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亚洲时报北京4月20日消息,中国今年计划新增15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届时中国的乙烯产能将达到770万吨/年,占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总量的3896。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化学品制造商协会(CMAI)最新预测,2005~2009年世界乙烯需求年增长率为4.5%,在此期间,需要建设25套世界规模级乙烯装置才能满足未来需求。预计全球乙烯生产能力将由2005年的1.129亿吨/年增长到2010年近1.5亿吨/年。据CMAI研究报告称,2010年亚太地区乙烯产能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乙烯产能最大地区,届时该地区乙烯总产能可达到4389万吨/年,而北美产能为4142万吨/年。  相似文献   

3.
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前全球乙烯需求有飞跃性增长,新增需求将达3000万吨/年。其中.中国的乙烯需求量将比当前的2000万吨/年增加50%。然而同期,仅中东地区计划新增乙烯产能就有1600万-2100万吨/年,中国新增产能也将高达1200万吨/年。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工》2009,(4):76-77
包括天津100万吨乙烯项目在内,中国2009年的乙烯投产产能将达到385万吨。预计从2007年到2020年,中国新投产的乙烯产能将达到1843万吨。  相似文献   

5.
庞晓华 《国外塑料》2005,23(1):25-25
最近,韩国4家公司宣布将扩建乙烯产能近50万吨/年。目前来看.这些公司可能考虑再增加50万吨/年的产能。如果这些扩建项目得以实施,韩国乙烯产能将在未来几年超过700万吨/年.与日本的产能差距缩小到100万吨/年。  相似文献   

6.
乙烯、丙烯、丁二烯合称为“三烯”,是石油化工发展的主要原料。随着我国乙烯工业和炼油业的发展,“三烯”产量不断增加,可以加速“三烯”下游产品的发展。 乙烯 乙烯是石油工业之母。1998年我国乙烯总生产能力420万吨/年,产量377万吨/年,国内乙烯消耗量为680万吨/年,乙烯自给率为55%。 2000年,依托乙烯老厂改造,乙烯能力将增至510万吨/年左右,而需求量为920万吨/年。 2005年,随着我国南海石化工80万吨/年、扬子石化65万吨/年、上海石化65万吨等乙烯装置的新建,预计乙烯产能将达到…  相似文献   

7.
章文 《上海化工》2003,28(9):48-49
1 乙烯需求仍然短缺 2001年我国乙烯产量479万吨(中国石化292万吨、中国石油157万吨),2002年乙烯总产量为541.38万吨,比2001年增长13.01%,其中,中国石化集团生产乙烯351万吨,比2001年增长20.45%;中国石油集团生产乙烯158万吨,比2001年增长0.69%。 1990~2001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预计未来几年乙烯需求将以年均7%以上速度增长。2001年乙烯当量石化产品需求量为126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62%。到2005年,预计中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将增加40%,达到1760万吨·年~(-1),同期乙烯能力将近翻番,达到830万吨·年~(-1)。2010年乙烯当量消费量将达到2400万~2500万  相似文献   

8.
2014年,世界乙烯产能达1.57亿吨/年,预计2015年将增至1.64亿吨/年。世界乙烯工业继续稳步发展的格局未变,但地区发展出现分化,页岩气、煤化工和炼化一体化分别成为北美、东北亚和中东三地乙烯工业的发展主题。尽管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油价下跌缩小了各路线的竞争力差异,但中东和北美依然保持绝对成本优势,而国内的煤化工和丙烷脱氢等路线将受到较大冲击,也为2015年国内乙烯工业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因素。预计2015年,国内乙烯产能将从2014年的2 060万吨/年增至2 264万吨/年,受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乙烯当量消费增速下滑至4.1%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工》2008,(21):72-72
据檀香山的FACTS全球能源公司的报告,到2015年,亚太地区的乙烯产能有望出现巨大扩展,从目前的4000万吨/年增长到6400万吨/年。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随着中海壳牌的投产和吉化、大庆乙烯改扩建后的正式运营,合成树脂国内供应将有一定的增加,同时下半年完成改造的兰州和茂名乙烯也将使我国合成树脂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预计2008年我国合成树脂将新增聚乙烯产能130万t,新增聚丙烯产能123万t,新增聚氯乙烯产能70万t。国内合成树脂的需求增长仍将会受到国内石化产品高价位的抑制,预计2008年我国五大合成树脂需求将达到3580万t,其中聚乙烯约为1100万t,聚丙烯为895万t,聚氯乙烯为880万t。  相似文献   

