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三峡库区近年统计数据为依据,选取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损失模数等评价指标,对三峡库区进行了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并计算出各县市区的易损度.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总体较高.评价成果对于库区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砖石古塔在地震作用下的风险评估体系,基于砖石古塔抗震性能和震害调查,选取易损性评判指标,绘制其易损性曲线,然后将砖石古塔建筑的易损性分析与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相结合,考虑结构的破坏概率和地震损失,建立砖石古塔建筑的地震风险评估数学模型,量化砖石古塔的地震风险。以小雁塔为例运用该方法对其进行概率风险分析,确定小雁塔的风险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区域森林火灾易损性进行评价,实现控制火灾风险和减轻损失。考虑到森林火灾暴露性程度和灾害应对能力等因素,构建了由暴露性程度、恢复性指标、敏感性指标、灾害应对能力4个准则层和16个指标层构成的区域森林火灾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TOPSIS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开展了森林火灾易损性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将四川省的森林火灾易损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层损失的盾构隧道地面沉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盾构推进各阶段特征,分析了盾构推进引发地面沉降的机理。基于地层损失,建立了盾构隧道地面沉降控制体系。该体系综合了土层特性和盾构隧道设计参数,通过设定地层损失率,利用经验公式对隧道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面沉降做出预测,基于沉降控制指标反算需要控制的地层损失率,用于控制沉降;利用数值模拟分析隧道施工过程,基于地面沉降三维曲面,分析地层损失及施工控制参数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对比分析设定地层损失率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地面沉降—地层损失率—施工参数之间的联系,通过施工参数控制实现地面沉降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易损性近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结构易损性的定量分析仍是一个重点难题。本文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结构内部场与势之间的关联,深入挖掘了某地下2层框架结构中能量流动及流动势分布。将综合考虑杆件应变能密度和结构中流动势的结构易损性指标应用于该框架结构,通过不同工况对比分析说明了该指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层损失的盾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要穿越建筑密集区、重点建筑保护区和沉降敏感区,地面沉降的科学预测和合理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盾构法隧道施工诱发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移动。基于现有地层损失概念,按照经验-数学法和物理力学法体系论述了国内外盾构推进诱发地面沉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对地层损失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建立了基于沉降预测-施工控制的地层损失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地面沉降-地层损失-施工参数"联系通道的地面沉降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泥水盾构施工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地面沉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测数据给出了地面沉降的修正双曲线预测公式.分析表明:Peck公式适用于杭州软土地层中泥水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测,其中地面沉降槽宽度参数K取值0.25~0.32,地层损失率V1取值0.04%~0.33%.地面沉降主要为盾构脱离0~5 d或6d内的盾尾沉降以及扰动土体长期固结沉降,分别约占总沉降量的57.27%和41.08%.适当提高切口泥水及同步注浆压力使地面微隆,可以抵消部分地层损失,减少地面沉降.由地层损失引起的横断面地面沉降曲线较规则,基本呈现高斯曲线分布;而地面隆起变形较无规则,会使沉降曲线偏离高斯曲线分布.引入新参数C后的修正双曲线模型可用于泥水盾构软土地层中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滑坡灾害风险分析中的易损性及破坏损失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滑坡灾害风险分析中易损性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获取各种易损性参数 ,为滑坡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提供基本资料。文中分析了易损性的构成 ,研究了滑坡灾害的破坏效应、灾害类型划分、受灾体的损毁等级及价值损失率等 ,在此基础上对滑坡灾害的破坏损失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易损性分析在结构抗震及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地对日见增多的大型复杂结构进行日常管理和减少各种灾害的损失,从结构易损性的概念、基本原理入手,分析总结了易损性分析在结构抗震、桥梁抗震设计中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评述;对易损性分析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开发及传感器优化布设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其近期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易损性分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桥梁的损坏或失效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桥梁的破坏损失和地震性能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常会采用构建易损性曲线的方法。易损性曲线表征在给定地震动强度下,桥梁部件或结构达到或超过某一破坏程度的条件概率。采用桥墩位移延性比作为损伤指标,利用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简称LSTM)神经网络成功地建立了桥梁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展现了高计算效率和精度,可快速而准确地预测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构件的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1.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典型城市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制约了西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严重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层不均匀沉降变形增大,使地铁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纵向开裂破坏和隧道渗漏水等病害,这给西安地铁的建设及运营留下安全隐患。本文基于2007—2012年间120个地面沉降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根据等速率外推法预测了地铁沿线未来的地面沉降活动速率,运用单位变形量法计算出了地铁沿线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其中胡家庙地面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为1 960 mm,小寨、大雁塔、沙坡及西工大等地面沉降中心为400~700 mm,而辛家庙、含元殿地面沉降中心为200~300 mm。结合地铁工程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性,对地铁沿线各区域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区域地面沉降对地铁线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面沉降中心范围内,整体上线路南段危险性明显大于中段和北段。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安全运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林乃山 《四川建材》2011,37(6):56-58,60
