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再生材料透水砖是由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制备而成,为分析不同因素对透水砖性能的影响,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水胶比、目标孔隙率、砂率、再生砖骨料掺量对透水砖透水性能和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0.30~0.32,目标孔隙率22%~24%,砂率30%~35%,再生砖骨料掺量1104.93 kg/m3为透水性能最优配合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胶比、骨料粒径、孔隙率、胶凝材料掺量对无砂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孔隙率越大其抗压强度越低、透水率越高,硅灰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抗压强度,但会降低透水能力,矿粉的增加也可提高其抗压强度,且在掺量10%左右时透水能力提高较大;增加增强剂也可提高其抗压强度,但过多的增强剂会降低透水能力。水胶比在0.28~0.30、骨料粒径5~10 mm、矿粉掺量10%,增强剂为4.5%、孔隙比为17%时,无砂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可达1 mm/s、21 d抗压强度可达到29.6 MPa。  相似文献   

3.
成型方式和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成型方式和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成型方式制作的透水混凝土性能比较,分析了成型方式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成型方式.试验通过调整砂率,分析了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细骨料,可以在保证透水的基础上,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以砂基透水砖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环氧树脂、助剂X以及成型压力对复合砂基透水砖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透水系数的影响规律,其次选出环氧树脂、助剂X以及成型压力对于砂基透水砖影响效果最好的配比范围,最后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一步选出能够提高砂基透水砖成品合格率的最优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当环氧树脂添加量为5%,助剂X添加量为0.16%,成型压力为20kN时,砂基透水砖的抗压强度达到40.2MPa,透水速率为2.8ml/(min·cm2),为砂基透水砖试验最优组。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透水混凝土堵塞问题,首先设置对照组,改变骨料粒径、水灰比和静压时间,研究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变化情况,然后对比高压水枪、清水、吸尘器3种清洗方式对堵塞状态下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的透水能力随骨料粒径与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水灰比和静压时间增大而减小。水灰比小于0.33时,对透水系数影响较小;静压时间在0~90 s之间时,透水系数变化最为明显。高压水枪清洗后透水系数恢复比率达85.04%,该方法对堵塞试件的透水性能恢复效果最好,其次是吸尘器,恢复比例为63.85%,清水组最差,仅为41.6%。  相似文献   

6.
砂基透水砖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漠中的风积沙为骨料,环氧树脂为胶黏剂,研制砂基透水砖.分析了石英粉在环氧树脂砂浆配制中的合理添加量,探讨了环氧树脂添加量的合理区间,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砂基透水砖的配方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添加量为6%、配重块质量3200 g、振动时间15 s为最佳工艺参数,其抗压强度为41.1 MPa,透水系数为2.1×10-2 cm/s,符合JC/T945-2005《透水砖》标准要求,可为砂基透水砖的配合比和成型工艺设计提供参考及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混凝土砖上预留透水孔制备新型混凝土透水砖,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讨论分析了水灰比、粉煤灰、硅灰和砂率对混凝土透水砖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水灰比为0.31,粉煤灰掺量为15%,硅灰掺量为5%,砂率为42%时,混凝土透水砖抗压强度最高,但水灰比、粉煤灰、硅灰和砂率变化时,对混凝土结构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9.
无砂透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无砂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性与水灰比、灰骨比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掺外加剂配制强度为24.5MPa,透水系数为2.8mm/s的无砂透水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砂基透水砖的推广与使用,其面层常被弄脏,残留物不易清洗且会降低透水砖的透水能力,还会影响美观,甚至可能会酿造事故,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为解决砂基透水砖砖面污染物清洗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选用水溶性、去污性良好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作为表面活性剂,结合lan-836缓蚀剂作为缓蚀剂、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作为增稠剂,研究清洗剂中盐酸稀释比例,降低清洗剂对砖面的腐蚀能力。结果表明,使用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2%掺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掺量,缓蚀剂0.5%掺量的配比可有效降低盐酸浓度,盐酸浓度稀释7倍情况下,清洗剂不腐蚀砖面且保证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透水混凝土的性能,本文研究了生产工艺、骨料级配、水胶比及浆骨比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恰当的生产工艺和参数能使透水混凝土获得较好的性能指标;合理的骨料级配和浆骨比是影响透水混凝土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关键因素;而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浆体对骨料是否均匀包裹。  相似文献   

