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用数值方法研究锚杆土钉组合支护的变形机理,并与土钉墙支护变形进行比较;论证了锚杆土钉组合支护可以有效减少基坑变形,适用于对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基坑工程;阐述锚杆土钉组合支护中锚杆预加力大小、锚杆设置位置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研究恒阻大变形锚杆的拉伸力学性能,采用室内拉伸试验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恒阻大变形锚杆(索)静力拉伸试验系统对恒阻大变形锚杆进行拉伸试验,从支护能力、锚杆伸长量、直径变形量和吸收能量4个方面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工程应用。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恒阻大变形锚杆能够在顺应围岩大变形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提供恒定的支护阻力,实现岩体内部变形能量的有控制性释放,从而达到支护体–围岩共同作用的巷道稳定性控制目标。恒阻大变形锚杆独有的恒定较高支护阻力、大拉伸量、锚杆变粗、吸收能量能力强的特点为易发生大变形破坏的软岩及深部巷道工程稳定性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变形锚杆的力学和变形特性,建立大变形锚杆–围岩相互作用结构模型,研究锚杆加固圆形隧道时的支护效应,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上述求解方法,定量分析了原岩应力、岩体强度以及大变形锚杆安装密度、长度和安装时间对其支护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应力或极软岩等恶劣地质条件下,围岩产生较大位移的情况下,大变形锚杆可以更好的发挥支护效应。大变形锚杆加固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塑性区围岩的变形,对塑性区边界的位置以及弹性区岩体变形的控制效果不明显。还通过改变安装锚杆时等效内支撑力的大小,揭示了锚杆安装时间对其支护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大变形锚杆支护设计及参数优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煤矿锚杆支护的现状和理论,对锚杆受力曲线和围岩响应曲线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锚杆在煤矿中的应用技术,并举例说明了锚杆支护在变形巷道中的应用成效,指出锚杆支护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促进了其在煤矿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洞山隧道工程实例,利用FLAC软件在分析几何非线性和大变形问题方面的优越性能,对锚杆支护隧道的围岩变形、应力场分布、合理的锚杆支护及其支护作用等进行模拟.模型运算得到的围岩变形量与实测变形量十分接近,说明模型中锚杆的支护参数比较合理,可以为下一步优化支护设计作指导.  相似文献   

6.
深部层状围岩中修建盾构隧道,管片衬砌易受偏压作用,对结构安全构成挑战。提出一种管片衬砌配合陶粒可压缩层与锚杆的联合支护技术,采用大比例尺相似模型试验针对联合支护技术的支护效果进行研究,进行了可压缩层配合不同长度和间距的锚杆支护效果对比研究,从管片衬砌内力、变形角度分析了联合支护效果,从可压缩层的压缩变形路径和移动特征角度分析了联合支护机理。研究结构表明:联合支护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管片的内力分布形式,降低了围岩偏压作用,削减管片衬砌内力和形变量;锚杆的施作可以有效减小层状围岩变形,陶粒压缩层可以有效吸收围岩变形;联合支护中锚杆的长度和间距存在一个最优值,超过该最优值,锚杆的加固效果不再明显增加;联合支护的作用机理由两部分构成:陶粒压缩层的让压作用与锚杆加固作用。研究结果对层状围岩中修建盾构隧道的支护结构型式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岩石、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相似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均质岩体中圆形洞室的喷锚支护进行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其中改变了锚杆的间距和长度。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软岩,喷锚支护能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锚杆支护能提高围岩的变形刚度,减少洞室的收敛变形。试验结果还表明,喷锚支护的破坏属剪切破坏。本文试验结果加深了对喷锚支护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的认识,对进一步改进喷锚支护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展针对性的支护措施优化,对湖北省某高速公路偏压隧道不同部位变形敏感性进行研究。在建立偏压隧道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改变模型支护结构参数,根据变形量和造价的响应情况,得出支护结构参数对隧道各部位变形量和单元造价的敏感性。结合敏感性分析结果,引入参考指标K,根据各参考指标K值,提出了弱化锚杆、增加初衬厚度的整体优化措施,并针对锚杆支护效果提出不对称施加锚杆支护措施。隧道监测数据显示,以敏感性分析为基础的优化支护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对于上部采用土层锚杆下部采用排桩支护的二级基坑,一般情况下计算时把基坑分成上下两部分各自进行,而忽略其相互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某二级基坑开挖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了在下部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上部的增量变形和锚杆轴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基坑滑移面的转移,上部锚杆支护坡面的变形进一步增大,而各层锚杆的轴力则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0.