本文针对宁波区域地面沉降的历史和现状、地面沉降特征、地面沉降危害、区域地面沉降对宁波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的影响及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区域沉降的危险性预测几个方面进行了浅析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科学防治区域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围海造地、码头堆场、堆载预压等填方工程的面积越来越大,它们都属于大面积荷载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荷载的累加效应也具有大面积荷载的性质。通过对城市工程建设与大面积荷载关系的揭示,对大面积荷载的特征及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进行初步定义和分析。大面积荷载对变形的影响深度大于一般建筑物的影响深度,但小于按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在对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们所发现的上海地区城市建设与沉降的关系,如建筑密度越大,建筑容积率越高,地面沉降越显著,新区建设较旧城改造沉降效应明显等,给予较好的解释。同时得出,容积率一定的情况下,高层建筑由于密度小,间距大,将会比密集的多层建筑更有利于减小整体地面沉降等结论。有关分析对城市建设规划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梳理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碳排放作用关系,构建了控规碳排放评估模型,并应用广州市典型控规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按照城市终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特征,控规的编制将对工业、建筑、交通碳排放以及绿地碳汇产生影响;(2)控规中影响碳排放的关键控制要素有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兼容性、居住人口密度、绿地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等;(3)根据(1)、(2)的分析结果构建的碳排放评估模型,能有效计算控规各部门的碳排放以及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5.
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地面沉降方面研究的调查,概述了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GPS、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InSAR)。分析了近几十年来用于模拟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按照水流模型和土体变形模型将地面沉降模型分为三种类型,即由水流模型获得含水层的水头变化,再由水头变化计算土体变形的两步模型;仅考虑垂直方向的变形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部分耦合模型;考虑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土体变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完全耦合模型。对于地面沉降作用过程的研究,介绍了地面沉降与水流的耦合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法的发展过程及现状。最后对我国地面沉降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福明  邹玉生 《城市勘测》2010,(4):152-153,162
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为宁波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必须对轨道交通工程沿线的地面沉降进行重点防控,尽可能减少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本文对宁波市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作了总体介绍。  相似文献   

17.
The extraction of ores and minerals by underground mining often causes ground subsidence phenomena. In urban regions, these phenomena may induce small to severe damage to buildings. To evaluate this damage, several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owever, these methods are difficult to use and compare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criteria used (from 1 to 12).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provided by damage evaluation may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ne method to another. The present paper develops vulnerability functions based on a concept that has been applied in other areas, such a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that appears to be a more efficient way to assess building vulnerability in undermined cities. A methodology is described for calculating vulnerability functions in subsidence zones using empirical method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existing empirical methods for damage evaluation, and selected necessary improvements or modifications are justified.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building typology in subsidence zon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rraine region, where many villages are subject to subsidence problems due to iron-ore mining. The third section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adopted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vulnerability and fragility functions or curves. Finally, vulnerability functions are tested and validated with a set of three subsidences that occurred in Lorraine between 1996 and 1999.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开采造成区域性地面沉降及其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对沉降区域内控制点的监测和预测是沉降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弹性力学、有效应力原理和土体线弹性本构关系,在单井抽水造成地面沉降规律性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线性微分方程叠加原理论证了多井抽水时沉降–距离仍遵循s–lnr线性关系。通过国内外若干抽水导致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实例验证,虽然由于地层不均匀性和地质构造如断裂等影响,各地沉降漏斗并不规则,但都存在以上s–lnr的线性关系。文中揭示的区域性地面沉降中的s–lnr线性关系规律,可用于地面沉降研究中非监测点的沉降值推测和沉降趋势预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model for identify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streams and rivers to land-induced change. Landscape architects are frequently asked to make land use recommendations which affect landscape change. The challenge is to organize information to aid landscape architects in making responsible recommendations. This model considers three type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1) sources of land use-induced change; (2) intensity of drainage within watersheds; and (3) sensitivity of drainage basins to change. The model also demonstrates the use of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strength of this model is that it provides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both time- and cost-efficient means of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streams and rivers with existing data. It further directs site-specific investigation to areas which are identified and prioritized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ve vulnerability of streams and rivers to land-induced change.  相似文献   

20.
将开采沉陷土地资源损害评价理论与GIS技术相结合,着重分析了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损害评价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开采沉陷土地资源损害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体系,开发了"开采沉陷土地资源损害可视化评价系统".结合鲍店煤矿十采区的实例,实现了开采沉陷区土地资源损害科学、高效、客观的可视化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