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火电厂入炉煤煤质离线测量问题,基于能量平衡和统计分析建立煤质在线软测量模型,对煤的发热量、收到基水分及灰分进行计算,并在300 MW机组XDPS中组态实现。通过比较离线取样化验数据和在线计算数据,表明采用该模型计算煤发热量、收到基水分及灰分满足一般工业分析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燃煤水分软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直吹式MPS型中速磨煤机进、出口物质的能量平衡和质量平衡原理,建立了燃煤水分的软测量模型.实际数据计算和实际煤质工业分析报告数据相比结果表明,计算的水分符合变化规律.同时,将运行中的多台磨煤机计算的水分值进行了数据融合处理,提高了软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电站锅炉入炉煤元素分析和发热量的软测量实时监测技术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文中提供了一种入炉煤元素分析和发热量的实时监测技术,该技术通过测量锅炉、汽轮机、磨煤机以及空气预热器的运行参数间接实现入炉煤元素分析和发热量的实时监测;它利用煤干燥无灰基元素的组成特性的基础性研究结果和能量守恒原理,从排烟气体成分中提取煤的干燥无灰基元素含量的信息;从磨煤机的运行状态中提取入炉煤收到基水分的信息;通过锅炉本体以及空气预热器的能量平衡分析,采用灰分校正技术,实现了入炉煤元素分析和发热量的实时监测。该技术可以为入炉煤质和锅炉效率的监测提供一种快速分析工具,帮助实现锅炉的优化运行。该技术已经在300MW的发电机组上应用成功,测试表明,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测量误差在-3.17%~ 3.83%之间。  相似文献   

4.
李海永  杨濮亦 《电力建设》2013,34(10):60-64
在电厂燃煤煤种杂、煤热值波动大的背景下,锅炉正平衡煤耗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成为难题。为此,利用设计资料中机组负荷与设计煤种煤量的对应关系以及实际负荷、实际煤量、设计煤种低位发热量等指标,通过锅炉燃煤技术指标建立模型测算燃煤热值;在机组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CCS)中增加燃煤的实时热值修正回路,用燃煤的实时热值进行汽温、汽压调节,有效地改善了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性能;针对机组辅机故障减负荷功能(run back,RB)在燃煤热值大幅度变化时存在目标煤量不能与负荷完全对应的隐患,利用RB动作前燃煤的实时热值及时修正RB目标煤量,确保RB目标煤量全工况适应煤质变化,与RB目标负荷相对应,提高了RB的动作正确率;用软测量所得的煤实时热值代替化验值,在耗差分析系统中实时计算正平衡煤耗,大幅度提高了煤耗计算的准确性。目前,该方法在大唐国际系统中的所有火电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软测量的非机理建模原理,利用遗传算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煤质在线软测量模型.确定了 BP 网络与遗传算法(GA)两者结合的建模方式.分析了原煤从进入制粉系统到完全燃烧及排出的整个过程,得到 BP 网络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节点参数集;通过对权参数初值进行实数编码,设计了基于实数编码的GA-BP 算法流程,并在Visual Studio2005 开发平台上进行了 GA-BP 算法程序编制及其调试.使用山西某电厂的 200 MW 机组实时运行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检测,结果表明煤质软测量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煤质参数.  相似文献   

