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了空气分布器性能实验室,实测了不同尺寸方形吸顶散流器在等温工况下不同喉部风速时的静压损失和局部阻力系数。结果表明:方形吸顶散流器风口的阻力系数主要与风口的尺寸和结构相关,而风速对其影响不大;不同风速下散流器风口的平均阻力系数与风口喉部尺寸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风口喉部尺寸越大,阻力系数越小。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风口阻力系数与方形吸顶散流器喉部尺寸的理论计算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台式排风柜为研究对象,以排风柜操作窗口水平开度及开口位置为变量,在排风柜标准化实验台上,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在一定面风速条件下,排风柜操作窗口水平开度的变化对排风柜性能的影响。研究先进行了面风速测试,重复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同一面风速下,操作窗口水平开度及开口位置的变化并未对面风速分布的均匀性造成显著影响。然后,分析了排风柜示踪气体测试中,采样时间对测试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所使用的测试系统在示踪气体采样时间达到1800 s后,测试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降至10%以下。最后,采用示踪气体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操作窗口水平开度对排风柜污染物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操作窗口水平开度的大小对排风柜污染物控制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操作窗口水平开度每降低400 mm,示踪气体测试检测到的控制浓度降低一个数量级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针对某实际工程理化试验室,定量分析了不同室内气流组织对排风柜排风口区域风速分布均匀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原型方案采用单侧新风口的布置,排风柜排风口的排风风速标准差平均值达0.132.优化方案一将新风口在双侧布置,则排风风速标准差平均值将降至0.117,在新风口双侧布置的前提下,优化方案二再将...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排风柜的控污能力,在排风柜性能测试实验台上,采用示踪气体测试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操作窗口竖直开度、水平开度、面风速和操作窗口位置对排风柜前呼吸区污染物控制效果的影响。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呼吸区污染物控制效果影响的强弱顺序依次为竖直开度、水平开度、面风速、操作窗口位置;操作窗口水平开度、竖直开度增大,排风柜对呼吸区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减弱;面风速增大,控制效果增强;水平开度与竖直开度对控制浓度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这2个因素对控制浓度的影响仅在另一因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5.
排风柜性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验方法分析了排风柜拉门高度500mm和拉门全开,不同面风速时,柜内障碍物对排风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排风柜面风速分布均匀性与面风速大小和柜内障碍物阻挡率呈线性函数关系;面风速越小,障碍物阻挡率越大,排风柜性能和面风速分布均匀性更差。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各国对排风柜面风速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拉门开度(拉门高度500mm和拉门全开)、不同设定面风速情况下,排风柜面风速的实际分布情况;结合流动显示实验,评价了排风柜的运行性能。得出结论:从面风速分布均匀性和对污染气流控制力的角度考虑,排风柜左右两侧气流通道的阻力应尽量平衡;当拉门高度为500mm时,面风速应控制在0.4~0.6m/s,拉门全开时,面风速不应小于0.4m/s。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变风量排风柜的气流组织开展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操作窗口最大浓度(C_(w,max))和呼吸区浓度(C)两项指标对柜门水平开度,竖直开度和面风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从气流组织的角度解释柜门水平开度和竖直开度变化影响排风柜污染物控制效果的原理,给出了柜门水平开度,竖直开度和面风速影响排风柜污染物控制效果的主次顺序和影响趋势。对于变风量排风柜,综合考虑呼吸区污染物控制效果和污染物逸出的潜在风险,应优先对柜门的竖直开度进行控制,最佳的柜门竖直开度为500 mm。  相似文献   

8.
