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著称于世。以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虽然有易获得,强度适中,便于加工,弹性较好,可再生等众多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陷。除人为原因外,腐朽、开裂、虫蛀、碳化等也时刻影响着木材的使用寿命,从而影响建筑的整体寿命。木材的腐朽、开裂主要与自然界的水分有关,做为传统建筑主要建材的土坯、粘土砖等材料的碱化也与潮湿有关。因而传统建筑防潮措施的成败是其能否长期存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塑木复合材料是用木纤维或植物纤维填充、增强的改性热塑性材料,兼有木材和塑料的成本和性能的优点,经挤出或压制成型为型材、板材或其它制品,替代木材和塑料。多年来,美国建筑工业寻找像木材一样的替代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不腐蚀、不翘曲、维修方便、外观与木材十分相似的优点。把木粉填充混配料加工成建筑和结构用型材是目前塑料挤出行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建筑型材的生产是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开发塑木复合材料的推动力来自于合理利用地球有限资源的要求,减少原始木材用量、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回收再利用旧木…  相似文献   

3.
木材的应用极为广泛,在每一座建筑结构中,木材有可能已被用作建筑构件,也可能附属在其它材料上变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由于木材属于易燃材料,这就注定了它与建筑火灾结下的不解之缘。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充斥于房间中数以分斤计甚至百公斤计的木材,对火灾将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斐 《建筑与环境》2014,(1):105-108
一、引言 自古以来,木材一直是深受人类青睐的建筑材料之一。木材以其资源丰富,加工简单等诸多优势占据了人类最早的建筑市场。人类最早的建筑雏形便是以木材为原材料搭建的。在当代,由于木材与其他材料相比,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并具有装配式构件的一切优点,且热工性能良好,不仅能用于建筑结构材料,还能用于装修材料,甚至家具材料。木材的应用具有如此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在建筑构造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对其及其与其他材料的构造连接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在基于对技术方法的了解上,给设计者对于木材的使用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木材重构探究废弃木材的建筑潜力,旨在挑战我们对被视为废物的材料的看法。将树木转变成建筑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参与者、资源和文化模式,包括森林管理、砍伐、干燥、锯切、打磨和表面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与周围环境(包括居民生活、工匠操作、昆虫栖息和湿度变化)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其出现裂缝、积灰、钉子嵌入、变形和涂改标记。这些特征往往是二手木材价值低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木材都被用于能源回收。  相似文献   

6.
日本《读卖新闻》和两家有关公司合作 ,利用旧报纸制造新建材和装饰材料获得成功。新建材的制作过程是先将旧报纸与废木材一道粉碎为粉末 ,再加入由农用塑料薄膜等原料制造的特殊树脂。成型后的材料表面磨光并印刷上各种木纹后 ,外形和真木材一模一样了。它的优点是具有木材的清香 ,强度可与某些合金相媲美 ,同时防潮能力强 ,最适合于做建筑外部平台的铺装材料。旧报纸可造木材@赵义湘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计算机参数化和材料技术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木结构建筑已经摆脱了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利用现代合成木材的优点发展出了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丰富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木结构建筑具有绿色环保、保温节能的特点,适用于任何气候环境,设计灵活,可展现形式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因此,木材被公认为最美观大方、赏心悦目的建筑材料之一。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它也有许多缺点,如耐腐性差、易被虫蚁腐蚀、易燃等,但通过对木材加工处理和采用良好的建筑技术可以克服。建筑大师詹姆斯?卡特勒曾说过:"要通过建筑物的设计和细节规划过程来礼待木材。"若要保证木结构建筑的安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木材是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中以木结构建筑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木结构建筑在欧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新材料的出现,对木材的设计和研究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本文将分别介绍传统中西方木建筑结构和艺术特点,分析木材在现代受影响、发展的原因,最后对木材料在我国发展的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化学建材山东省建材局刘世敏化学建材是重要的新型建筑材料。有人预言,它将是继钢材、木材、水泥之后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它具有节约能源、代替钢材、木材、提高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等优点。主要包括塑料管材、塑料门窗、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涂料...  相似文献   

