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传统园林和校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如今开放、自由的办校思想下,二者之间却可以产生融合。建筑师秉承其"造园"建筑理念,继承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形态和营造手法,设计了国美象山校区。本文通过对国美象山校区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探讨校园与园林共融的创新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校园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布置形式、空间的视域渗透关系与可达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使用行为存在潜在影响。许多既有的校园建筑建成历史悠久,其空间与使用人群行为活动规律存在着矛盾。本文基于空间句法,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6号教学楼二层的空间为例,利用Depth map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模拟、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可行性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考察象山校区之后,发现其暗合透明性的逻辑。文章首先介绍了物理与现象透明的概念,然后结合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解读建筑的透明性特征与设计方法,为相关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7,(3)
本文运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手法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进行解析,总结经验,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提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建筑空间形式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为了客观解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空间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人文环境和艺术语言,对人类建筑空间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考察与挖掘。本文主要初步阐述了我国建筑历史领域中所出现的不同空间形式及其存在的意义,并相应提出了中式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共生语言的某些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7.
正不得不说,中国当下建筑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这些进步是基于巨大建筑垃圾上面出现的。张永和1990年代中期成立"非常建筑"从事建筑设计看作中国实验性建筑——有别于国有设计院所和大商业设计事务所的、有研究形式的设计思路——诞生的标志。本土建筑师崔恺、王澍、刘家琨三个人现代主义个性化,海归建筑师张雷和都市实践的孟岩、刘晓都等同样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校舍设计中,尝试把传统园林、民居建筑和当代建筑环境结合,其中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了废弃的旧瓦来作为建材,并在空间上借鉴中国江南园林式  相似文献   

8.
《砖瓦》2020,(3)
正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相似文献   

9.
"杂交与共生"起源于生物学,在建筑学的语境中,杂交与共生现象是高密度和多样性的直接表征。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中,高昂的地价和网格化的城市结构催生了可容纳任何能够获利的功能空间的建筑单体,这种"杂交建筑"的典范就是商业综合体。实践证明,它有效地解决了空间有限和利益需求的矛盾。研究通过分析集杂交和共生现象于一体的部分典型商业综合体,简要论述其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胡玎  王越 《园林》2007,(4):24-25
这几天,读了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回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诞生过程的文章——“那一天”。该校区的确是一件洋溢着传统,又新意勃发的当代作品(图1、图2)。将传统的形式、意境尝试运用于大体量的现代建筑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院象山新校区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连贯的可意象性的城市。参照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考察三个城市的研究方法,对象山校区一期和二期工程的空间可读性进行评价,并预测和验证其中的群体意象。同时反思林奇理论在城市空间设计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不足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这种多功能性和复杂性的复合建筑形式,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其公共空间正是与城市对话重要节点。文章以"共生城市"视角对日本大阪站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追求人与城市、自然、文化的"共生",并在此观点下提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薇  秦培蓉 《中外建筑》2014,(12):57-59
本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和中央美院象山校区中"框景"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分别从景框自身可以为景以及如何取景两方面入手,并结合实例,总结归纳了"框景"所起的空间转折、空间限定与渗透和空间层次方面的作用。"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典型的造景手法之一,为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对新中式建筑的多元化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学楼建筑设计应当是一种逻辑、理性的整体建构,而不应是刻意的形式摆弄。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中心教学楼群和云南艺术学院四号教学楼的设计研究,探讨了以内在的逻辑、机能、空间引导的建构建筑整体体系的设计策略,提出了"群组与建筑体系"、"层级与空间经营"、"形构与机能逻辑"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4)
共生式叙事空间即针对传统的建筑元素进行重新构建,利用现代的材料、颜色、肌理、构成方式等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是在传统的建筑结构中经过"提取—简化—再创作"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能够通过建筑空间的细节向世人传达传统的经典元素。共生式叙事空间可以活化传统、再现历史,但它绝不是照搬过去。该文以岭南砖雕元素的提取再利用为例,阐述共生式叙事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7,25(1):68-72
该文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哲学解释学方法,通过有关建筑文献与实物,去理解传统工匠把《易经》的类型智慧和《墨经》的思维逻辑作为建筑形式的思考要点,渗透在《鲁班经》、《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一类建筑规范当中,化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建筑形式的类型化思考,和传统建筑的类型化创作手段,通过相应的设计营建过程,创造具有无限代数隐喻和社会生活制度意义的中国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7.
项目为学校天马山新校区南端首期启动部分。由于地处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保护区外围控制区,建筑何以与环境共生是焦点问题。建筑采用线型体结构,以"侧身"形态偏居南端,最大限度避免对天马山主景区山体的遮挡,并作为山体视觉延展的新部分。连续线体中嵌入"空中边庭",及类似湘西民居中的"吞凹空间",中部以"风雨桥  相似文献   

18.
校园空间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静 《山西建筑》2012,38(29):22-23
针对高校校园的空间尺度问题,从规划形式、功能、感性需求等方面,对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与同济校区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尺度的角度总结出两校区产生空间质量优劣的各自原因,最后提出"人性尺度的多中心校园规划"的理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位于杭州郊区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堪称为过去几十年里最杰出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同时期的其它建筑很少能够在创造美观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同时,还能够全面、清晰地阐释一个问题——现今社会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要建造建筑。它让我们意识到一种连贯又具有价值的营造新建筑的策略在今天的存在——一种比看上去更大的成就。建筑并非是用白色盒子和扭曲的外形来达到新奇和新鲜的效果,也不是想回退到传统建筑形式的略显苍白的版本,业余建筑工作室所创造出的拼贴画,既让人感到熟悉,又开阔你的视野,带你进入一片未知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6,(5)
本文从王澍建筑灰空间为切入点,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对象研究其建筑中灰空间的特征、手法,并探讨其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