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锂辉石选矿过程中,易产生较多的微细粒锂辉石与长石.微细粒矿物在浮选过程中易发生非选择性吸附与聚集,并形成一定的网状结构,使得矿浆流变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锂辉石矿物的浮选效果.为了充分了解微细粒锂辉石矿浆流变性特征及对浮选的影响,采用流变特性测试、浮选试验、表面动电位测试和EDLVO理论计算的方法进行系列试验.结果表明:矿物粒度的减小,会提高流体屈服应力与黏度值,在一定粒度范围内恶化锂辉石、长石的浮选效果;长石质量分数的增加提高了微细粒锂辉石矿浆流体的屈服应力与黏度值,导致锂辉石回收率下降,影响微细粒锂辉石浮选效果;通过添加六偏磷酸钠,可以增大微细粒锂辉石、长石颗粒的表面电负性,增强微细粒锂辉石、长石颗粒间的双电层静电作用斥力,降低矿浆体系的黏度与屈服应力,优化流变性能,进而改善了微细粒锂辉石与长石的浮选分离效果,达到优化调控微细粒锂辉石浮选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微泡在微细粒矿物浮选中,体现了较高的回收率和较好的选择性.相比较大气泡而言,微气泡对浮选的显著改善主要是由于气泡-颗粒之间碰撞频率和附着概率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表面的微气泡,即已经附着在颗粒上的气泡,可增加浮选回收率;细辉钼矿颗粒(D50=21.8μm)的微泡浮选试验表明,通过流体空化产生的表面微泡可以实现更高的回收率.辉钼矿可浮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矿物表面微泡引起的颗粒团聚和颗粒与浮选气泡之间的诱导时间减少.Zeta电位分布的分析表明微泡在矿物颗粒表面空化.经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矿物颗粒是通过表面微泡形成团聚.通过动态力装置(Dynamic Force Apparatus, DFA)观测到了表面微泡和浮选气泡之间液膜的快速排液过程.本文拓展了微细粒浮选中表面微泡的理论深度,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颗粒气泡的匹配关系对细粒锡石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细粒锡石难以分选的问题,采用改进的Hallimond管对不同粒级细粒锡石的浮选行为进行研究,并采用电解H2浮选和高速摄影仪研究颗粒与气泡间的匹配关系.在确定捕收剂用量和pH值的条件下,对颗粒粒度、电解条件(如阴极孔径、电流强度等)对锡石浮选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考察了气泡大小变化及分布规律,探索了颗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颗粒粒度、阴极孔径、电流强度均对浮选回收率有很大影响;颗粒与气泡间有一个最佳匹配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颗粒气泡捕集概率最大,浮选回收率较高.当pH约为4.5,MOS用量为100mg/L时,锡石矿物浮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纳米泡提高细粒煤浮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泡沫浮选槽中微细粒级低效浮选的原因是颗粒与气泡的碰撞概率低,而粗颗粒浮选回收差的原因是大量颗粒从气泡上脱落,采用文丘里管产生纳米泡,研究了利用纳米泡提高细粒煤浮选效果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泡浮选过程中,纳米泡会优先聚集在疏水性颗粒表面,通过调整给料速度、捕收剂添加量等浮选条件,可燃体回收率提高10%~30%,纳米泡起到了辅助捕收的作用,并可以减少药剂用量1/3~1/2.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聚丙烯酸为絮凝剂、油酸钠为捕收剂,进行了细粒黑钨矿(-20μ)絮团浮选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细粒黑钨矿的絮团浮选行为,进行了细粒黑钨矿与石英的絮团浮选分离,研究了金属离子(Mn~(2+)、Fe~(2+))对黑钨矿絮团浮选的影响,通过(?)电位、红外光谱和捕收剂吸附量的测定,揭示了聚丙烯酸与油酸钠在黑钨矿表面的吸附机理及其相互作用;通过絮团粒度及结构分析讨论了在絮团浮选中聚合物与捕收剂所产生的联合团聚效应;进行了黑钨矿絮团浮选动力学研究;探讨了细粒黑钨矿的絮团浮选机理.并根据聚合物与捕收剂的联合选择性团聚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絮团浮选工艺——CPC絮团浮选.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浮选泡沫产品中细粒煤含量与水量关系,探讨了浮选过程中水流的机械夹带对细粒煤浮选的影响,考察了水浮选速率常数K  相似文献   

7.
