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破坏了林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之暴雨洪水因素,引发汛期超标准洪水出岸,泛滥成灾。以商都县西山流域为例,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城镇洪灾这个角度出发,初略分析了加强城镇上游小流域治理,恢复自然植被,削减洪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西藏段)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但开发水能资源的过程会破坏流域植被,因此为协调好流域植被保护与水能资源开发的关系,开展项目研究。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获取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利用研究区DEM提取海拔分异,再通过GIS叠加分析,得出研究区段植被类型分布最为丰富的结论,最后提出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对3 900~4 300 m高程海拔区域植被的保护,并且重点优化此段海拔高程中水能资源利用开发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滹沱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现状存在主要问题,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治理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河源和泉源的保护、进行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措施的论述,为滹沱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城西径流实验站的产汇流特性分析,得出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而引起的流域产汇流特性变化,论述了森林植被对涵蓄水源以及径流的调节作用,要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汾河流域植被恢复后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分析了汾河流域不同森林尺度蒸散发系数,计算了植被恢复对汾河流域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蒸散发系数与林地的尺度规模有关,太谷均衡实验站林地的面积较小,平均蒸散发系数达1.257;流域内森林区蒸散发系数平均为0.666,灌木林区平均蒸散发系数为0.711。汾河流域新增森林面积5 695 km2,可减少蒸散发量49 353万m3,新增灌丛面积903 km2,可减少蒸散发量1 819万m3。研究成果对于山西汾河流域生态恢复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排放是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大单一污染源,粉煤灰对灰场及其周边植被、土壤、大气、水体等都具有极大影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长的持续性.笔者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粉煤灰的理化性质,揭示粉煤灰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总结提炼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粉煤灰场对灰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对灰渣场污染的治理提供建议,为灰场植被恢复、生态治理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所产生的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水保治理措施实施后,项目区植被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侵蚀程度等均发生显著改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合理配置全流域乃至周边水资源,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式,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针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回顾了生态恢复治理思路以及采取的重点治理措施,并对治理实施效果分别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评价分析,旨在为其他内陆河流域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兴凯湖由于受到边境河岸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湖岗植被恢复较慢、水体也受到一定污染。文章提出应采取白棱河和松阿察河整治工程,加快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恢复湖岗植被,防治水污染,加强保护区建设,推进土地整理等措施,有效保护兴凯湖地区原始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蜚克图流域林草植被退化、洪旱灾害加剧、侵蚀淤积严重、水域土地污染等流域非健康问题。从维护蜚克图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有效发挥系统各种功能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保护林草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逐步恢复土壤肥力;建设新农村,控制面源点源污染等流域恢复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滨植被带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河滨植被带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主要表现在河滨植被带的保土功能、减小雨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能力、拦截地表径流中的土壤颗粒、稳固河岸,防止河岸坍塌与河水冲刷河岸的土壤损失等作用.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干扰,河滨植被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平原区,普遍存在着河滨植被带严重缺失的现象,加剧了流域的水土流失恶化.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探讨河滨水土保持植被带的恢复与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官厅水库塌岸治理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塌岸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库区移民安置的遗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通过水库塌岸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办法,既能防止库水由于风浪作用对库岸的淘刷,有效地抵御冰推力对岸坡的破坏,又能增加库周的植被覆盖度,起到了很好的生态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水是生态之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是水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一些流域,水资源透支、地下水下降严重、植被破坏导致了降水不产流和地下水系严重破坏的"流域之殇"。流域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需  相似文献   

14.
以小流域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降雨条件下流域的流沙变化规律,研究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及实施效果,结果显示:5月份流域的植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植被的密度较低,对水土流失的抑制效果较差,输沙量较大。通过对比治理前后的输沙模量,在相同的年均降水量下,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改善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即使在降雨量较大时,径流量与单侵蚀量也能保持在较低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贡献率计算对生态治理建设目标的确定和治理措施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辽宁省西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且近年来大力推进综合性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的建平县为例,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式对各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减少水土流失的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坡面植被恢复对减少水土流失量的作用最大,是研究区水土流失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要重视坡面植被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生态修复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生态现状,分别对荒漠植被、自然林地、人工防护林以及绿洲等不同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对策:荒漠植被区应大力种草,恢复地下水位,治理零星沙丘;天然林地应确保生态用水,保护现有植被;加强人工防护林建设,实施退耕休牧还草;绿洲的生态修复,应调整种植结构和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氮素输出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2008~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流域总氮输出的影响,以期为丹江口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8~2016年,流域出口处总氮年平均浓度从5. 13±4. 2 mg/L降低为2. 06±0. 62mg/L;总氮输出负荷由49 025 kg/a降低至21 578 kg/a,总氮输出负荷减少56. 0%。对比分析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发现坡改梯、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治理与植被恢复措施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在减少流域氮素输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相关分析,流域内林地、耕地、居民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氮素输出均有影响,其中100 m河岸带范围为流域总氮负荷输出的主要区域。有效控制胡家山小流域100 m河岸带尺度的氮素流失,可显著降低流域总氮输出负荷。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  管延海 《水资源保护》2011,27(6):67-69,78
通过对1956—2010年浑江的径流输沙变化规律分析,指出浑江流域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每当发生大的社会动乱、管理上失控、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水土流失就会加重;大量使用长效除草剂,减少了农田地表的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也会产生影响。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建议,旨在为浑江中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董珊珊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11):1280-1281
哈尔滨市正在开展以各流域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研究与整治工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水体、堤岸、滩涂、湿地、植被、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流域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恢复这些自然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水域生态恢复、洪泛控制、水质自净、生物繁衍和人类休闲娱乐的综合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定西地区典型暴雨洪水的分析,得出了河流防洪能力偏低、植被稀少、人为挤占泄水通道、村镇土坯房等因素是该地区暴雨洪水致灾成因的结论,提出了规划治理中小河流、恢复植被、强化防洪知识宣传教育、科学规划村镇建设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