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包钢7~#高炉2016年11月份整体炉况较差:压差高,炉温波动大,煤气利用率低。通过分析,调整方法是:稳定燃料比,从而稳定炉温;保证中心气流的前提下,减小边缘料层厚度;扩大矿石度差,改善煤气利用;减少落地烧结矿用量,改善料柱透气性,降低压差。  相似文献   

2.
矿焦混装是近年开发高炉装料的一项新技术,它给高炉冶炼带来三大好处:①改善高炉料柱(块状带和软熔带)的透气性,有利于高炉强化和顺行。②由于矿石与焦炭均匀混合在一起,有利于铁矿石的加热与还原,煤气热能和化学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煤气的利用率。③增加了炉料的堆比重和入炉矿石量。由于料柱的有效重量增加,从而允许高炉在较高的压差下工作,可使高炉获得增  相似文献   

3.
杨成  杨云 《山东冶金》2014,(4):35-36
矿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冶金性能分析表明,PB块矿与南非块矿相比,含铁品位相当,SiO2、Al2O3、S和碱金属含量低,但P含量高,烧损大;PB块矿的粒度、冷热强度均不如南非块矿;PB块矿还原性明显优于南非块矿62.7%。鉴于PB块矿的性能,建议高炉使用时将PB块矿布在高炉中心,减少低料线操作,采取矿焦混装等措施,以改善料柱透气性。  相似文献   

4.
沐继尧  周国凡 《炼铁》1989,(2):1-5,31
本文介绍矿焦混装料柱透气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混装后块状带及软熔层的透气性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提出气流通过层装及混装料柱压损的表达式;论证了料柱气性获得改善的原因。矿焦混装有可能成为提高冶炼强度及降低焦比的一条简便途径,它特别适合于使用的矿石软熔性能差、含粉多的高炉.  相似文献   

5.
邱伟民 《炼铁》1998,17(1):16-18
经过对布料角及料流阀开度进行设定和调试,梅山3号高炉于1997年3月10日~4月9日进行了多环布料工业试验。多环布料的操作参数如下:矿石和焦炭的布料环数均为2环,矿石的布料角差为2°,焦炭的布料角差为3°,料流阀开度恒定,批料在10圈左右布完。高炉采用多环布料后,炉料分布合理,料柱透气性改善。  相似文献   

6.
死料柱浮起高度对炉缸寿命有重大影响,高炉设计、操作和炉内工作状态决定了炉缸死料柱的浮起高度。为了明确高炉设计、操作和炉内工作状态对死料柱浮起高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死料柱受力模型,以国内某5 000 m3级高炉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相关重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死铁层深度占炉缸直径比例增加1%,死料柱浮起高度增加0.155 m;球团矿比例提高10%,死料柱浮起高度降低0.058 m;矿焦比增加0.1,死料柱浮起高度降低0.027 m;压差增加10 kPa,死料柱浮起高度增加0.29 m;料线增加0.1 m,死料柱浮起高度增加0.018 m;铁口深度增加0.1 m,死料柱浮起高度降低0.021 m;铁口角度增加1°,死料柱浮起高度降低0.081 m。研究结果为死铁层优化设计和调控高炉死料柱状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矿批重决定炉内料层的厚度对炉料在炉喉分布影响很大,批重小时布料不均匀,小到一定程度,将使边缘和中心无矿石。批重增大,则矿石分布均匀,相对加重中心而疏松边缘,而且软熔带气窗增大,料柱界面效应减小,有利改善透气性。在生产中随着批重的逐渐扩大,中心会出现加重而边缘相对疏松,致使风量减小。因此矿批重有一个临界值,当批重大于临界值时,随矿石批重增加而加重中心,过大则炉粉分布趋向均匀;当批重小  相似文献   

8.
吴培良 《炼铁》1994,13(4):36-38
开炉初期料柱具有整体温度低,上、下部料柱温差大;相当长时间内不出现软熔带;料柱整体负荷轻,下部透液性好,上部透气性差;开炉料水分高时,上部料柱产生过湿层等特征。采用动态装料、提高入炉料质量、降低开炉料水分、一次装料至规定料线、控制开炉初期风量等方法可改善料柱透气性,预防过湿层出现。  相似文献   

9.
宋阳  狄瞻霞  刘颖  龙红明  王平 《钢铁》2019,54(3):23-28,34
 铁水环流是影响高炉炉缸侵蚀的重要原因,而导致铁水环流的主要因素是死料柱状态,通过对高炉料柱受力分析,判断高炉死料柱状态,为了判断高炉死料柱状态及其对铁水环流的影响。通过对高炉料柱受力分析,判断高炉死料柱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模拟死料柱状态对铁水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型高炉正常出铁时,死料柱基本处于沉坐状态;当死料柱底部中心沉坐时,铁水在无焦区域相对活跃,流速更大,对炉缸侧壁剪切应力更大,对炉缸侧壁以及出铁口下方区域冲刷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小块焦在大型高炉混装应用是一项急待解决的课题。它的应用改变了高炉层装装料法,对进一步改善高炉料柱的透气性,使焦炭、矿石均匀接触,有效的利用煤气,增加炉料堆比重和炉内矿石量,提高料柱有效重量,给炉料顺行制造了条件。从而使高炉进一步强化,降低焦比。近几年来随着武钢生产的发展,铁的产量逐年上升,高炉利用系数达1.85以上。焦炭需要量日趋增加。然而,武钢焦化厂六座焦炉以结焦时间15.5小时,日产7300吨焦也不能满足四座高炉日产铁1300吨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司领导1989年4月中旬作出决定,利用一座高炉进行小块焦  相似文献   

