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原广司可谓日本先锋派、未来派建筑师。早在20世纪60年代,原广司就被认为是日本三位最具有前途的年轻建筑师之一,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则注重现代住居的设计研究。他是世界聚落研究的开创者,领先性地对地球外建筑进行研究与思考,他是真正的梦想实践家。  相似文献   

2.
以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北京优秀建筑为对象,从建筑分布、建造年代、建筑类型方面对北京新建筑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就居住建筑、办公楼、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建筑类型,对欧美与日本建筑师的设计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空间”这一概念在现代日本建筑师中的发展历程:在最初被引入日本之后,在其意识形态框架影响下,这一概念成为日本建筑师思考建筑的有效工具.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可以说“空间”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建筑话语.2)丹下健三(及其弟子)在其建筑设计及思想中首先大量使用了这一概念.这也让他们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得以同时在日本和国际上确立了日本建筑生产及话语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聚落文化研究所主任获奖经历:1993年日本《新建筑》第20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对建筑与人的环境健康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在认识上有了革命性突破。80年代初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第14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华沙宣言》中,明确地向世人指出建筑物的不适当设计与用社会对人类造成直接损坏或潜在隐患,号召建筑师们把建筑学科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空间综合艺术的科学加以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建筑》2010,9(4):54-54
<正>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这次浪潮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的  相似文献   

7.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获得今年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与近年来获得普奖的其他日本建筑师不同,坂茂是一位受美国建筑教育影响较大的建筑师,他在美国西南与东北的教育经历直接反映在了他建筑生涯的发展路径之中。坂茂秉承了始于1960年代西方的建筑意识形态化诉求,认为建造活动可以更积极地贡献于社会公平的创  相似文献   

8.
日本有着完整的现代建筑发展史,日本建筑师凭借着其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在每一代建筑师的努力下,日本每个时期的建筑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对比现代主义时期,日本当代建筑已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本文将结合日本建筑师的代际关系与时代背景,纵向解读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并剖析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倾向转变的原因,同时,以师承关系为主要线索,通过对日本当代几位重要建筑师的创作手法及其创作观念的分析,总结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由三个问题浅议20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建筑是世界建筑舞台上不容忽视的角度,本文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关注“Program”问题,探讨空间利用的多样性,自由度和集约性,关注建筑的透明性和表层,对建筑的内外空间进行重新定义,“Super Flat”现象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日本建筑师相伴而生。以上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今世界建筑的思潮与表象。  相似文献   

11.
谭源 《南方建筑》2006,(2):60-61
作为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某种批判,日本建筑师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聚落形态景观资源中获取设计灵感,形成了聚落形态建筑观。对于在建筑设计中建构城市整体特征,消解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式品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讲座时间:2011年4月26日晚讲座地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单位:《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出席嘉宾:张鹏举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黄居正《建筑师》杂志主编王昀简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研究"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间的相互传承关系。在早年的求学岁月里,王昀跟随老师学习古建。留学日本期间,他专门从事聚落研究。在多年世界聚落的探访调研旅途中,他又深深地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自此,这两种差别甚大的建筑类型便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在王昀脑海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关注的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文中均简称为60代)日本年轻建筑师,他们在当今日本的建筑舞台乃至国际建筑界初露端倪。泡沫经济崩溃后独立的60代建筑师,面临着严峻的成长生存环境,构成了这一代年轻建筑师们独特的活动轨迹。他们放弃了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建筑师形象,开始更加关注自身所生存的环境,显示出的一种面对建筑的“朴实”策略。本文将其策略概括为Unit现象.SuperFlat现象和对建筑表层和透明性的关注。注重事件性,从建筑实践、建筑评论的角度进行考察,试图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相似文献   

14.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日本后泡沫经济时期以来,出生于1970年代的建筑师开始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深深植根于日本建筑的基础,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变化,以往被强调的统一声音,被不同声调的优美合唱所取代。在当今复杂都市文化的背景下,他们以一种极度包容的姿态尝试着自己的建筑观察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本集合住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劲 《世界建筑》1994,(2):60-65
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建筑师在日本集合住宅设计领域里进行了大量新的尝试,他们的设计活动引起了日本建筑舆论界的很大反响。 后现代主义曾经席卷了世界各地,近代建筑思潮中的禁欲主义彻底瓦解了,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设计中的多元化现象。建筑师们比起以往来更加注重了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于是,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相似文献   

17.
方海 《百年建筑》2006,(4):14-17
在过去的20年里,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用钢、混凝土,和玻璃设计了许多大型建筑,尤其在大城市。这些建筑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而且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师在中国大显身手,他们取得许多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项目,商业建筑师在中国日显重要。到了21世纪,更多的欧洲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不久,几乎所有的欧洲著名建筑大师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工作。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别墅,境外建筑师在中国所处可见,他们成为中国建筑师新的导师。  相似文献   

18.
曾芬  尹培如 《华中建筑》2012,(11):33-37
在信息化悄悄潜伏并开始大规模地影响建筑界之际,日本建筑师们敏锐地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这种新趋势的影响逐步显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建筑师会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建筑策略来应对:或主动或被动,或积极或消极,又或拥抱或批判的多元视角。我们以四位获得Pritzker奖的日本建筑师为视角,试图发掘"信息化"在他们的建筑理念中的影响及其中的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辰 《建筑师》2012,(6):76-78
ATM(L’Afelier d’Architecture Montrouge)是活跃在20世纪.50—70年代法国建筑界的著名事务所,与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不同,他们选择了一条"用建造介入社会"的创作道路。随着80年代以后法国城市问题的凸显,ATM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越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ATM事务所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的简要介绍,指出其创作理念对今日中国建筑师之启发。  相似文献   

20.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膜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开始应用,80年代这种新兴结构形式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浅析了精细化管理在膜结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