细粒煤浮选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浮选泡沫产品中细粒煤含量与水量关系,探讨了浮选过程中水流的机械夹带对细粒煤浮选的影响,考察了水浮选速率常数Kw 与操作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水浮选速率常数与操作变量之间的经验公式,确定了水量回收模型,从而最终建立了细粒煤产率与回收水量之间关系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降灰系数,导出了任一浮选时刻对应的细粒浮选精煤灰分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几种捕收剂在磷矿浮选脱硅中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查几种捕收剂用于磷矿浮选脱硅的效果,以云南海口磷矿擦洗尾矿为试验样品,进行了正浮选和反浮选脱硅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硅质矿物受钙镁离子污染活化的细粒含硅磷矿,采用常规脂肪酸和胺类捕收剂,无论是正浮选或反浮选脱硅,其选择性都不好.通过对脂肪酸进行复配改性,降低捕收剂中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并利用混合药剂的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捕收剂浮选磷酸盐矿物的选择性,提高正浮选脱硅的选矿效率.  相似文献   

9.
细粒稀土矿物浮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细粒稀土矿物浮选配套新工艺,该工艺应用选择性脱泥装置和新药剂(L102. L303 L108)混合配方等技术,将稀土精矿品位提高到54-72%,稀土回收率提高到85-90%;为解决细粒稀土矿浮选技术难题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种不同的乳化剂乳化煤油,并分别对不煤种的细粒煤泥进行浮选,实验室和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用非离子型的RM-1乳化剂制取的煤油乳化液对细粒煤泥具有良好的浮选选择性,同时RM-1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浮选促进剂,用阴离子型的油酸钠制取的煤油乳化液虽可节约 ,但浮选选择性不好。  相似文献   

11.
疏水团聚浮选是一个有效分选富集微细粒煤的技术,可应用于深度脱除煤中矿物以制备洁净煤.本文首先对疏水团聚的原理进行了介绍,阐明表面疏水的微细矿物颗粒发生团聚的实质是其克服颗粒间的势能垒,并就颗粒表面疏水性、非极性油及机械搅拌对疏水团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概述.随后本文对疏水团聚浮选技术进行了简要叙述,该工艺主要分为强化分散、动能输入和浮选分离3个阶段.最后本文列举了疏水团聚浮选应用于太西无烟煤、加拿大Prince烟煤、陕西神木烟煤和长治焦煤的深度脱灰、脱硫以及制备超纯煤.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部分水解体聚丙烯酰胺PHP与乳化剂联合作用对浮选的影响.用油酸钠乳化液、油酸钠煤油乳化液以及PHP进行了煤泥浮选的对比试验及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由非离子型的RM-1乳化剂制取的煤油乳化液与PHP,不仅可以节约煤油用量,提高浮选精煤产率,而且可以改善细粒煤泥浮选选择性;用阴离子型的油酸钠作乳化剂制取的煤油乳化液与PHP联合作用,虽可节约煤油用量,但浮选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浮选柱是一种高效的细粒物料分选设备,但应用于胶磷矿浮选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为考查浮选柱结构特征、工作参数和操作条件等因素对其分选效果的影响,采用试验室浮选柱对贵州瓮安磷矿进行了单一反浮选试验,重点研究了矿浆浓度、药剂用量、筛板充填方式和充气量对浮选柱反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8%、矿浆浓度为25%(质量分数)、油酸钠用量为1.8 kg/t、硫酸用量为5 kg/t和充气量为400 L/h时,反浮选的分选效果较好.