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了散热器恒温阀对暖气系统水流量分配的调节作用,详细介绍了恒温阀的工作原理,以及后期调试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温控阀或手动调节阀,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充分、合理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散热器恒温阀实现供暖系统节能及室内热环境改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介绍了散热器温阀的工作原理及国外有关标准,说明用户可以通过调节恒温阀保持要求的室温,不仅可提高室内舒适度,同时可获得可观的节能效果。最后以实例阐述如何在单管供暖系统中应用恒温阀。  相似文献   

3.
《暖通空调》2007,37(B05):47-47
丹佛斯公司于2007年4月10日于北京正式发布丹佛斯散热器恒温阀新产品——RTW。RTW是丹佛斯公司在对中国市场多年的潜心研究及大量应用经验的基础上,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RTW秉承了丹佛斯恒温阔一贯反应迅速、调节精准、质量稳定可靠的特点,并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外观更加紧凑小巧,色彩清闲雅致,与时尚家居内饰搭配更为和谐,也更利于清洁。  相似文献   

4.
刘成  田雨辰 《煤气与热力》2007,27(11):76-78
恒温阀由恒温控制器(核心元件为感温包)与流量调节阀组成。建立恒温阀控制室内温度的数学模型,对恒温阀的控制特性进行了分析。恒温阀的控制为比例控制,其控制精度由感温包特性、流量调节阀的机械特性、供暖系统计算参数及恒温阀控制环路的滞后性决定。  相似文献   

5.
双管系统加两通高阻恒温阀系统因其优越的调节性能,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多.本文根据实例进行分析,介绍了双管加两通高阻恒温阀系统在建筑供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散热器热力调节特性、恒温阀流量调节特性和恒温阀与散热器的组合热力特性为基础,确定了恒温阀在不同阀权度下能够对散热器散热量进行比例调节的范围。根据天津市供暖实际负荷变化特性,在3%不保证率条件下,确定天津市保证恒温阀能够实现良好调控的允许最小阀权度值为0.15。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两栋相同建筑物进行同期动态检测,分析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可以有效调控室内温度和节约供暖能耗;恒温控制阀初投资低和投资回收期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陈艳蝶 《建筑》1998,(9):35-35
恒温同在供暖运行中水力调节、节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改善建筑物内单、双管系统工况中起到了主流作用。在近十多年来,欧美发达国家较普遍地推广采用在散热器上设置恒温阔的办法,作为供暖末端装置上的节能措施。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建筑法规中,规定建筑物中的散热器必须安装恒温阔。以便在室内有太阳能和其他热能出现引起室温变化时,自动调节,节约采暖运行能耗。一、散热器恒温阀的工作原理:恒温间的恒温控制器是一个带少量液体的感温元件。充气波纹管膜盒当室温超过给定值时,部分液体蒸发为蒸汽,使囊箱内气体压缩波纹管,关小…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选购及安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结构原理。并结合工程实践阐述了常用供暖系统不同散热器布置方式中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选购和安装。  相似文献   

11.
Based upon an existing building and heating system with thermostatic radiator valves (TRVs), an integrated model i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the thermal and hydraulic behavior of the heating system under various operation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RVs in reducing overheating has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set value of the TRV is kept at 2-3, its effectiveness in reducing the overheating phenomena caused by an excessive water flow rate is less than 60%. If the overheating phenomena is caused by an excessive supply water temperature and radiator are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V can reach about 80%; the TRV's effect becomes more obvious with increasing overheating degree; however, about 20%-40% of overheating loss still needs to be resolved by improving improper operation adjustment and design. Considering these results, a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supply water temperature is adjusted daily according to the flow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nd the pump is operated with frequency conversion and constant pressure difference. Further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new control strategy, the variation of the heat supply quantity of the system can match the heat load change, and the flow rate of the system can be controlled at an appropriate range.  相似文献   

12.
以STEC2000热网监控系统为平台,介绍了热网监控系统的各部分组成,着重分析了计量收费后对热网控制系统提出新的软硬件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李连众 《建筑科学》2012,28(2):88-94
本文通过创建房间Zonal Model和热水供暖系统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室内空气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及控制系统动态响应.而后利用测试室温作为反馈信号,对3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和能耗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基于Zonal Model信息的控制系统能够反映供暖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仅采用室外气候补偿器时的室温波动较大;应用供水温度和散热器循环流量两级控制策略既可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和控制精度,又可获得10.5%~15.9%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4.
提要通过创建直接连接区域热水采暖系统数学模型和多目标稳态在线优化模型,对此系统不同控制策略进行动态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单纯应用室外气候补偿控制不能获得预期的室温舒适性和节能效果,而采用基于多目标稳态在线优化控制策略不但能满足室温舒适性目标,且可获得近16%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创建直接连接区域热水采暖系统数学模型和多目标稳态在线优化模型,对此系统不同控制策略进行动态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单纯应用室外气候补偿控制不能获得预期的室温舒适性和节能效果,而采用基于多目标稳态在线优化控制策略不但能满足室温舒适性目标,且可获得近16%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直接连接区域供热系统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供热系统特征及七种集中调节模式系统动态响应。依据系统动态反应可得如下结论:从节能和室内环境舒适性角度而言,质量调节与三通阀室温控制共同作用运行模式能够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从供热发展方向看,质调节和质量调节模式均能满足分户计量和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创建供热系统动态数学模型,获取系统热力特性,并用于系统控制仿真和研究.由比较常规控制和当量环境参数补偿控制策略的动态响应可知,采用当量环境参数补偿控制策略,既可改善室内温度状态,又可显著降低热耗18%,为热力公司的生产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集中供热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德臣  刘波  孔庆君 《区域供热》2004,(5):34-36,40
本文介绍了一个城市集中供热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工控机实现数据监测及通讯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指出了监控中心及系统所需要的各种设备,介绍了编制软件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新型用户室内测温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热网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现场控制器要具备的功能,供热系统的控制关键在于温度和压力控制,提出了温度和压力控制策略,对热网监控系统的通讯方案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实例对间接连接和混水连接系统形式的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