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资料约束的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构造地质建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永三复杂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点、线、面、体的断层建模方法,综合利用多尺度资料(测井、地质、三维高精度地震、井间地震)建立了永三复杂断块的精确三维构造模型。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精确地质构造以及精确复杂断层模型,能够提高构造面分辨率,准确地做到断点、断层的空间归位,平面上的井点资料和空间的地震数据相吻合,有效提高了建模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在地质导向钻前建模过程时,通常利用水平井附近的多口邻井确定钻遇地层的深度及方位,该层的井间横向构造起伏可以利用解释层位来控制趋势;当井眼处测井解释的深度与解释的地震层位深度有差异时,建立的前导模型将有很大的误差。此文采用测井地震联合建模的方法来控制误差范围。该方法首先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对大套的地震解释层位进行校正,根据每口井解释的小层厚度,利用滑动平均算法构造小层等厚体数据,然后利用校正后的地震解释层位横向约束控制地层起伏,建立每一地质小层的构造图,以此提高地质导向水平井着陆精度。实际资料验证,该方法会大大减小误差,能把模型误差控制在2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多尺度资料匹配构造建模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阶段常规油藏构造建模主要是基于测井资料和用于勘探的低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由于缺乏空间上高精度的地球物理信息约束,很难满足油藏开发中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需要。研究提出了多尺度资料匹配构造建模技术,主要解决多尺度资料(包括测井资料、井间地震资料和面向油田开发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联合匹配构造建模问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断点与地层对比断点匹配、井间地震与三维地震联合解释匹配、多井对比插值面与地震解释面的匹配、多断面空间构造格架匹配等点一线一面一体等多维空间进行有效匹配,建立多尺度资料匹配一致的精细构造模型,提高了构造建模的精度,减少单一资料带来的不确定性,可满足油田开发对三维精细构造地质模型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4.
受构造复杂影响,复杂构造油藏常具有地层对比特征不明显,井上断点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断层在三维空间的产状、相互切割关系等特征,通过井震结合方法,建立了尼日尔X油田复杂构造油藏sokor1含油层系的三维构造模型。采用地震解释的断层与钻井上识别的断点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断层模型,采用地震解释层面约束井上地质分层插值的方法建立层面模型。建模过程中对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保证了模型的质量且提高了建模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储层建模技术在茨78、79断块区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成君 《南方油气》2006,19(1):65-66,F0003
在辽河盐地东部凹陷茨78、79断块区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格架,采用随机建模中序贯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相控建模的思路,分析优选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方法中的球形变差函数模型对研究区储层参数进行模拟,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数据体,为后期分析评价油藏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PETREL软件在油藏储层地质建模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技术通过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定量形象分布油藏三维参数及几何形态、提高井间地球物理特性的内插精度来提高油藏精细描述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它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多角度观察和描述油藏,加深地质研究人员对油藏地质特征和油藏参数分布的认识,为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开发的一体化、高级可视化应用奠定基础,从而为油田详探、制订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在了解地质建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Petrel软件按照由点到面到体的建模基本步骤,建立了新疆油田A区块的构造模型、断层模型、属性参数模型,从而为油藏的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地质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内页岩气资源开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开发中缺少有效的技术指导,尤其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面。在综合钻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页岩气有效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通过井震约束,建立有效储层段的构造模型,以GR(自然伽马测井值)、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Si质量分数、Ca质量分数与沉积微相的对应关系构建沉积小层相的划分标准;应用序贯指示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分别建立起相模型和各重要参数的属性模型;最后通过单位体积含气量累计求和的方法计算页岩气藏地质储量。实例应用表明,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有效刻画出了有效储层空间的非均质性变化特征,并指出了各属性参数对应的有利分布区域。该类页岩气藏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实际应用,对类似气藏的开发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成为了现代油藏描述成果有力的表达工具。在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层的构造建模工作中,在地震反射层面的趋势约束下,基于地质分层数据建立了工区地质体的地质层面模型;利用地质研究的断点数据对地震解释的断面进行归位处理,建立了工区地质体的断面模型;针对断面之间、地质层面间以及断面和地质层面的空间关系进行处理,生成地质体三维骨架网格,最终建立了工区地质体的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9.