11.
通过鼓风炉挥发熔炼锑矿石的生产实践证实,合理控制风量、风压、焦率、矿石品位、粒度、料柱高度、渣型、炉缸深度、炉缸温度等条件,可使渣含锑在1%以下,锑回收率达98%。  相似文献   

12.
于宏杰 《云南冶金》1996,25(1):61-62
13m~3高炉矿焦混装的冶炼实践昆明市金马炼铁厂于乾,于宏杰昆明市金马炼铁厂在13m3小高炉采用矿焦混装新技术,证明能改善高炉料柱的透气性,促进炉子的顺行,大幅度减少悬料次数。特别是料批大、焦炭质量不稳定、矿石中含粉量大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炉子顺行,提?..  相似文献   

13.
《钢铁》1960,(9)
问:改善科柱透气性能提高冶炼强度,为什么?答:这是因为冶炼强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风量的大小,而改善料柱透气性则为增大风量创造了条件,因而改善料柱透气性可以提高冶炼强度;另外一方面,改善料柱透气性会使煤气  相似文献   

14.
重钢针对烧结配矿料种无主骨架、配矿结构不合理、矿石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开展烧结经济配矿,采取明确烧结目标配矿方案、以性价比为标准采购矿石、坚持采购低Al2O3矿石原则、优化烧结工艺等多项措施,提高了混匀料品位,提高了烧结矿质量;混匀料TFe由57.57%提高至60.56%,烧结矿转鼓强度由75.77%提高到76.54%;保证了高炉生产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5.
李兆平 《中国锰业》1993,11(5):8-11
鹤庆锰矿为低磷低铁优质富锰矿石,用人工柱代替矿石矿柱,提高了矿石的回采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文章中详细的论述了人工柱的布置、规格尺寸、砌筑工艺及人工柱的安全系数计算。另外,使用压力沈来监测人工柱的受力状况,实践表明:压力枕工作性能和精度能够满足采矿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炉原燃料质量恶化导致料柱压差升高的现状,寻求通过布料改善料柱透气性的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的混合会减小散料层的空隙度,降低透气性;减少颗粒混合,可以提高空隙度.为了改善散料层的透气性,研究了原燃料按颗粒大小分级布料的方式、不同粒级炉料的装料顺序及周期,同时分析了串罐、两并罐及三并罐无钟炉顶的布料特点.研究结果对降低高炉料柱压差及保障高炉稳定顺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模拟高炉块状带内矿石还原过程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根据实际高炉料层的运动升温及煤气成分的变化情况,设计了模拟矿石在高炉块状带行程的试验方法,建立了能够实时监测料层压差和矿石还原度的试验装置,给出了矿石逐渐升温还原对料层透气性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实测了某高炉烧结矿、球团矿、块矿、混合矿石在逐渐升温过程中的料层压差和还原度变化,得出逐渐升温还原后的粉化指标和料层压差增加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原有的低温还原粉化测试方法相比,该方法更适合用于判断高炉整个块状带内矿石还原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更有利于评价矿石性能对高炉操作的影响。试验还研究了原始粒径、还原失重、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加热、转鼓、泡水对矿石粉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金》2017,(12)
为最大限度地回收矿石,降低房柱采矿法的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在大白阳金矿1765中段采用人工矿柱房柱采矿法进行回采,详细介绍了该采矿方法的采场结构参数,采准切割和回采工艺过程,以及人工矿柱的砌筑过程。采用人工矿柱替代矿石矿柱提高了矿石回采率,大大减少了采矿损失贫化,经实测计算矿石贫化率为9.87%,采矿损失率为1.28%,明显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钢铁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利用120 t转炉开发了全矿石冶炼工艺。选择杂质含量低的TFe 62%矿石,通过优化矿石布料工艺和供氧制度,解决了全矿石炼钢遇到的布料困难、喷溅和炉衬侵蚀严重等难题。冶炼过程化渣良好,炉渣脱磷率提高了1.17%,钢铁料消耗降低了28.95 kg/t,降低成本6.42元/t。  相似文献   

20.
《钢铁》1989,(7)
济南铁厂、马钢、东北工学院等单位在中小高炉进行了矿焦混装试验。混装是将矿石和焦炭混合后再装入高炉。混装后由于高炉的料柱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块状带还是软熔层的透气性均获明显的改善,压差明显降低。混装后矿石和焦炭无论是径向还是沿高炉高度的分布均较均匀,可以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