11.
LG Chem将对其在韩国的两家乙烯装置进行扩产,总能力达42万吨/年,并在韩国建立一家VCM生产装置。LG Chem需要更多的乙烯来满足公司在中国的不断增长的PVC生产。公司打算到2008年将其在中国的PVC产能达到100万吨/年。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进口乙烯价格的降低以及乙烯原料来源的多元化,2020~2022年,国内将新增150万吨/年乙烯法聚氯乙烯(PVC)产能。未来两年乙烯法PVC扩产项目增加,其中包括烟台万华利用丙烷裂解制取乙烯和丙烯进而投建的40万吨/年乙烯法PVC装置,以及青岛海湾化学二期40万吨/年和华谊钦州40万吨/年乙烯法PVC项目等。此前以进口乙烯和二氯乙烷、氯乙烯单体为原料的国内乙烯法PVC企业,受原料高成本和国内资源能源分布的限制,年产能约478万吨,仅占PVC  相似文献   

13.
钱伯章 《大氮肥》2007,30(2):79-79
中国石油拥有8套大化肥生产装置,年生产能力在42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能的8%。近年来,中国石油加大了市场的开发力度,对东北、西北地区的化工销售进行了业务的整合,提升了竞争实力。2006年中国石油销售化肥380万吨,约占全国销量的8%。2006年,全国尿素的总产能初步统计达5100万吨,同比增长12.6%,2007年还将有超过300万吨的新增产能陆续投产,而国内的尿素总的需求预计为4200万吨。  相似文献   

14.
<正>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近年来新的装置不断上马,产能继续扩大。据环球塑化统计,2014年全球乙烯产能达1.62亿吨,较2013年增加5%。就中国而言,2014年我国乙烯产能已达2 072万吨,较2013年增长13.53%。从数据上来看,国内乙烯行业发展迅猛。从工艺上看,乙烯产业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2014年新增的产能中,绝大多数是新建的煤制烯烃装置,仅有四川石化1家传统油制烯烃装置。2014年国内煤/甲醇制烯烃产能增长较快,占比提升至12%,与2013年相比提高8%。从生产企业性质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依然占据主要生产  相似文献   

15.
<正>韩国石化生产商乐天宣布,将扩建其韩国丽水聚碳酸酯工厂产能,从年产10万吨提高至年产21万吨,预计于2020年完工。而乐天的聚碳酸酯总产能将达到54万吨,坐稳世界第三大生产商地位,位于德国科思创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之后。同时乐天还将增加16万吨间二甲苯产能,2018年扩建完成后工厂产能将达到36万吨,乙烯产能也将同期增加120万吨。为筹集石化产业扩建资金,乐天集团将发  相似文献   

16.
《塑料制造》2015,(Z1):49
<正>根据市场调研和咨询公司Global Data发布的最新报告,至2017年,全球乙烯产能将由2014年的1.67亿吨升至2.085亿吨。在新增产能中,中国和美国将占1/3左右。Global Data在这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将推动北美乙烯产能,由2014年的3560万吨升至2017年的4600万吨。一系列新工厂将在2016和2017年投产,当地大部分新增乙烯产能来自于这些工厂。Global Data石油和天然气研究咨询部门主管  相似文献   

17.
正IHS化学公司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副总裁托尼·波特5月20日表示:"当前全球乙烯需求估计已达到1.4亿吨/年,并正在以年均550万~600万吨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需要新建五六套世界级规模的乙烯装置。这意味着2015~2020年,全球需要新增3000万~310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托尼·波特表示,为了满足需求,2020年~2030年全球还需要新建50套裂解装置。  相似文献   

18.
正据近日全球著名的数据和分析公司Global Data称,全球计划中的新增乙烯产能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是全球新增乙烯产能最多的国家,将新增100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将新增800万吨/年,排名第三的是伊朗将新增600万吨/年。从目前已经宣布的计划而言,2022年前美国计  相似文献   

19.
《有机硅氟资讯》2005,(11):15-15
七扩十项目2005年第三季度投产,公司国内有机硅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2005年第三季度公司有机硅七扩十项目投产,公司有机硅单体产能将会达到10万吨(有机硅中间体产能为5万吨),预期2005年公司有机硅中间体产销量将会达到3.69万吨左右,同比增长5.50%。  相似文献   

20.
《上海化工》2005,30(9):37-37
俄罗斯企业计划将建在Kazan的乙烯装置产能由40万吨年扩大到60.5万吨年。法国Technip公司将为该扩产项目完成基本工程,并为1座设计能力为13.5万吨年的乙烯新转化炉完成工程建设和设备供应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