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对30头肉牛宰后经电刺激的胴体从背最长肌肉处取样在近冰点温度(1~-1℃)下贮存10d过程中游离Ca2+、ATP、总游离氨基酸、糖原、失水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d中糖原、总游离氨基酸、ATP、失水率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均在刚宰后的0~1d(24h)中变化明显,第2d(48h)是转折点,而游离Ca2+第3d(72h)是转折点。作出了相应的变化曲线图,对指标间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游离钙与可溶性磷、游离钙与失水率、可溶性磷与失水率、糖原与总游离氨基酸、糖原与可溶性磷之间相关系数均极显著(p<0.01);游离钙与糖原之间相关系数显著(p<0.05);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相关方程。对牛肉样的五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知:所测定的牛肉样品在宰后约13.5h就进入了僵直起始阶段,而到宰后接近48h僵直达到了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以宰后未经速冷处理的绵羊左后大腿为对照组,以宰后经过6h速冷处理的绵羊左后大腿为处理组,在-1~1℃贮存,并对其3~216h内肌肉中糖原、巯基、pH、失水率、游离钙离子浓度、游离氨基酸、游离羟脯氨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宰后3~216h内处理组的糖原含量、pH、失水率始终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处理组巯基含量始终稍低于对照组,游离羟脯氨酸含量处理组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游离钙离子浓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宰后3~48h先下降随后逐渐升高到最大值后转为下降的(p<0.05)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得出了部分相应的相关方程。利用主成分分析及METLAB软件对肉样的七项指标进行分析可知,在3~216h内糖原含量、pH、失水率、巯基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对肌肉僵直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测定的肉样在宰后9h就进入了僵直起始阶段,在宰后48h僵直结束。 相似文献
4.
以宰后未经速冷处理的绵羊左后大腿为对照组,以宰后经过6h速冷处理的绵羊左后大腿为处理组,在-1~1℃贮存,并对其3~216h内肌肉中糖原、巯基、pH、失水率、游离钙离子浓度、游离氨基酸、游离羟脯氨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宰后3~216h内处理组的糖原含量、pH、失水率始终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处理组巯基含量始终稍低于对照组,游离羟脯氨酸含量处理组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游离钙离子浓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宰后3~48h先下降随后逐渐升高到最大值后转为下降的(p<0.05)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得出了部分相应的相关方程。利用主成分分析及METLAB软件对肉样的七项指标进行分析可知,在3~216h内糖原含量、pH、失水率、巯基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对肌肉僵直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测定的肉样在宰后9h就进入了僵直起始阶段,在宰后48h僵直结束。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以新鲜猪背最长肌为原料,考察其在冻结条件①:冻结装置A+-18℃(风冷、无蓄冷板);冻结条件②:冻结装置A+-24℃(风冷、无蓄冷板);冻结条件③:冻结装置A+-24℃(风冷、加蓄冷板);冻结条件④:冻结装置B+-25℃(风冷、无蓄冷板)4种条件下冻结处理后,有无冻结装置对猪肉品质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经4种冻结装置条件处理后,对于冻结条件③对猪背最长肌冻结效果优于同温度下冻结条件②冻结效果,优于冻结条件①冻结效果,即加蓄冷板冻结效果,优于不加蓄冷板,优于-18℃;冻结装置A加蓄冷板冻结效果与冻结装置B加-25℃(无蓄冷板)差异不显著(P>0.05)。整体来说,通过蓄冷装置冻结,能有效减少汁液流失、降低压榨损失,减少肌原纤维断裂与巯基破坏情况,促进肉品品质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冰温结合真空包装牛肉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真空小块包装牛肉在冰温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测定了4、0℃、冰点温度贮藏的牛肉在0、4、8、12、16、20、24、28 d的pH值、失水率、色差值、细菌总数、嫩度,确定了各贮藏温度下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冰温可有效延长牛肉的贮藏期,且贮藏后期各指标变化皆优于传统冷鲜肉,冰温条件下贮藏到第28天,细菌总数为5.02 lgCFU/g,剪切力值为3.065kg。由此判断冰温结合真空小块包装是可行的,且能较好的保持牛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细胞破碎方法对肉牛、牦牛背最长肌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氮研磨、液氮研磨辅助超声波破碎和液氮研磨辅助玻璃珠破碎3 种细胞破碎方法对肉牛、牦牛背最长肌蛋白质提取和双向电泳图谱效果的最佳方法进行研究。