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到严寒地区冬季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寒地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而产生的冬季室外空间使用率低和人体舒适度差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的特殊性和环境特点,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作为实践案例,以节能适寒为设计原则,指出其设计特点,并提出了能够提升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及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寒地城市气候的分析,针对寒风、日照、降雪3个典型冬季气候问题提出了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梁斌  梅洪元  张宇 《城市建筑》2015,(1):112-114
本文从应变视角对寒地大学校园规划与气候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寒地的气候特性及其对校园设计的制约进行归纳,并依此提出了外部环境、生活需求、内部生态、校园发展四个层面的应变设计策略,旨在探讨一种能够应对特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校园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11)
我国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寒冷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这种特殊的气候造成东北地区建设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建筑的御寒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东北寒地建筑设计,从环境、气候和经济提出了如何完善其适应性技术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解析寒冷地区高层住宅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调研,总结出普遍性问题。针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即冬季阳光的缺乏和寒风的冷冽,分别从改善光环境和风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并提出建筑布局、室外场地布置、交通空间封闭等针对寒冷气候的防护措施。本课题的研究,意在为创造舒适宜人的寒冷地区高层住宅环境气候条件的改善提出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优化农村民居的能源利用技术,是提高其生态性与舒适性的必要途径。以敦煌农村民居为对象,研究农村建筑适应气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策略。利用 Climate Consultant 分析了敦煌地区全年气候,结合软件提供的被动式设计方法,提炼了农村民居适应当地气候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敦煌民居设计需考虑干旱、冬季严寒和夏季炎热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梳理了民居适应上述气候的空间策略,并提出了设计中冬夏季光热利用和保温散热两组矛盾的优化方法,为北方农村建筑适应气候的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相关理论,提出全过程的城市设计气候分析和评价方法及流程,提出相对舒适度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并以天津文化中心地区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天津市全年感觉冷及很冷的总时间占比为58. 7%,气候基底寒冷;②采用"均衡"的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增加夏季的舒适时间占比,由27. 7%上升到34%,同时不降低冬季舒适度;③天津市城市气候调节目标应为:冬季防止冷风进入,并使开敞空间获得更多的阳光,兼顾满足夏季通风、遮阳需要;④城市设计方案的冬季舒适度较高区域占比为51. 1%,夏季为43. 9%,方案基本满足气候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优化农村民居的能源利用技术,是提高其生态性与舒适性的必要途径。以敦煌农村民居为对象,研究农村建筑适应气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策略。利用Climate Consultant分析了敦煌地区全年气候,结合软件提供的被动式设计方法,提炼了农村民居适应当地气候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敦煌民居设计需考虑干旱、冬季严寒和夏季炎热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梳理了民居适应上述气候的空间策略,并提出了设计中冬夏季光热利用和保温散热两组矛盾的优化方法,为北方农村建筑适应气候的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寒地城市冬季室外公共活动受气候条件制约,因而寒地公共建筑要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从寒地城市公共建筑的庭空间入手,分别对庭空间的平面、朝向、剖面、采光、通风、围护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设计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寒地气候和大学生特殊心理需求,推导出注意力恢复目标下的寒地大学校园空间设计框架、策略和方法,以期改善大学生注意力疲劳、心理问题频繁发生等现实问题,为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健康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大学生群体公共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通过校园环境要素的有效组织和整体建构来促进日常功能性步行这一健康行为的设计策略,从而在冬季严寒的不利条件下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整体提升这一目的。然而,离散而盲目地挑选可干预环境要素是低效率的、非科学的。通过引入美国学者Lee和Moudon提出的环境行为学理论模型,本文将有利于提升步行水平的校园环境要素划分为点、线、面三类,依靠"短距高频"的寒地出行策略,分别提出了紧凑的功能性目的地组织、连通循环的校园步行路网建构和多维度的校园用地混合三种校园建构策略,以整体提升寒地大学校园的目的性步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寒地城市冬季居住外环境设计对气候因素考虑不足,景观适应性差,户外活动少。从冬季气候对其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以改善冬季居住外环境,促进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城市居住外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万澧  宋德萱 《建筑科学》2007,23(8):48-52
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一座科研教学楼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现场实测和计算机模拟分析,评价了该建筑在冬季时的室内舒适度,并分析了影响室内热环境的相关建筑设计因素,总结了一些在进行类似建筑项目设计时的设计策略。在评价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基础,建筑师应首先通过对建筑功能、建筑运行规律和气候地理条件的研究,合理选择设计策略,营造舒适建筑环境,在提高建筑性能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的城市设计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大学城及大学新校区的研究,讨论了城市设计思想在大学校园设计中的作用,提出了校园设计策略的概念.强调策略性因素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实践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秦岭山地生土民居气候适应性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分析了秦岭山地传统生土民居的建筑特征,总结出气候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围护结构传热模型,定量化分析了运用传统建筑空间策略对新民居冬季室内热舒适的影响幅度,借以指导该地区民居更新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设计气候效应:兼论气候变化下的设计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清基  洪治中  安纳 《风景园林》2020,27(12):26-31
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这一认知,提出“设计气候效应”概念,论述设计气候效应的特征及构成、表征方法及研究框架,并从底限效应、效率效应、物质效应、型塑效应、生态效应5类设计气候效应着手,从安全策略、预防策略、优材策略、原型策略、低碳化策略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正向设计效应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建筑的气候适应机制自古以来便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依据,商业建筑主要通过主动式设备调控室内环境。建筑入口作为建筑环境控制的末端,受外界气候环境影响较大。根据各地气候差异,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手段也有所差异。本文基于对东北严寒地区商业建筑的调研,针对建筑入口由于冬季冷风渗透造成能耗升高与舒适度下降的问题,对典型模型进行风环境模拟,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入口前庭空间设计策略,为东北严寒地区商业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太原市纯阳宫这一中国传统古建筑群如何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寒冷地区建筑的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策略及建筑群通风策略,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生态低碳与地域性融合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闷热、冬季寒冷,而这一地区的建筑普遍缺乏适应气候的调控措施,导致了室内热环境恶劣:本文通过对湖南为代表的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综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出适应的建筑设计策略。并结合多层办公楼的设计,通过对具体项目的研究,探索适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孙澄  解文龙 《风景园林》2021,28(8):39-44
严寒地区长达6个月以上的冬季使城市面临更加独特且多元的气候问题,如低温、冷风、冰雪等,这种复杂气候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成为严寒地区城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梳理既有研究针对城市设计要素与气候韧性关系达成的共识性认知,得到气候韧性视角下城市设计不同维度构成要素的属性特征。以此为基础,针对严寒地区独特多元的气候问题,提出包含调蓄旱涝的生态安全格局、多样连通的生物安全格局、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形态格局、改善雾霾的多层级通风廊道格局、改善冬季光环境舒适性的公共空间体系等内容的气候韧性导向的城市设计框架,并结合住建部城市设计试点项目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进行实践应用。以期为中国严寒地区开展应对气候灾害的韧性城市设计提供方法框架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