由于浮选柱可以通过充填筛板来改善其分选环境,因此在较优条件下,其分选效率比用浮选机时高1.57%.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细粒辉钼矿的浮选效果,研究了正十二硫醇(NDM)作为辅助捕收剂与煤油复配对细粒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NDM与煤油复配(质量比2∶3)显著强化了辉钼矿的浮选效果.实际矿石浮选试验表明:复配捕收剂具有较好的捕收能力.接触角测试表明NDM与煤油复配有效改善了细粒辉钼矿表面的疏水性,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了NDM大量吸附于细粒辉钼矿表面.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NDM通过巯基(—SH)上的S 3p轨道与Mo 4d轨道杂化,在辉钼矿极性“棱”上完成吸附,NDM在001面的吸附能(Eads=505.536 kJ/mol)远高于在100面的吸附能,而煤油更易于吸附在001面上.因此,NDM和煤油在辉钼矿不同晶面的差异化吸附,同时改善了辉钼矿“棱面”疏水性,协同强化了细粒辉钼矿的浮选回收.  相似文献   

15.
细粒煤在Falcon分选机中的运动特性及其脱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Falcon离心重力分选机的特点及工作原理,通过细颗粒在Falcon离心重力场中的受力分析和沉降末速的计算,得出了颗粒沉降时间与离心加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颗粒的离心加速度越大、固体颗粒与介质的密度差越大、颗粒直径越大,则沉降时间越短.通过对转筒内流膜运动特性分析,研究了处于转筒内不同流膜微层中的颗粒切向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流膜内各微层的切向流速沿径向递增.分析对比了Falcon离心分选和浮选分步释放试验脱硫效果,结果表明了细粒煤在离心重力场中的全硫脱除率要比基于颗粒表面性质分选的浮选过程平均高5%左右.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复杂的三相浮选泡沫,探索了不同粒度煤炭颗粒在浮选过程中产率和灰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浮选泡沫性质的影响.将煤炭浮选入料分为粗(500~250μm)、中(250~74同的情况下μ,m)、细(-74μm)3个粒级分别进行单独和混合浮选,在入料性质不同而操作条件相分析各粒级煤炭的浮选精煤产率和灰分,以及相应的浮选泡沫性质,包括水回收率、均一性(气泡尺寸)、破裂气泡尺寸、破裂气泡个数和泡沫速度等.结果表明:粗颗粒的浮选精煤产率明显受到细颗粒的影响,加入细颗粒后产率从30%升高到60%,但粗颗粒精煤灰分基本不变;细颗粒的浮选产率独立性好,基本不受粗颗粒和中颗粒的影响,但细颗粒精煤灰分随粗颗粒和中颗粒的加入而升高.通过对浮选泡沫性质的分析,发现粗颗粒促使气泡破裂并破坏泡沫的稳定性,中颗粒能够显著提高泡沫速度,而细颗粒能够增强泡沫稳定性并且降低泡沫速度.当浮选入料性质,即颗粒粒度改变时,各浮选泡沫性质与精煤灰分的相关性规律与入料性质不变而操作条件改变的常规浮选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粒度颗粒的特性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复杂的三相浮选泡沫,探索了不同粒度煤炭颗粒在浮选过程中产率和灰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浮选泡沫性质的影响.