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硝酸-过氧化氢消解绿茶,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茶叶中铁、锰、铜、锌的含量。研究发现,在硝酸-氯化钠底液中,浓度在0.00~100.00μg/mL范围内,峰电流与四种离子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铁、锰、铜、锌四种元素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2%、0.12%、0.05%、0.30%,精密度高,重现性好。该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航  徐美奕  周克元 《化学世界》2004,45(5):247-250
沸水浸泡茶叶,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绿茶和红茶的茶叶干样、茶水和茶渣中8种微量元素含量,计算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率和残留率,探讨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的茶叶干样、茶水和茶渣中8种微量元素含量及溶出率、残留率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茶叶中的微量元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料,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茶叶中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较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锗、铜、锰、镁、铝、镍、钼、硒等。这些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常饮茶有利于补充这些必需微量元素。本文归纳了茶叶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含量、溶出率以及功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析化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之融合,从而使分析化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日益增高。得益于多个学科的强力支撑,加之现代分析化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分析化学的研究手段也突破了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方式方法,转而形成了以现代仪器分析为主的局面。研究人员常常利用化学仪器,通过分析以获得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化学信息,化学计量学便由此产生。现代分析化学在获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分别阐述现代分析化学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探究它们在新时期的一些新进展,以方便读者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现代分析化学及化学计量学。  相似文献   

5.
铜仁地区四种茶叶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铜仁地区的印江梵净山绿茶、沿河谯家茗茶、石阡苔茶、松桃梵净山生态清明茶中Ca、Mn、Fe、Zn、Cu五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四种茶叶中都含有丰富的以上五种微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都为Ca〉Mn〉Fe〉Zn〉Cu,但不同种类的茶叶中所含微量元素的量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张庆友  武诚诚 《广州化工》2014,(16):153-154
人工神经网络是《化学计量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建立的模型常常用于解决各种复杂任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教学中对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进行类比。课程中讲解的主要内容为反向传输人工神经网络与kohonen自组织映射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石墨消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茶叶中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石墨消解仪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FAAS)联用测定茶叶中铜、锌、铁、锰4种微量元素的方法。经过对消解液和样品消解量的优化,确定了一个最适合茶叶样品消解的前处理方法。各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Cu0.50,Zn0.12,Fe0.25,Mn0.20mg·kg-1。回收率为94.8%~101%,精密度为0.5%~1.1%。该方法准确、快速、高效,是进行茶叶中微量元素测定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茶叶与化学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据推测早在四千年以前,我国就开始饮燕至秦汉时代已有书籍记载。现在茶已成为世界五大饮料之一,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进入每一个家庭。茶叶的种类与成份如何?饮茶对人体有哪些益处?哪些人不宜饮茶呢?下面作一些介绍。一、茶叶的种类与制作我国根据采制工艺和茶叶的品质以及外形把茶叶分为以下五类:1.红茶它是一种经过发酵的茶叶。例如祁江、滇江、宁江等茶叶。2.绿茶它是一种不经发酵的茶叶。如龙井、旗枪、珍眉、屯绿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新兴的检测模型,量子点荧光"Turn-off"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材料的检测,尤其在农残检测方面。研究了基于低毒性、水溶性ZnCdSe量子点"Turn-off"模式快速检测农残的新方法。通过比较百草枯、甲基硫菌灵两种常用农药对量子点荧光的猝灭程度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成功地实现了不拘于相同浓度下不同农药的快速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使其在不同的茶叶背景(如红茶、英山云雾茶)中均能够对农残进行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微量元素与健康这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已成为国内外医学、化学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运用近代分析技术,进行各种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头发、体液、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经科学的统计学处理已获得不少有关微量元素与癌症、脑病、心血管等病关系的重要基础信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消解银杏叶茶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试样中As、Cr、Cu、Co、Pb、Hg、Bi、Ba、Be、Li、Ni、Sr、Ti、V、Zn、Mn、Mo、Sb、Se微量元素含量,同时对方法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此方法测定的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22%~9.75%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1.9%~103.9%之间,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适用于生物样品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ICP-MS法为银杏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潮州凉茶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法(简称MPT光谱法)测定潮州苦水、山葡萄、清燥茶、熟地、沙参玉竹凉茶中Zn、Mo、Co、Ca、Pd五种微量元素含量,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微波消解处理方法进行多元素的消解.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各元素的线性关系在0.000-9.000mg/L之间,检出限在0.0900-1.1800mg/L之间,精密度(RSD)在2.18-16.06%范围内,回收率在93.45%-107.21%范围内,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悬浮液进样—原子吸收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  徐建强  郑朝月 《广州化工》2012,40(24):118-119
介绍了一种以1.5 g/L琼脂溶液为悬浮液,直接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元素镉、铅、锌、铜、锰的方法。讨论了样品粒径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经优化后,该方法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在95.7%~105.6%内,精密度RSD小于10%。与传统消解法相比:该法简单快速、效率高、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以本地茶庄中常见的茉莉花,罗汉果花,牡丹花,月季花的花茶为样品,用浓硝酸-过氧化氢处理样品,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茶叶中Cu、Zn、Mg、Ca四种微量元素。所测定的花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采用此方法回收率在98.50%~101.82%之间,说明实验数据可靠,实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5.
李伟  杨润清 《化工时刊》2006,20(6):37-39
研究了以微乳液为介质时,锰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的显色反应,选择了560 nm为测量波长,470 nm为参比波长,锰量在0.1~0.8μg/mL。在该范围内测定凤凰茶叶中的含锰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茶庄中常见的4种茶叶(3种绿茶和1种黑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氯酸-硝酸(1∶4)混酸对样品进行消解,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并比较了陕西绿茶和黑茶中6种微量元素(Ca、Cu、Fe、Mg、Mn、Zn)的含量。结果表明,陕西绿茶和黑茶中均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同种类的茶叶中所含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差异,4种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依次为MgCaMnFeZnCu,各微量元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92 8~0.999 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0%~4.65%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2.37%~104.95%之间。该方法简单、快捷,具有较高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对陕西绿茶和黑茶的科学饮用、茶饮品的合理开发及深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晓平  陈伟珍 《广东化工》2010,37(4):176-177,173
用微波消解辅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ICP-AES)建立了一种能快速、准确测量海洋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方法。用此方法测定了湛江市场海洋贝类和鱼类中锌、铬、砷、铁、镉、铜等六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7%,加标回收率为86.0%~108%,检出限在0.292~1.289μg/L之间。该方法快速、稳定、准确,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适合海洋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中常见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瑾 《山西化工》1999,19(2):44-46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脾肾两助丸3种中成药中的Cu、Zn、Fe、Mn、Bb、Cd、Co、Ni和Li等9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金匮肾气丸中的Zn、Mn含量远高于其它两种药,因而从微量元素的角度来看,它的补肾益精效果应该更好^[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