张伟 《四川建筑》2014,(3):262-263
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风口流动特性试验台,对比方形散流器流动特性,研究了温控防结露方盘风口不同状态下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控防结露方盘风口与方形散流器阻力特性相同,不同流动状态下局部阻力系数都为4,温控防结露方盘风口竖直方向风速较大,送风与空气混合不显著,近地面风速大温度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再循环自净型排风柜的性能进行分析,当排风柜面风速一定时,改变排风柜出口处污染物浓度来分析经排风柜过滤后的空气携带污染物在房间里的速度场及浓度分布;并且模拟了房间内增加全面通风量及不同的换气次数对速度场及浓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面风速是排风柜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各国排风柜面风速测试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比较了在测试条件、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构建的实验台对排风柜进行面风速的实测,根据多台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排风柜面风速的实测结果,研究分析面风速分布特点,指出了实际测试中操作面上需重点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室内空气进行补风的新型气幕式排风柜,利用Fluent软件对传统排风柜与新型气幕式排风柜的气体流动差异进行比对,通过模拟得到不同射流口宽度和排风量下的临界补风比,并以控制浓度为评价指标,验证了新型气幕式排风柜的控污效果。模拟结果证明临界补风比下新型气幕式排风柜的控污性能良好。在当其他条件一致时,临界补风比只与射流口宽度有关,与排风量无关。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气流组织设计是保证排风柜性能实验台正常运行的基础,在检测工况下要尽量避免出现横向扰流,在全面排风工况下要提高换气效率。本文通过CFD模拟的方法对上述两种工况下几种送排风风口组合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同时开启三个送风口能满足两种工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卧室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对卧室新风口的不同形式及与空调风口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空调风口附近设置顶部侧送新风口,其室内的气流组织优于下送散流器新风口;顶部俱侧送百叶新风口与空调风口间距不宜过大;在空调风口附近布置下送散流器新风口时,风口宜尽量靠近空调回风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实际工程中散流器选型或设计不当导致冬季工况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采用Airpak气流模拟软件对散流器冬季使用工况下的不同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室内人员活动区的温度分布情况来判断散流器送风效果的优劣,模拟得到了较优的喉部控制风速,散流器与其它送风口送风效果的对比结果,对应回风口的风速控制,以及散流器在不同净高的房间使用效果对比,对后期工程中散流器的选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面风速、操作面设计形式,假人高度和位置对再循环自净型排风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面风速为0.4~0.7 m/s,操作面采用拉门设计,假人站立于操作面中央操作时,排风柜内、外的气流组织形式和对柜内化学物的控制效果较好.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了面风速对过滤器吸附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CFD技术模拟了解剖台内部排风罩排风的气流特性及污染气体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解剖台内部排风罩能够有效控制污染气体向外扩散,降低污染源所散发的污染气体浓度.在解剖台排风罩两侧的呼吸区高度(Z=1.2 m),两边位置排风罩对污染气体的控制效果优于中间位置.在相同的排风量下,90毅排风罩的排污效果要优于35毅排风罩.且污染气体浓度随着排风罩风速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研究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厨房的室内气流组织,采用ANSYS软件对该类建筑厨房自然补风口的不同位置进行模拟,得出吊顶设置下送补风口的最佳位置应在人员烹饪活动范围正上方.结合装修设置侧送补风口与排油烟机的排风口底平,以及侧送补风口开设在橱柜侧面的形式,均可改善烹饪活动范围的气流组织,但与补风口相对的位置存在吹风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被动式太阳房集热墙风口平均风速的测定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风口实验,测量分析风口截面上不同风量下风口的平均风速,找出测点风速等于平均风速的分布区域,将一个风速传感器探头放在该区域测出的风速即可代表风口的平均风速。将实验结果在青藏铁路线上被动式太阳房现场进行了校核,从而实现了对被动式太阳房集热墙风口平均风速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Ⅱ级A2型和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原理及在空调系统中常用的排风方式、排气罩的设置方式。计算了北京地区Ⅱ级A2型生物安全柜设置排气罩时的冷、热负荷,并以某工程为例对2种生物安全柜空调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系统稳定性、能耗等都不同。我国现有生物安全柜规范对Ⅱ级A2型生物安全柜是否设置排气罩排风未作明确要求,需要由实验对象的性能确定。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的排风设置还需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地铁站轨行区均匀排热问题,研究出一种新型等截面长风管局部阻力构件。为验证该构件是否具有优化排风均匀性的作用,本文采用CFD方法模拟已有排风管道流场及风管阻力特性,模拟结果说明该局部阻力构件具有优化管道内气流组织,各风口排风均匀性好,降低风机能耗的特点。针对已有排风管各排风口的风量、风速进行了实测,实测加装该局部阻力构件的排风管各风口风量结果与模拟计算的结果能较好地吻合,证明采用CFD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风管道内的流场分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