在相同裂解液组成、等电聚焦程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eresis,SDS-PAGE)操作、银染法染色等双向电泳条件的处理下,通过Bradford法分别测定不同方法提取的肉牛和牦牛肉背最长肌中蛋白质的含量,并采用PDQuest 8.0.1软件对双向电泳图谱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 种细胞破碎方法提取的肉牛和牦牛背最长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液氮研磨辅助超声波破碎法((2.59±0.15)、(2.84±0.29)μg/μL)显著高于其他2 种方法,液氮研磨辅助玻璃珠破碎法((2.01±0.04)、(2.21±0.02)μg/μL)显著高于液氮研磨法((1.77±0.11)、(1.95±0.19)μg/μL)。3 种方法所得肉牛背最长肌双向电泳图谱的蛋白点个数分别为(279±19)、(581±15)、(363±21)个;所得牦牛肉双向电泳图谱的蛋白点个数分别为(292±15)、(596±12)、(385±17)个。3 种方法中液氮研磨辅助超声波破碎法提取的肉牛、牦牛背最长肌蛋白质含量最高,数量最多,蛋白点分离程度最好,并且3 种细胞破碎方法在牦牛背最长肌中提取的蛋白质含量与肉牛背最长肌中提取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宰后24 h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研究在4 ℃、0和4 ℃各2 h、4和8 ℃各2 h条件下冷藏0、24、48和72 h对pH、色差、冷藏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和水分分布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值、冷藏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提高波动温度,pH、b*值、冷藏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显著增加(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低场核磁共振结果显示随着冷藏时间增加,T2b、T21和T22的起始弛豫时间显著延长(p<0.05),P21的峰面积比例降低,P22的峰面积比例增加;降低波动温度,T2b、T21和T22起始弛豫时间显著降低(p<0.05),P21的峰面积比例升高,P22的峰面积比例减少。综上所述,4、0和4 ℃各2 h冷藏保存有利于冷却肉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上海地区主售猪肉品质评价体系, 分析不同品种猪肉的外观、质构、营养和风味指标。方法 采集浦东白猪等7个公猪品种共95份背最长肌, 检测55项参数, 运用相关性分析及雷达图谱等方法确定品质评价核心指标。结果 外观品质上, 不同猪种在pH、水分等指标有差异, 沙乌头猪、浦东白猪和上海白猪的含水量略低, 沙乌头猪的滴水损失率较高, 托佩克猪肌内脂肪含量略高, 相关性分析显示水分含量与24 h滴水损失等呈负相关。质构方面, 枫泾猪剪切力较高, 托佩克猪硬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相关性分析显示剪切力与硬度负相关、与弹性正相关。营养品质方面, 上海地方品种猪肉蛋白质含量高于杜长大猪种参考值, 三元猪和上海白猪脂肪略低, 三元猪的必需氨基酸占比最低。风味品质上, 各猪种鲜味氨基酸总量相近, 上海白猪胞苷酸含量高, 三元猪和枫泾猪尿苷酸高, 托佩克猪多种呈味核苷酸低, 沙乌头猪腺苷酸高, 相关性分析得出天冬氨酸与鲜味氨基酸总量等呈正相关。结论 可围绕水分含量、导电率、剪切力、硬度、回弹性、蛋白质、脂肪、镁、钾、硒含量、腺苷酸、肌苷酸和天冬氨酸这13项核心指标构建上海猪肉品质评价体系。未来需全面考量相关因素,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冷藏时间对冷却猪背最长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宰后24 h的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研究4 ℃条件下冷藏0、12、24、36、48 h对猪背最长肌pH值、色 差、冷藏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和水分迁移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猪背最长肌的pH 值、黄度值(b*)、冷藏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均显著提高(P<0.05);亮度值(L*)和红度值(a*)在冷藏24 h 内差异不显著(P>0.05);冷藏48 h时,猪背最长肌的pH值、L*、b*、冷藏损失和蒸煮损失最大,剪切力最小; 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T2b、T21和T22起始弛豫时间显著延长(P<0.05),T21的峰面积比例 降低,T22的峰面积比例增加。综上所述,4 ℃条件下冷藏24 h以内有利于保持猪背最长肌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牦牛背最长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的最佳提取条件,本实验以牦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以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以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为响应值,对磷酸盐缓冲液、Tris-HCl和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3 种提取液的pH值、浓度和料液比3 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提取液的pH值>料液比>浓度;最佳提取参数为磷酸盐缓冲液pH 7.22、料液比1∶2.25(m/V)、浓度2.12 mmol/L,在此条件下酶活力为73.92 U/L,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86%,说明本实验所建立的模型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