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传统秦汉服饰中的审美文化体现在描绘人物服饰特征、塑造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并且采用精细化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地展现传统秦汉服饰发展的审美特价.基于此,分析秦汉传统服饰的审美文化,结合传统秦汉服饰的审美文化价值,提出传统秦汉服饰文化的借鉴方式,以进一步促进现代化服装和服饰设计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5.
宋代经济繁荣,百姓富足,但边境烽火不熄。北方和田玉原料的供应渠道被战火截断,使宋代玉器的总量在历代算少的,但玉石的使用下沉到平民百姓。宋代对文人与平民的尊重在玉石的成器之美中展现出来,玉器人物造型多样化成为宋代玉器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7.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宋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构成近古玉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宋代玉器的时代背景、礼制用玉、仿古玉器、文化特色、艺术风格、工艺水平、世俗倾向、道德操守、审美观念、创新形式、时代特征、历史价值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宋代开始兴起,以复兴传统文礼、别开生面的仿古玉器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社会环境、文化趋向、社会需求、创新精神与学术价值进行了评说。对宋代玉器在继承隋唐玉器的基础上,为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创造的良好的环境,对后世玉器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须弥座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象征须弥山宇宙空间观,在隋唐时期从塔座延伸至殿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级制度中。文章从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出发,研究隋唐丝路文化传播中须弥座作为媒介融合演进的文化表现,通过案例研究和类型分析其形制及纹饰的图像演变,进一步佐证丝路艺术呈现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融合趋势。须弥座在隋唐时期从塔座到殿座的适应表明,传播的载体和动力是影响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佛塔为其发展演变提供传播媒介基础,涅槃学说的广泛传播为其奠定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东周时期为吴头楚尾,处于吴越文化及楚文化两大文化圈的交汇地带。以江西省为中心,分析了江西及其邻省东周玉器的工艺特征,了解了吴越玉器及楚地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发展脉络。通过玉觽、玉璜及玉璧三种玉器的对比发现,东周时江西的玉器制造受吴越文化及楚文化的共同影响;同为南方玉文化代表的吴越玉器与楚地玉器不断的交流融合,但仍同中存异:前者细密纤巧,写实与写意相互交映;后者气势张扬,为富于动感的写实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以汉王朝在中国玉器进入封建社会所造就的第一个高峰期取得的成就为基础,以思想理论创新、学术文化创新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阐述了汉代玉器的国家礼制玉衣制度、丧葬观念及神鬼思想等主要特征,对汉代玉器的玉德观念、吉祥文化的历史风貌及其哲学价值,以及儒道融合对玉器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在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学术思想、以“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玉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汉代促进中国玉文化历史性的飞跃而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贡献作了评说。 相似文献
11.
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唐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中外文化交流、创新型玉器取得的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唐代玉器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创新形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趣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唐朝在中国玉文化重要转折时期,改变上古玉器以“礼玉”、“葬玉”为主的传统,推陈出新,开创以创新写实、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中国玉器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历史作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开放基础,为促进中国玉器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周围地区,清代就因出土玉器而闻名全国。风雅好古的乾隆皇帝曾收藏有一件良渚玉琮,并为之嵌上底座,当笔筒用。可惜自命知识渊博的乾隆不明玉琮上刻纹的涵义,把琮倒置在了底座之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乡民掘得几担玉器,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1936年,年轻的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在他的家乡良渚进行考古发掘,从此确立了一种以发现地良渚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但没有人把当地精美的玉器与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联系起来。流行的看法是,这些玉器乃秦汉之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国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文化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旅游文创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需要设计师对其设计方法进行进一步探究。叙事设计理论作为一种讲述故事的设计思维,符合新文创的设计诉求。基于此,文章探讨了丝路文化文创产品中叙事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运用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具体的设计实践分析叙事设计的要素与丝路文化的内容,提出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的路径,将丝路文化文化产品的方法分为设定叙事主题、确立表述层次、设计叙事情节、达成叙事目的。以叙事设计为切入点,以丝路文化为主题,以文创产品为载体,为叙事设计在丝路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政权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玉器在继承吸收唐宋玉器基础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求实的态度,对辽金元玉器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用玉制度、官办玉器、民间玉雕、种类造型、琢玉工艺、个性特点、艺术特色、地域风情、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创新;辽金元玉器历史的同一性,玉器风格总体上的一致性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宋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构成近古玉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入点。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宋代玉器的时代背景、礼制用玉、仿古玉器、文化特色、艺术风格、工艺水平、世俗倾向、道德操守、审美观念、创新形式、时代特征、历史价值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宋代开始兴起,以复兴传统文礼、别开生面的仿古玉器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社会环境、文化趋向、社会需求、创新精神与学术价值进行了评说。对宋代玉器在继承隋唐玉器的基础上,为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创造的良好的环境,对后世玉器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将民族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IP,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文化IP形象设计逐渐成为新的文化潮流。其中,苗族的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苗族文化IP形象的深度探索、整合与创新设计,展现出苗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公众对它的理解与认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院校研究能够在美国出现并得以快速发展,除了有大学发展的直接需求动因外,还有其特定的文化传统,如科学理性精神的普及、高校自主办学的传统以及问责制度。然而,这些前提在我国是相对缺位的。因此,中国院校研究必将是一条不同于美国院校研究常规发展的道路,在发展模式上将主要呈现出院校研究理论发展先于实践推进、管理咨询与自我研究互动、大学组织觉醒与政府制度供给并行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清代玉器在中国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切入点,用学术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对清代玉器的基本面貌、整体模式、时代背景,特别是康乾盛世玉器、玉雕的主要成就,艺术特征,艺术体系,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审美意趣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清代玉器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国玉文化在继承、总结与创新上作出的历史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文创设计介入非遗传承促进红色文化传播,不只是一个设计命题,更是一个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工程。借助湖南丰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红色文创产品,提高湖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传播力,激发湖南红色文创产品的活力,是本文的中心主旨。基于对湖湘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对非遗文化特色的把握,本文提出以下文创产品设计创新重点方向:将湖南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等与湘绣相结合,丰富湘绣红色文化产品主题;将红色皮影戏作为皮影创作的重要展示内容,以非遗文化皮影戏为载体,传播湖南红色故事,提高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发挥醴陵釉下国瓷的优势,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红色陶瓷文创产品,加强红色文化创意空间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区域文化是区域人类创造的产物,与所处区域的环境息息相关,而物化的产物更是对其文化最好的诠释。越地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越文化,产生于越地的宁式家具以其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四大古典家具之一,它与越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本文从越地区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地理因素,通过实例阐述、比较分析等手段解读宁式家具,进而梳理出蕴藏于宁式家具艺术中的经世致用之学、“山岳气”精神以及自强则强观念,并以此为目的,进一步追溯宁式家具艺术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