储层四维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建模方法包括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但它们不能实现储层参数在时间维的预测.建立储层参数的四维模型能够揭示储层参数在四维空间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对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充分吸取已有2种储层四维建模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建立储层四维模型的新方法:首先结合实验分析、生产动态等资料,来求取历史储层参数;接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历史储层参数进行学习与训练,总结出各井点储层参数随时间的演变规律,进而对未来的井点储层参数做出预测;然后建立起构造模型,应用随机模拟或克里金插值方法来预测井间的储层参数;最后应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对各个开发时期的储层参数进行显示.通过该方法建立起江苏油田庄2断块E1 f1-1 小层舍油饱和度的四维模型,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分析,发现所建的四维模型较准确的反映了E1 f1-11 小层含油饱和度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等时性更好的地层格架,提高井网稀疏时储层参数的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地震等时格架的倾角导向储层静态建模方法。以地震倾角体为导向划分垂向网格层并建立三维地层网格模型,利用敏感地震属性计算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再结合井筒信息预测储层参数值,建立三维储层参数模型。与传统构造建模方法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采用了倾角导向来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模型。该方法基于地震属性求取的转换函数来建立储层参数模型,有别于传统地质统计学采取变差函数建模的方法,克服了井网稀疏条件下建模精度低的缺陷。模型测试与海上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与传统地质统计学方法相比,该方法建立了更等时的三维地层网格模型,提高了井网稀疏时储层参数建模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崖城13-1构造是一个半背斜构造,构造的形成与基底隆起有关.崖城13-1气田是中国近海在开发的最大的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是其主要的储气层.陵水组和崖城组在构造顶部被剥蚀,对于陵三段气层来说其构造形态是一个"秃顶"的半背斜.利用储层顶底精细的深度构造图建立起了气田的构造模型;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把陵三段储层划分为7个流动单元,根据井点流动单元分层数据和地层模式建立了流动单元层模型.上述工作为崖城13-1气田的地质统计学三维储层建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质构造约束层速度模型在时深转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钻井资料与海量的地震数据相比总是显得太少 ,大区域速度场的建立必须借助数学插值方式 ,把井点速度外推至全区。以纯数学的距离内插方式生成速度场而不考虑实际地质结构变化 ,生成的速度场与实际速度规律是有差距的 ,在复杂构造区 ,这种差异非常大。以地层反射界面和断层面为约束条件 ,建立起沿反射层变化的、更为精确的层速度场 ,从而实现三维资料的精确时深转换。该方法应用灵活 ,建场方式直观 ,适合于各种复杂构造的时深转换。  相似文献   

13.
