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外能源》2017,(3)
陕北斜坡东部致密油藏含油层位大多在延长组,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等对G区长4+5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渗透率韵律变化是不同沉积作用下各沉积相的直观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储集砂体的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体现为沉积韵律性、沉积构造、砂泥组合形式等方面的差别,层间非均质性通常用砂层钻遇率、单砂层厚度、砂地比等参数来描述,平面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特征上。研究结果表明,从层内非均质性来看,G区长4+5层内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平均夹层数长4+5-1~2最大,其次为长4+5_1~1、长4+5_2~2,长4+5_2~1最小;层间非均质性分析认为G区储层有相对较强的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反映了不同层段的孔渗变化较为明显,也说明了G区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普遍较大,区内物性相对较差,油层相对不发育,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砂体中心部位。 相似文献
2.
致密砂岩油藏开发难度大,天然裂缝发育是决定此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因此准确识别裂缝显得尤为重要。东仁沟区块长7储层岩心观察结果显示其主要发育垂直缝和高角度缝,未充填居多,偶见方解石充填。声波时差曲线在裂缝发育处会出现波动或者周波跳跃,电阻率略有降低,其中八侧向降低幅度较双感应低很多,并且曲线呈现锯齿状形态。变尺度分形曲线与裂缝对应位置曲线斜率会变小,导致曲线偏离原有趋势而变得下凹。整合六条常规测井数据的R/S分析曲线下凹段斜率和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就能较为精准地识别储层裂缝发育位置,该方法识别正确率为80.95%。根据研究区各井分形维数在裂缝相对发育段与不发育段之间的差异,就可以判别出裂缝比较发育的井,并预测出裂缝相对发育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下寺湾油田长8致密油的高效开发,通过开展单轴压缩实验、三轴抗压实验、应力敏感实验和拉伸破裂实验等岩心压裂物理实验,从黏土含量、泊松比、杨氏模量、岩石脆性、水平地应力差异和天然微裂隙发育等方面,对研究区长8致密油体积压裂适应性进行评价。与国内外各大油田致密油(页岩油)相关评价参数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致密油藏具备体积压裂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平段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建立水平井水平段“甜点”分类评价标准。创新差异化细切割多簇裂缝设计和缝控体积压裂参数优化方法,形成“多簇射孔、大液量、大排量、低砂比、脉冲式加砂、多尺度支撑剂”的致密油长水平段差异化细切割缝控体积压裂开发技术。先导试验效果显著,初期日产油20.0t以上,第一年累产油3100t,较优化前提升了1380t。 相似文献
4.
伊陕斜坡南部长6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不明确是目前制约该地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及物性测试等多种资料,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长6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6段以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及晶间孔等孔隙类型;储层物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长63、长64物性强于长62、长61。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类型、构造裂缝、成岩作用控制,其中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破坏储层。最终结合沉积相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储层评价标准,Ⅰ类、Ⅱ类储层为优势储层。该研究成果为伊陕斜坡南部长6段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6.
《中外能源》2017,(2)
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结果显示,陕北斜坡东部GT区长4+5储层以灰绿色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有铁方解石、绿泥石、硅质、长石质等,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致密储集层。基于高压压汞实验,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对物性参数进行讨论,提取其敏感型参数:排驱压力、分选系数、均值系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出储层与各敏感参数的主要指标回归检验,以乘积法建立上述三项主因参数综合指标——敏感参数,然后根据数据构型原理进行分级确定,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类:Ⅰ类、Ⅱ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好,储集、渗流能力强,为有利储层,其在目的层中所占比例较小;Ⅲ类储层主要以晶间孔为主,当伴有裂缝或面孔率较小的溶蚀孔,且达到储层物性下限时,同样具备一定产能,其在目的层所占比例较大;Ⅳ类储层无产能。该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后期储层评价、开发设计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鄂尔多斯盆地瓦窑堡油田水井沟区块长2油藏为例,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并结合钻井、测井和试油动态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特征展开了研究,明确了单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侧向接触关系,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单砂体空间组合类型及其占比,厘清了单砂体叠置特征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区长2段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2~9m,宽度100~395m,平均宽厚比为44;(2)受沉积环境和物源供给影响,单砂体垂向上发育分离型、垂切型、垂叠型等三种叠置类型,侧向上存在侧切接触、侧叠接触、间湾接触和堤岸接触等四种接触关系;(3)不同单砂体空间组合类型砂体的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受夹层(泥质和钙质夹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