成为所有茶具之首,其先天的因素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宜兴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而且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以及陶文化,于是宜兴紫砂陶器与茶文化的结合就显得更具优势,再者制壶艺人在紫砂壶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情感,更是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也都融入进来,使得紫砂壶不仅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更是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本文便主要以紫砂"鸳鸯对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9.
<正>宜兴紫砂,历来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紫砂茶具自明代中期开始,由于文人墨客的赞美与参与,为文人雅士与达官贵人所喜欢,身价倍增。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方形与圆形之中去变化,方形紫砂壶不但形体与圆形有别,在全手工制作工艺技法方面也与圆形不同,圆形壶的制作是打泥片、围身筒,拍打成圆形,俗称"拍打成型法";而方形壶则是打泥片后,要用刀具把泥片切成需要的形状后,再一片一片镶接成型,俗称"泥片镶接法",紫砂方形壶  相似文献   

10.
正宜兴之所以名扬四海,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宜兴无与伦比的紫砂文化,宜兴人将紫砂泥从一种毫无生气的泥土,通过自己的巧手,借鉴自然界中汲取出的灵感,变成独一无二的紫砂壶。紫砂壶自明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五百多年,这五百多年间,制壶匠人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理解都反映于其制作的壶中,由于每一个制壶匠人都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故紫砂壶也就"千人千把",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把完全一样的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虽  相似文献   

11.
经利峰 《江苏陶瓷》2014,47(5):70-70
“陶都”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紫砂壶更以其独一无二的材质和文化特性成为世界艺林的一朵奇葩。从明代中期至今,紫砂壶已有500余年的发展历史,陶艺名家数不胜数,紫砂精品层出不穷,数百年来一直备受世人推崇。然而,紫砂壶的创作是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创造,以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因此,壶艺是一门学问,是制壶人终一生之心血进行探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紫砂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传统的艺术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精神上追求的一种文化风格。但是,在紫砂陶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崇尚吉祥如意的心态没有改变。现以紫砂"荷花如意壶"(见图1)的制作为例,探寻紫砂壶的吉祥蕴意及其复合文化形态。1紫砂"荷花如意壶"的造型特点紫砂"荷花如意壶"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荷花形象而设计的一款茶壶。此壶的设计既考虑到了壶器的实用  相似文献   

13.
在宜兴的紫砂壶手工制作中,不乏有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作为创作题材的,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紫砂陶艺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自然是文人表达自我修养、品格和性情的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其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和体会,历史上紫砂陶艺人利用大自然作为创作题材的有很多,本文以紫砂"木瓜壶"为例,来谈谈它的自然具象.  相似文献   

14.
张洁 《江苏陶瓷》2012,45(2):58-58
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彩,几何形的有"圆珠壶"、"仿古壶"、"四方壶"等;自然仿生型的有"南瓜壶"、"莲蓬壶"、"佛手壶"等;筋纹型壶有"桂花瓣壶"、"菊瓣壶"等。这些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共同构成了紫砂艺术园地里蔚然可喜的人文景观。就其使用价值来说,紫砂茶具均得益于优越的材料,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能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对于创作壶艺的紫砂艺人们来讲,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艺人反而越来越倾向于传统吉祥文化题材的创作。诸多的宜兴紫砂壶,无论是在壶型或者是在装饰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壶器的造型、装饰设计里融入吉祥蕴意的民族文化,这也是紫砂"一帆风顺壶"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6.
正紫砂壶的诞生有着历史的巧合,也有着时代的必然,宋代开始的饮茶方式的转变,催生出了这样一朵靓丽的陶艺奇葩。从明代中期开始,紫砂壶就跟奇石、兰花一起被文人阶层视为三种雅事。"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些诗词记录了当年文人玩壶风潮的具现。阳羡是宜兴的古称,这是一个带有古老传承的地方,数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制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不断的继承发展和改良,最终诞生出如今海内闻名的紫砂陶艺。文化的融入让紫砂壶仿佛有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宜兴紫砂兴盛于明末时期,因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雅士的赏识,紫砂壶器逐步从实用的茶具发展成为工艺品,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历久弥新.宜兴陶人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茗壶,设计的造型不计其数.由于宜兴紫砂壶兼备了"宜茶性"与"观赏性"双重品质,于是有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陶艺人在传统紫砂壶造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在创新过程中逐步摸索提高自己的制壶技巧,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紫砂"扭转乾坤壶"就是一款在传统紫砂壶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新品,壶器既有传统壶艺的神韵和魅力,又充分体现了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咸晴 《江苏陶瓷》2003,36(4):39-40
紫砂壶的款识与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识,但款识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就像绘画领域内的“画外功夫”一样,我们把它称为“壶外功夫”,是壶艺的组成部分。纵观紫砂壶款识的发展历程,它既与紫砂陶的演变紧密相连,又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同步发展。大体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从传世的历代紫砂名壶看,见诸于实物的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的“…  相似文献   

20.
杨雪峰 《佛山陶瓷》2014,24(12):69-70
笔者也制作了精美的紫砂壶,名叫《念奴娇》。陶艺的创作不是单纯的工艺品创作,紫砂艺人在创作设计每一把紫砂壶时,都必须将自己的灵感与情感融入壶艺创作中,而灵感源于生活必须高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