基坑开挖过程中借助合适的锚杆支护,可以有效控制滑移面、降低施工风险。浅析了锚杆支护设计理论及其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监测内容,然后借助有限元软件对青岛某基坑工程进行锚杆支护研究,通过对比有无锚固支护下基坑侧壁的变形发现:锚固可以显著降低基坑侧壁水平位移,且锚杆轴力峰值出现在第一次支护的锚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影响振冲碎石桩质量的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桩径、桩长、碎石垫层对振冲碎石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说明了碎石垫层的必要性、小桩径的合理性和有效桩长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导报》2007,(1):58-58
这个设计致力于创造奥利机场以北的林荫带。这条林荫道是所经区域的新的通路,并对公共场所以及诸如卫生、交通设施等的新结构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去丛聚效应的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表征岩体渗透性的单位吸水量ω为参数,采用基于像元的去丛聚效应方法有效地分析了裂隙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分布规律。将研究区的单位吸水量ω筛选并经权系数校正后,研究发现岩体渗透性参数ω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各地层的ω均值有较大差异,表现出层状渗透结构特征;断层影响带中含泥量最少的T41地层,其渗透性明显大于其它区同地层的渗透性,表现出带状渗透结构特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再将去丛聚效应方法应用到渗透性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及各分区ω在一定范围内随埋深表现出负指数分布规律,表现出壳状渗透结构特征。这些规律为裂隙岩体的渗流计算和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文杰 《福建建材》2011,(6):12-14,65
在无粘性土的排桩支护中,从桩间土拱形成机理出发,认为土拱区土体受到等值的法向力作用,有桩间土体自由区和土拱区土体达到极限强度的条件下,得出桩间土拱的拱形参数,拱高和土拱的厚度.同时在考虑土拱区土体强度增加的情况下,结合桩土接触面处的土体强度约束条件和几何条件.在确定的桩距和桩径条件下,分析桩侧的土压力,通过求出不同桩径...  相似文献   

15.
张娜 《山西建筑》2014,(5):95-96
对岩土工程领域的特殊性岩土进行了论述,包括膨胀土、软土、红粘土、黄土、盐渍土、冻土及填土,同时对各种特殊性岩土的类别、工程特性等作了介绍,从而使研究人员对特殊性岩土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考虑了未冻水质量分数对冻结土壤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控制容积法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冻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土壤冻结对土壤物性参数和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液态水质量分数下土壤冻结温度场的变化。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冻结土壤的单位体积定压热容减小,热导率增大。由于土壤冻结过程中释放出相变潜热,考虑冻结计算出的土壤温度比未考虑冻结的土壤温度高,土壤中液态水质量分数越大,土壤冻结时释放的潜热量越大,有利于土壤源热泵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在无粘性土的排桩支护中,从桩间土拱形成机理出发,认为土拱区土体受到等值的法向力作用,在桩间土体自由区和土拱区土体达到极限强度的条件下,得出桩间土拱的拱形参数,拱高和土拱的厚度,同时在考虑土拱区土体强度增加的情况下,结合桩土接触面处的土体强度约束条件和几何条件,在确定的桩距和桩径条件下,分析桩侧的土压力,通过求出不同桩径桩距条件下的土压力,从中找出一个最小土压力的桩参数,这个桩参数就是设计的值,其土压力计算结果位于朗肯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由此确定了桩的参数和土压力大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 S201线水泥稳定土处治试验盐渍土软土地基研究,找出了水泥稳定土处治盐渍土软土地基的合理厚度,以完善盐渍土地基处治设计及施工工艺,为盐渍土湿软地基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考虑结构性黄土的抗拉强度和有限土体对土压力的影响,推导了抛物线加直线形式的联合强度理论。基于此强度理论,建立了土体主动极限平衡状态,推导了无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滑动块体理论推导了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对公式进行了验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联合强度理论计算的土体开裂深度明显小于朗肯土压力理论的开裂深度,且基于联合强度理论土体应存在拉应力区,在此区域内,挡土墙与土体存在胶合力的情况下,需考虑挡土墙受到的拉力和因此导致的局部应力集中;有限土体的土压力小于朗肯主动土压力,且随着挡土墙与既有构筑物距离的增加,有限土体土压力趋近于无限土体土压力。基于联合强度理论和有限土体理论建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能更合理地评价黄土的主动土压力。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绿地土壤肥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其质量和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和景观效应。以2002、2014和2018年3次大规模的上海绿地土壤调查为基础,研究不同城市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城市绿地土壤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绿地土壤呈碱性,2002、2014和2018年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8.36、8.20和7.79;土壤速效养分(N、P、K)充足,3次取样均达到绿化种植土标准;土壤通气孔隙度较小,3次取样均小于绿化种植土标准阈值(5%)。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上海城市绿地土壤pH值在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逐渐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也在逐渐提升;但土壤物理性质逐渐退化,容重逐渐增加,通气孔隙度逐渐变小。不同类型绿地间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的附属道路绿地土壤容重和通气孔隙度自2002年起严重退化,与2018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