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井间地震成像资料可以对地层、构造、储层等地质目标进行精细解释,其精度是地面地震资料的10倍以上。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的特点,阐述了井间地震资料的解释思路,建立了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在SL油田LJ地区进行了井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利用井间地震资料可以解释出常规地面地震资料不能发现和确定的小(微)构造和小断层,精确描述由常规地面地震资料无法分辨的储层沉积模式,建立高质量的地质模型,提高储层描述的精度,从而掌握井间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及其控制因素,指导油田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延长油田西部油区三个典型工区长6油组的小层顶面构造特征、砂体展布特征、油层厚度分布特征、顶面构造与油层厚度、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基础数据库,采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进行地质建模。依据分层数据、井斜数据、小层顶面构造图,建立构造三维模型。分析研究各小层的砂层展布特征及物性变化规律,在相控的基础上建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根据油藏工程方法和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理论,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对西部长6油藏未注水老区进行井网适应性评价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井间连通性模型只能预测产液动态变化、无法计算油水两相动态且不能分层进行连通性分析等局限性,建立了新的可模拟油水动态的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模型将油藏系统分层离散成一系列由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等参数表征的井间连通单元,并以连通单元为模拟对象进行物质平衡方程计算,通过考虑定液、定压两种生产模式实现压力求解和井间流量计算,结合前缘推进理论建立了井间饱和度追踪计算方法,最终得出井点处各层的油水产出动态;以此为基础利用随机扰动近似法和投影梯度法等通过动态拟合建立了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实例应用显示,所建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动态拟合和预测效果,反演后的连通模型参数与实际油藏地质特征相吻合,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相比当前连通性方法,模型能实时获得分层井间流量分配系数、单井产液和产油劈分系数等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油藏平面及纵向的油水流动关系和生产措施变化,指导油田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构造进行了研究,在原有地震反射构造图的基础上,利用新完钻井资料对原构造图进行了校核,根据实钻资料对原构造图进行了修改。进行了地层分层和对比研究,主要根据岩性及测井资料,进行了地层的小层划分和对比。开展了伏龙泉气藏储层评价,进一步加深气藏地质认识。采取动静态结合的方法对气井的产能进行了分析,开发效果评价以及气水分布特征研究。针对平面及纵向储量动用差异,采取井间加密及外围扩边两种方式提高平面储量动用程度,通过措施补层对动用程度低、动用差的层提出合理的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气藏开发潜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对于靖边气田,目前在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难点:(1)由于剥蚀作用,沟槽分布复杂,从马五12到马五31沟槽范围逐渐缩小,至到沟槽消失,形成貌似现今黄土塬的侵蚀古地貌。由于各小层储层边界不统一,现今地质建模软件中无法直接反映各小层边界变化情况,且直接利用工区范围内井点数据建立储层属性模型,沟槽内非储层井点值将影响储层建模结果的准确性(2)气田储层非均值性强,加之气井井距相对较大,井间预测精确度较低(3)气田面积较大,开展整体数值模拟难度大。针对上述难点,本文提出沟槽相和地层相概念,将相控建模应用到靖边气田剥蚀残留碳酸盐岩储层建模中,形象地刻画出研究区地层分布特征,有效排除了沟槽内井点数据对储层属性参数预测的影响;同时充分结合动静态资料,提出了基于动态约束的储层建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非均质储层井间预测问题,提高了模型的精确度;最后通过多学科集成应用,实现了大型气田整体数值模拟。上述方法技术为靖边气田开发潜力准确评价奠定了基础,且对同类气藏开发潜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地震、钻井解释等资料,通过分析断层在空间的延伸及相互切割关系,建立了东濮凹陷马寨油田卫95块古近系沙三下亚段的构造模型,明确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包括断层的走向和空间展布状况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关键,而马寨油田卫95块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地层对比特征往往不明显,许多钻井上的断点位置很难准确识别,导致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存在很多问题。在建模过程中,将三维建模软件特有的技术手段与基础地质研究相结合,在精细构造落实、精细地层对比等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许多通过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保证了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沈95区块储层具有砂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压力、含水率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地质储量拟合误差为4.2%,87%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小于6%。研究结果表明,沈95区块剩余油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断层的封闭性、井网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纵向上来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的Ⅱ4—Ⅲ2小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现井网未波及区、断层封闭性较强地区及微构造高部位,多呈孤立状和条带状。  相似文献   

20.
对地震道积分法和沃尔什(Walsh)函数相对层速度反演法,从方法、处理结果和地震解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用这两种方法处理了层状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结果表明:沃尔什函数相对展速度反演技术和地震道积分技术是两种值得推广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沃尔什函数相对层速度反演技术不仅具有地震道积分技术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追踪井间薄地层、高精度计算储层厚度和孔隙度、与油气预测技术相结合计算区块的油气地质储量等特殊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