将煤炭浮选入料分为粗(500~250μm)、中(250~74同的情况下μ,m)、细(-74μm)3个粒级分别进行单独和混合浮选,在入料性质不同而操作条件相分析各粒级煤炭的浮选精煤产率和灰分,以及相应的浮选泡沫性质,包括水回收率、均一性(气泡尺寸)、破裂气泡尺寸、破裂气泡个数和泡沫速度等.结果表明:粗颗粒的浮选精煤产率明显受到细颗粒的影响,加入细颗粒后产率从30%升高到60%,但粗颗粒精煤灰分基本不变;细颗粒的浮选产率独立性好,基本不受粗颗粒和中颗粒的影响,但细颗粒精煤灰分随粗颗粒和中颗粒的加入而升高.通过对浮选泡沫性质的分析,发现粗颗粒促使气泡破裂并破坏泡沫的稳定性,中颗粒能够显著提高泡沫速度,而细颗粒能够增强泡沫稳定性并且降低泡沫速度.当浮选入料性质,即颗粒粒度改变时,各浮选泡沫性质与精煤灰分的相关性规律与入料性质不变而操作条件改变的常规浮选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粒度颗粒的特性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复杂的三相浮选泡沫,探索了不同粒度煤炭颗粒在浮选过程中产率和灰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浮选泡沫性质的影响.将煤炭浮选入料分为粗(500~250μm)、中(250~74μm)、细(-74μm)3个粒级分别进行单独和混合浮选,在入料性质不同而操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析各粒级煤炭的浮选精煤产率和灰分,以及相应的浮选泡沫性质,包括水回收率、均一性(气泡尺寸)、破裂气泡尺寸、破裂气泡个数和泡沫速度等.结果表明:粗颗粒的浮选精煤产率明显受到细颗粒的影响,加入细颗粒后产率从30%升高到60%,但粗颗粒精煤灰分基本不变;细颗粒的浮选产率独立性好,基本不受粗颗粒和中颗粒的影响,但细颗粒精煤灰分随粗颗粒和中颗粒的加入而升高.通过对浮选泡沫性质的分析,发现粗颗粒促使气泡破裂并破坏泡沫的稳定性,中颗粒能够显著提高泡沫速度,而细颗粒能够增强泡沫稳定性并且降低泡沫速度.当浮选入料性质,即颗粒粒度改变时,各浮选泡沫性质与精煤灰分的相关性规律与入料性质不变而操作条件改变的常规浮选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粒度颗粒的特性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9.
胶磷矿浮选过程选择性差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矿物组分尤其镁离子的溶解,造成矿物表面性质相互转化和捕收剂皂盐在矿物表面无选择性沉积. 通过控制浮选条件和药剂制度,尽可能避免捕收剂和溶解组份在矿物表面无选择性吸附或沉积,是选择性调控胶磷矿浮选性质的重要手段. 此外,采用机柱联合浮选装置来改善胶磷矿的浮选分离环境,对提高其浮选效率也非常重要. 实验表明:对原矿含五氧化二磷22.16%、氧化镁3.15%、二氧化硅25.41%的湖北远安磷矿石,通过采取以上改进措施,采用简单的单一浮选工艺,可获得磷精矿五氧化二磷品位>30%、回收率>80%和氧化镁品位1%左右的分选指标  相似文献   

20.
辉钼矿是典型各向异性矿物,其表面性质显著影响矿物的浮选行为.为了研究不同粒级辉钼矿表面性质差异及浮选响应,本文采用Washburn动态法分析了-74+38,-38+20,-20μm 3个粒级辉钼矿表面热力学性质,进而研究了不同粒级辉钼矿颗粒的浮选行为,并计算了烃类油捕收剂分子与辉钼矿不同解理面作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辉钼矿"面"和"棱"亲疏水差异显著,随着粒度减小,辉钼矿表面的疏水性明显降低,且颗粒表面能增加显著,非极性分量降低,极性分量增加明显,-20μm粒级辉钼矿升至高表面能表面,极性强.随着粒度减小,辉钼矿浮选速度及产率均下降,对于-20μm粒级尤为明显;C12H26分子优先在(001)面吸附,而水分子则优先在(010)面吸附,C12H26在(001)面的吸附能远高于(010)面.因此常规烃类油难以有效改善微细辉钼矿表面疏水性,对微细粒辉钼矿浮选性能改善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