6.
一种在线煤质软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一种工程实用的煤质软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锅炉、汽轮机、磨煤机、空气预热器的运行参数以及烟气成分含量,建立了电站锅炉入炉煤质在线监测模型;从磨煤机的运行状态中提取入炉煤收到基水分的信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建立发热量、水分和灰分的关系,结合锅炉本体以及空气预热器的能量平衡分析,提取入炉煤发热量和灰分信息;根据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从排烟成分中提取煤的干燥无灰基元素含量的信息,实现入炉煤元素分析和发热量的实时监测。现场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够快速准确测定入炉煤质,测量精度满足现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由于许多影响火力发电安全运行及其经济性的重要参数难以在线实时测量,而软测量技术可通过建立难测量的主导变量与易测量的辅助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来达到以软件代替硬件(传感器)的目的.介绍了软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给出了软测量模型的一般理论和建模方法,并以实例介绍了软测量技术在火电厂热工控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健  尚星宇  王瑞 《热力发电》2020,49(11):114-119
双进双出磨煤机制粉系统由于结构复杂,制粉过程惯性大,锅炉入炉煤量难以准确测量,严重影响机组自动控制系统调节性能。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双进双出磨煤机入炉煤量软测量方法。该方法在双进双出磨煤机制粉系统动态特性基础上,利用磨煤机煤粉流量与容量风门开度、一次风压力、料位等关键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分段线性函数构造了锅炉入炉煤量软测量模型,采用聚类算法通过机组历史运行数据辨识该软测量模型相关特性函数的参数,并在某330 MW机组控制系统优化项目中成功实现了入炉煤量的实时测量。该方法能实现入炉煤量的准确测量,有效提高机组自动控制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气体流量软测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流量信号是热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号。由于流量信号存在着非线性、随机性和易受干扰的特点,很难建立起一个准确的测量模型,如传统的3种圆管紊流流速分布的近似模型,基于这些模型的传统测量方法很难测量出准确的流量值。该文提出的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流量测量模型,采用了带有遗忘因子的梯度下降算法来确定隐层基函数中心的位置和输出层权值的大小。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模型计算量小、精度高,且算法简单实用。实验结果说明,基于这种模型的流量测量精度较以往模型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发供电煤耗是考核机组运行性能最主要的指标,而皮带秤计量的准确性是其核心之一。以提高电站煤耗管理准确性为目标,结合某电厂实际输煤系统,重点分析了入炉煤皮带秤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并在介绍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场数据计算说明如何判断皮带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黄金球 《广东电力》2008,21(4):66-68
介绍了沙角A电厂新增入厂煤、入炉煤自动采样装置改造工程的实施情况、系统的工艺流程和控制方式,指出了入厂煤、入炉煤自动采样装置在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及改造后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褐煤和烟煤进行理论分析,得出褐煤的着火热比烟煤大,且褐煤的火焰检测初始燃烧区比烟煤远。并对炉膛火焰燃烧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火焰检测装置应安装在炉膛中心火焰旋转的下游、燃烧器水平中心线的上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非线性观测器的方法,通过对"广义热值"观测器的数学分析,探索燃煤发热量的软测量技术。在一台660MW超临界机组以12MW/min的变动速率、分5次将负荷从525MW降至245MW、机前压力从24.2MPa滑变到12MPa的工况下,取得了将有功功率偏差控制在5MW以内的效果,实践证明该超临界机组在协调控制系统中融入热值观测器有很好的鲁棒性,表明其能够快速响应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大幅度变负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温州发电厂二期煤场软基堆煤自预压变形的稳定分析和现场实时监测, 获得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实测资料及分析研究的成果, 提出了控制变形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近红外光谱方法在线测定煤中水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近红外光谱方法进行煤质在线分析工作的研究,主要进行煤中水分的测定。阅读了多个光谱图,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得出回归模型。模型的预测值和人工化验标准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97,模型的定标标准差为0.5。  相似文献   

16.
塑料排水板在煤场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浙江某电厂煤场大面积饱和软土地基处理中 ,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通过控制每级荷载堆煤高度和堆煤预压时间 ,使地基土在压缩变形的同时强度也逐步得到提高 ,满足了工程需要 ,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7.
FFT和小波变换在电力系统谐波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为满足测量要求,改进了FFT算法,并针对其无法调和的时域性和频域性矛盾的缺陷,讨论了小波变换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FFT改进后频率、相位、幅值的测量精度提高,而小波变换克服了FFT不能时域局部化的缺点,能在时域、频域内揭示信号特征,较好达到了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8.
局部放电信号中含有大量随机噪声,局部放电信号和随机噪声分离困难。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局部放电信号提取方法。采用Gaussian拟合法将含噪信号中的确定性成分分离出来,利用自回归(AR)模型估计出分离后剩余残差的随机性成分,将确定性成分和随机性成分进行合成得到含噪信号的真值估计值和动态测量不确定度,以动态测量不确定度为依据,根据3σ法则选取阈值,将质量差的数据先行剔除,进一步改善滤波效果。由于处理后的信号会产生间断点,采用小波变换平滑滤波,提高提取精度。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和实测含噪局放信号的提取,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