11.
正建筑中以往用的材料大多数是比较重的永久性材料。在中国虽然有很悠久的木构建筑的传统,但因近年来国家木材资源匮乏,当代建筑师对于木结构的建造技术非常生疏,木材的使用只可在古建筑中一窥究竟。所以建筑师们只好跟着一起"全球化",用混凝土、钢结构等搭建建筑,但建筑的本土性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竹在建筑中的应用对此做出了回应,竹是文人的象征,如果建筑和园林当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日建设计在建筑创作时,特别注重材料的运用,这一基本态度可以用东方自古以来流传的"适材适所"一词来形容。日建设计进一步扩展"适材适所"概念来建造更加现代化的建筑。除现代材料之外,针对传统材料也深挖其特性并充分发挥其所长,使材料在建筑中获得新生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建筑本身。此外,在使用这些新旧材料时,利用电脑模拟等新设计手法对材料进行适当组合来实现"适材适所"也至关重要。木材会馆与NBF大崎大厦,便是在这一观点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建筑作品。在木材会馆中,注重发挥了传统材料木材的质感与隔热性能,将其使用在办公建筑中人们可以用手触摸到的位置,在实现其功能的同时,还可使人感受到日本的传统。NBF大崎大厦则致力于实现新时代的环境建筑,通过雨水在传统素烧陶管中的流动与蒸发,可在不消耗任何能源的前提下冷却建筑物,从而有效抑制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现在推行的装配式建筑有钢、木和混凝土建筑三种。钢材只能在高温下铸造成型,木材只能在自然环境生长,用这两种材料盖的房子,都只能是装配。唯有混凝土建筑,既可以现浇,也可以装配,因为混凝土能在常温下浇注成型。2015年大力发展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以来,城镇新建装配式建筑  相似文献   

14.
<正>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充分发挥和应用木材质地轻、强度高、弹性好、纹理美的优点,制成建筑的梁架、立柱与门窗,这些构件在制作加工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使自然的木材具有了美的形式,形成为一种在建筑上的木文化,其中门窗由于所处部位的显著而成为表现木文化的重要部分。建筑,除纪念碑等一些特殊的类型之外,都有门和窗。门,供人出入建筑;窗,用于室内通气和采光。两千多年以前的老子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非常关注设计中材料的运用,他曾说:"我一直在寻找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世纪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材料,也可能是旧材料的新用法。"无论是建筑设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材料都是设计师表达内容的载体。不同的材料,其形状、纹理、色泽等都蕴含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生活离不开建筑,也离不开木材、水泥、钢材、塑料这四大基础原材料。由此引发全球性的伐树、开矿、采油环境受到污染,垃圾包围了城市。国际材料界一直在研发一种可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部分替代木材、水  相似文献   

17.
正改建5座建筑与1座花园:El Til·ler-Linden Tree-学校位于西班牙Bellaterra郊区的一片废弃大型私人花园之中,毗邻巴塞罗那。整个建筑群沿着现有主路排布,道路现在是商业街,其一侧是面向景观开放的广场。6座建筑中的5座由现有的模块化体量木材与钢材建造,材料来源于2座学校的原有建筑。这些建筑运来新场地进行重新组装,以适应新地形、植被、光线和周边环境。现有的第六座建筑是幼儿园和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点,轻质、如金属般坚固、耐腐蚀、维护需求低,可实现更高的设计自由度,同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随着生产技术日益精进,与铝、钢、木材或混凝土等传统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在成本效益和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渐显现。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可以满足人类对坚固轻盈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本身也是资源和能源节约型材料。德国材料制造商科思创处于复合材料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为可再生能源、建筑、运动服饰和电子产品等行业提供丰富多样的解决方案。在第24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上,科思创展示了其丰富的复合材料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国际部分     
正东京将建造世界最高木材大厦日本木材公司"住友林业公司"(Sumitomo Forestry)透露,将在东京建造世界最高的木材建筑——一幢高度为350m的摩天大楼,也将是全国最高建筑。"住友林业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公司住友集团的木材部门,它提出这幢70层的混合木材摩天大楼的计划,以在2041年庆祝住友公司建立三百五十周年。这幢木材建筑命名为W350,比目前世界上  相似文献   

20.
木质材料阻燃技术浅论○陈志林杨彦军木材是传统的工业材料,也是重要的建筑工程生活用品材料,由于具有自然美丽的花纹,加工容易,没有污染,所以在建筑与室内装修中被广泛使用,如八十年代,我国建筑用木材占木材总消耗量的60%,“九五”期间将上升到90%。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