12.
张永强  鲍国栋 《山西建筑》2010,36(33):162-163
结合透水混凝土的特点,通过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水灰比与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制备性能优良的透水混凝土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赵学涛  杨鼎宜  朱从香  杨俊  刘淼  沈城 《混凝土》2021,(1):17-19,24
研究了不同砂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能,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并通过超声检测法建立了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砂率的增加,超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砂率的增加,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而砂率对其抗折强度影响并不是很明显,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发现,用线性函数拟合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的关系更加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吸声特性及砂率对其吸声效果的影响,采用噪音分析仪测试不同砂率(0、4%、8%、12%)的透水混凝土及普混凝土的环境噪音声压级,并进行记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水泥,沥青混凝土相比,透水水泥,沥青混凝土都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其降低的噪音声压级分别为0.8、0.9 d B,约为普通水泥,沥青混凝土的4倍,由于两种透水混凝土的内部孔结构不同,随着砂率的增加,透水沥青混凝土对高频段声波的吸收作用逐渐增强,而透水水泥混凝土对高频段声波的吸收逐渐减弱,砂率对透水混凝土对中低频段噪音的吸收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国外对无砂透水路面混凝土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关于充分的透水性所需要的孔隙百分率、最佳的水灰比范围和压实程度,以及需要的养护方法均得出了结论。对这种混凝土的适当使用还作了推荐。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研究了水胶比、骨胶比、骨料粒径和种类对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和强度的影响以及有效孔隙率、透水系数和强度三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水胶比和骨胶比对透水系数和强度影响较大,材料一定的前提下,透水混凝土存在最佳水胶比和骨胶比;相同粒径碎石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优于卵石透水混凝土,相同种类骨料配制的透水混凝土,骨料粒径越大,强度...  相似文献   

17.
无砂透水混凝土受冻破坏特征与普通水泥混凝土不同,本文针对无砂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75~9.5mm粒级碎石,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可配制出抗压强度大于20MPa、抗冻性能优良的无砂透水混凝土,其最佳水灰比为0.31;浆骨比相同时,随水灰比的增大,无砂透水混凝土抗冻性提高,但水灰比超过0.31时略有降低;水灰比相同时,水泥浆量越高,混凝土抗冻性越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绵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再生粗骨料与透水混凝土相结合。研究了水灰比为0.3、0.35、0.4、0.45,孔隙率为15%、20%、25%、30%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透水性能。因透水混凝土为满足透水性要求,结构为多孔结构,当孔隙率增大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率增大,强度降低,两者成反比。当水灰比的增大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灰比0.35~0.4,孔隙率15%~20%,骨料粒径9.5~16.5 mm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在试验中不同成型方式对于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及透水性能有着较大影响的问题,以试验室中探索的一种最优配合比为研究对象,提出4种成型方式,基于单因素单水平变化原则,分析了透水混凝土强度及透水性能随着4种成型方式的变化过程,综合多方面因素探讨了在实际工程环境中推荐推荐采用的成型方式。研究发现:分层插捣法及顶层压重法所得混凝土透水性能最好,但是强度较低;边插捣边加料法所得混凝土强度及透水性均优良,能够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高波  龚平 《四川建材》2014,(3):35-36,38
本文以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再生骨料粒径的大小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空隙率的影响,在保证混凝土取得较高强度和孔隙率的基础上确定了最佳的再生骨料粒径。同时,还尝试性地研究了体积砂率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确定了达到强度峰值时的最佳体积砂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