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区域地质及沉积特征、烃源岩生排烃史、油气运移输导系统、油气形成与圈闭配置关系及油气运聚成藏组合模式等方面,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琼东南盆地不同含油气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圈定了北部浅水区含油气系统、中央坳陷带深水区含油气系统及南部深水区含油气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13个亚含油气系统。由于不同含油气系统及亚含油气系统均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重点剖析了含油气系统中生烃子系统、油气运移输导子系统及油气运聚成藏子系统构成及其特点。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生烃子系统主要由始新统中深湖相及渐新统煤系烃源岩之生烃灶所构成;油气输导子系统则主要由断裂及裂隙和连续性砂体、不整合、泥底辟、气烟囱等输导体系所构成,控制和制约了油气运聚的主要优势富集区;油气运聚成藏子系统以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式为主,通过输导体系近源或远距离运聚,在圈闭及储盖组合条件极佳的优势区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 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 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研究环邵伯次凹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划分邵伯次凹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有利油气储集砂体,结合烃源岩、盖层、运移等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的分析,最终依据有效储集砂体发育特征及其构造位置,提出3种油气成藏模式:1)分流河道砂体型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的联盟庄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2)浊积砂体型凹陷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中部深凹带的邵伯外围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透镜状浊积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形成隐蔽性的岩性油气藏;3)分流河道砂体型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的真武、黄珏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扇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以成藏模式为指导,新落实联盟庄L11-1井地质储量27×104 t、邵伯外围S16-2,S16-3井地质储量60×104 t、黄珏H27-4井E2d2-21层日油8.3t/d,为有效地进行可持续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八面河沟谷带地区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通过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分析及油藏解剖,分析沟谷带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输导体系、油储对接、有效圈闭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5.
以油气成藏体系先进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塔 中地区早古生代成藏体系的油气来源于塔中北坡的烃源岩,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作侧向运移,再沿断 裂向上运移,最后在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成藏。结果表明,塔中早古生代成藏体系的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均 为分离状,油气来源单一,为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6.
长6油层组为姬塬地区的主力含油层系,其含油圈闭主要受岩性变化和储层物性变化控制,是典型的岩性油藏。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特征,圈闭及盖层保存条件和油气成藏时空配置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控制油气成藏的因素主要有2个。烃源岩、成藏动力的平面分布范围及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决定油气是否成藏的直接因素;储层的储集性能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7.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各种层序界面,并进一步识别出大量深水扇沉积体,这些深水扇体由众多的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和下切水道构成.盆底扇和斜坡扇多期叠加,平面上成朵叶状,并与下切水道相连.综合分析白云深水扇的成藏条件,得出控制深水扇成藏的关键要素有两点:(1)由断层、不整合面、横向连通的砂体以及流体底辟带组成的发达的输导格架,特别是能与深水扇相连的断层与流体底辟带,是深水扇油气成藏的关键所在;(2)油气运移的动力,盆地模拟结果表明,白云凹陷曾经历了三个地层压力演化旋回,超压的累积和释放对深部烃源岩的排烃并向深水扇体中运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深入挖潜的重要区带。在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分布和油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源岩发育特征?断裂展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主控了油气分布;研究区西部多洼共生,沙河街组烃源岩发育,并且被长期活动性油源断裂深切洼陷,为新近系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研究区南部由于缺乏深切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大断裂,难以将油气运移至浅层,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渤中凹陷西斜坡应该遵循“环洼选区、主断控带”的勘探理念,重视次洼周边的勘探,以寻找生烃次洼周边有效的运移断层为工作重点,研究区西北部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对梨树断陷的构造格架进行重新划分,对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分深部、中部、浅部三套成藏组合,存在近源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远源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将梨树断陷层构造单元划分为:毛城子斜坡带、八屋隆起带、小宽洼陷、小城子斜坡带、桑树台洼陷、双龙洼陷等6个构造单元;认为陡坡带存在构造(断鼻)油气藏,主洼槽带(断槽)存在岩性(湖底扇)油气藏,中央隆起带存在构造、岩性、潜山、地层油气藏;次洼槽带存在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带存在构造-岩性、地层油藏;八屋隆起带(中央隆起带)有效的储层和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小城子、毛城子斜坡带(东部、北部斜坡带),不整合面和泥岩对油气的封堵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桑树台洼陷陡坡带,有效的储层和圈闭是该领域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高邮凹陷断层发育时期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特点,分析了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类型,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依据断层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环节中的作用,把断层分为控源断层、供烃断层、改向断层、成圈断层和调整破坏断层。控源断层控制有效烃源岩展布和生烃时期的早晚,高邮凹陷控源断层下降盘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区,而且西部地区早于东部地区生烃; 供烃断层控制油气主运移通道的走势,其陡断面和凸断面为高邮凹陷断裂带油气的主运移通道; 改向断层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富集区的位置,其对高邮凹陷油气分布的影响存在“分散”和“富集”两种效应; 成圈断层控制圈闭的类型及分布; 调整破坏断层导致圈闭充满程度和原油物性的改变,高邮凹陷调整破坏断层为盐城期和三垛期活动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的多期性和多样性导致断层体系中各断层封闭性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从而形成对油气控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d the ge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nsuccessful exploration well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cause. The structural situati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unsuccessful well data collected from 1996 to 2005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nsuccessful exploration wells are a lack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 and a lack of effective traps, as well as the migration-accumulation conditions that exist in this area. The basin was reformed by Meso-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Multi-stage tectonic activities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ource rocks distribution, effective migration channels, effective traps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effects on hydrocarbons should be the key objects for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坡折带类型及其对高位域砂体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坡折带按形成时间可以分为同沉积坡折带和古地貌坡折带;按成因机制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构造坡折带又可分为断裂坡折带和褶皱坡折带;具有多级坡折带的特点.坡折带控制了高位体系域内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底扇砂体的形成与分布,使得高位域砂体形成上倾尖灭和透镜体岩性圈闭.多级坡折带的不同类型坡折带上发育不同类型和形态的高位域砂体.同时,坡折带的平面展布也控制了高位域砂体的分布,形成了岩性地层油藏富集带.  相似文献   

14.
