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前言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指桩与承台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按建筑物沉降要求确定用桩数量的低承台摩擦桩基,主要适用于在软弱土层较厚的软土地区建造稳定性高、要求控制最终沉降量的建筑,其理论基础是桩土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建筑物的荷载与沉降。国外研究人员在70年代开始着手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指出采用少量的桩可明显减少天然地基的沉降量。80年代起,我国的专家学者开始对桩土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及控制建筑物沉降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在大量的多层砖混住宅工程实践中进行尝试与摸索,总结出关于减少沉降量桩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994…  相似文献   

2.
桩基是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型式,以桩基承载力支撑上部结构荷载,在软土地基地区建造多层建筑,为控制过大沉降,采用以控制沉降为主的桩基,形成桩土复合地基。论述了为不同目的桩基设计方法,并介绍了应用桩基设计软件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刚-柔性组合桩是一种在大直径柔性桩内插入刚性桩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刚-柔性组合桩可以根据软土地基中的软土深度与持力层层顶起伏变化选择合适的桩长组合,以达到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目的,同时可有效的控制地基总沉降和差异沉降,可有效降低"桥头跳车"问题的发生。基于对刚-柔性组合桩加固机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改进别列赞夫刚-柔性组合桩桩端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路堤上覆荷载、桩侧摩阻力在地基内产生附加应力的影响,并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合理了考虑桩端持力层阻力、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刚-柔性组合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软土地基水闸设计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计算原理,从荷载设计、桩基承载力计算、水闸桩高等方面,阐述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方法,从而确保软土地基水闸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在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中,把基础两侧基底平面以上的土层,简单地当作上部荷载,而忽视作为荷载土层的抗剪能力,必然要低估地基的承载力。应用静力平衡原理和土体极限平衡条件,考虑基础两侧基底平面以上土层的抗剪能力,深入分析软土地基土硬壳层的抗剪作用,推导出考虑硬壳层抗剪影响的软土地基极限荷载计算公式。该公式可用于均质和非均质软土地基极限荷载计算,能更准确反映地基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方鹏飞  朱向荣  徐骥 《建筑技术》2003,34(3):197-198
在一些工程中采用天然地基,承载力虽能满足要求,但地基沉降过大;若按常规桩基理论设计,承载力也可满足要求,沉降量远小于允许值,但经济性较差。为减少沉降,此类工程可适当布置一些摩擦桩,让桩土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这种介于天然地基与纯桩基之间的桩土共同承载的大间距桩基称为减少沉降量桩基或疏桩基础犤1犦。龚晓南将其归为复合地基的一种犤2犦,并认为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设计复合桩基是比较符合实际性状的。复合桩基具有以下优越性:(1)单桩可以承担趋于极限承载力的荷载;(2)采用少量桩即可大量减少沉降,达到控…  相似文献   

7.
1 引言 在滨海软土地区(如上海)建造多层楼房,当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由于软弱下卧层的埋藏浅、厚度大,往往即使持力层强度能满足要求而计算沉降量却严重超限。如何把握好基础的强度设计和变形设计之间的关系,达到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成为设计的主要方向,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简称复合桩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是承台下地基土与桩基共同分担外荷载、按沉降控制要求确定用桩数量的大桩距低承台摩擦桩基,介于天然地基上浅基础与常规低承台摩擦桩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上海地区被大量地运用于工程设计中,特别是8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建筑,  相似文献   

8.
软土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必须首先解决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不足、压缩沉降过大、沉降稳定持续时间长等问题。实践证明,旋喷桩因为能与桩间土共同分担上部荷载并协调变形形成复合地基,所以它在增加地基强度、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土体压缩变形等方面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旋喷桩在解决软弱地基上填筑路基和非桩基桥涵构造物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按沉降量控制的复合桩基设计方法(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突破了由单桩容许承载力确定桩数和外荷载由桩单独承担的低承台摩擦桩基传统设计概念,提出了由容许沉降量确定桩数和外荷载由桩与承台共同承担即按沉降量控制的复合桩基的完整设计方法,介绍了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时的设计原则和步骤。最后简要叙述了该方法在软土地基上多层和中高层建筑中应用的概况及其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论述了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的规范依据及应用方法,并将桩基规范中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的复合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引入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以体现桩位平面布置即竖向支承刚度分布对地基沉降的影响,为复合地基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沈保汉 《施工技术》2001,30(12):43-4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PC桩)1928年在法国开始应用[1],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桩)则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桩.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大量应用PC桩.北京丰台桥梁厂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批量生产PC桩,尔后在铁路工程中大量应用.广东从1984年起开始研制和推广预应力管桩,产量出现几个发展台阶,1986年2万m,1990年80万m,1996年400万m,1999年1500万m,2000年突破2000万m.广东现有管桩生产厂约50家,占全国管桩厂总数的50%,产量却占全国的80%左右.预应力管桩(含PC桩和PHC桩)成为广东地区应用最多的一种桩型.上海地区的交通部三航局混凝土制品厂于1988年正式生产φ600mn、φ800mm和φ1000mm的较大直径的PHC桩.据不完全统计,至1997年底,我国管桩生产厂近8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华东地区(上海、宁波、福清及连云港等地),海口市也有管桩生产厂[2].  相似文献   

12.
桩端后注浆技术是提高桩端面上的单位面积阻力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桩端后注浆技术适用的地质条件,论述桩端后注浆主要工艺参数设计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可供相同地质条件的基础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某高层住宅楼地基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采用DDC工法结合桩基础的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DDC工法消除地基湿陷性,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在形成的复合地基上进行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经DDC工法处理后其湿陷性基本消除;同时单桩竖向抗压静力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桩基础的承载力与沉降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并表现出摩擦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碎石桩、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高地震区砂土液化地基土处理中,应用碎石桩、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对碎石桩、CFG桩组合型复合地基进行了检验及CFG桩的载荷试验。  相似文献   

15.
翟影 《重庆建筑》2013,(2):12-16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力成本的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频发的人工挖孔灌注桩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施工工艺,逐渐被限制和淘汰使用。该文搜集了国内工程界正在使用的各种桩型,对适合重庆地区的桩型和成桩工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程经验,对各种实际条件下的桩型和成桩工艺选择给出了结论性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昆林 《工程质量》2009,27(7):54-5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钻孔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当灌注桩持力层为类似卵砾石层等地层时,该技术对提高桩端承载力最为有效,单桩注浆后的承载力可提高25%。温州财富广场某商务写字楼工程采用该技术施工,取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地下室外墙、承台侧壁等侧向构件承担水平荷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规采用的低承台桩基有可能承受较大的甚至导致破坏的水平力,建议用桩伴侣改善传统基桩的构造形式,特别是对于承台与桩间土摩擦力小或者桩身范围地基土模量低的两类状况。在罕遇地震时,作为抗震概念设计的耗能构件,首先牺牲伴侣,避免或延迟桩头的破坏;复合地基如果设计不当会破坏或削弱褥垫层隔震的效果,可在伴侣与桩之间预留缓冲空间。  相似文献   

18.
残余应力及其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残余应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桩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指出了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可以深化对桩基承载性状的认识、进一步优化桩基设计。  相似文献   

19.
PHC桩的打桩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分析了PHC桩试桩过程中的高应变动测在可打性分析、锤击能量与锤击力监测、桩长与极限承载力关系、初复打对比试验等中的应用。高应变动测为PHC工程桩打桩中的送桩器能量损耗、桩身损坏、停锤标准等分析提供了依据 ,可以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外建材科技》2016,(6):53-54
试桩和工程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是桩基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规范对此有较多的规定,该文梳理归纳了规范中关于试桩及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