高升潜山主要为中上元古界时期潜山,其上房身泡组发育了巨厚玄武岩。在地层结构深入认识基础上,利用地震反射特征、不整合面识别等技术对元古界潜山顶面识别追踪,建立全区速度场、采用变速成图等技术方法,准确落实潜山构造形态,深化了对潜山格局的认识,整体构造面貌为一鼻状古隆起,并被多期断层切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潜山圈闭;通过油源分析认为高升潜山油品性质与曙光潜山油品性质相近,饱和烃色、质谱特征与陈家洼陷沙四段烃源岩具亲源关系,其油气主要来自陈家洼陷;储层为元古界大红峪组石英岩,储集空间为构造和溶蚀缝洞;通过洼陷深部的供油窗口或经断层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内部成藏。其成藏主要受圈闭、油源及储集性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对成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齐家—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平洋;齐家—古龙凹陷沿滨州铁路至富拉尔基;齐家—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研究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与油气藏分布之间的关系,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只有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圈闭才是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同生断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辽河西部凹陷鸳鸯沟断裂为例,采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鸳鸯沟断裂古断距,反演其活动历史,同时对比区域地质资料,提出了鸳鸯沟断裂在凹陷东部边缘郯庐断裂所诱导的右旋走滑构造系统影响下,具有右旋张扭的特征,沿其走向由西向东逐渐破裂、分段扩展:西段和中段最先发育于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断裂在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为相对静止,东段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新生发育,断裂各段在馆陶组以来连结为一条统一的大断裂.研究结果表明,鸳鸯沟断裂分段生长的古调节带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1)古调节带为物源进入凹陷区的优势入口,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储集砂体;2)古调节带构造变形复杂,发育断层、岩性及复合型油气圈闭;3)古调节带使得断裂下降盘发育横向背斜构造为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17.
隆坳格局是海相油气聚集区及其保存条件的早期控制因素。综合地质、钻井、地震、测试等多种资料,编制关键界面埋深图、剥蚀程度图、古地质图、构造叠合图及构造演化剖面等,研究中上扬子地区海相隆坳格局特征,分析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加里东期隆坳格局以EW向和NE向为主,出现鄂西坳陷、川南坳陷、黔东南坳陷、江汉盆地北部坳陷等四大坳陷以及江南—雪峰隆起、黔中隆起及乐山—龙女寺隆起等三大隆起;古隆起及扬子板块南、缘长期稳定的大规模斜坡带控制了以下寒武统为烃源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作用明显,印支期的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古隆起之上;扬子地区的隆坳格局主要呈SN向和NE向,形成泸州隆起、川西坳陷、湘鄂西—黔西南坳陷;此时形成的古隆起控制了以下志留统和下二叠统为烃源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嘉二段构造起伏平缓,断裂及裂缝相对较小,碳酸盐岩和蒸发岩发育,基本属于(半)局限-蒸发台地相,部分属于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台内雏滩、(半)局限台地泻湖和(半)局限台地潮坪等亚相影响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蒸发台地泻湖、蒸发台地潮坪和局限台地泻湖等亚相控制盖层的分布.通过对烃源条件、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天然气运聚特征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认为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气藏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形成中型气藏的潜力,其中天然气的近源垂向运聚和理想的保存条件,是形成嘉二气藏的重要保障.有利的沉积亚相、建设性成岩作用、背斜构造、烃源断层和硬石膏岩层是该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烃源断层和硬石膏岩层的分布,为油气聚集层位及有利成藏区块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