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东北大学的几个典型空间为研究样本,运用SD法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反映东北大学师生对所选建筑的感知,调查东北大学师生对不同校园建筑在形体、色彩、文化、心理4个方面的评价,这4个方面都是影响东北大学师生建筑空间意识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这几个因素中对比分析文化因素的影响力,以及文化跟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而对文化表征与校园空间意识选择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针对东北大学的建筑空间多从功能实用性考虑,而文化在建筑上表征不足的问题,从文化表征与东北大学师生对建筑空间的意识选择之间较弱的耦合关系出发,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蔡依琳  柯桢楠 《城市建筑》2023,(18):30-32+36
在网络教学空间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的物理空间依旧具有其重要性,校园边界空间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界和域,仍属于校园空间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价值观传递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白城地块为例,总结高校边界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并基于感知系统的五种具身性交互体验进行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运动空间是大学生开展体力活动的载体,合适的校园运动空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研究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与大学生个人属性、校园运动空间的到访距离和校园运动空间质量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探讨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环境设计策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个人属性对其体力活动水平有较大影响;校园运动空间到访距离与体力活动的频率呈负相关,与体力活动的时长呈正相关;安全性是大学生前往校园运动空间进行体力活动最先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大学生交流、交往的地方,因此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学生行为方式息息相关,从而影响到校园的活力。我国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如今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但依然存在校园空间识别性差、空间使用不便、学生交流空间少等问题。规划师将解决这些问题的着力点放在公共空间的景观上,而空间结构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现场调研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校园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和空间结构,说明空间结构对公共空间使用乃至校园活力的影响。最后对校园建设中校园活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景观情境是景观体验时的综合形式,它将景观元素与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并将体验者带入景观空间中,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该文针对景观空间情境体验进行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总结影响景观空间情境体验的三类因素,包括:非物质元素利用、创构具身体验、从形式到空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唤醒了体验者的感知,从而实现了人与景观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6):117-118
互动性作为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与关键属性,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成果,然而对之进行系统梳理的还比较少。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使用者对网站互动性的心理反应机制,可从概念辨析、维度构成、前置因素、影响效应等方面入手对网站感知互动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以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从概念看,已有研究主要从特征、过程、感知三个视角来定义网站互动性,三种视角下的网站互动性概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感知视角从心理上测量使用者对自己与网站互动的主观体验,不仅测量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能够较好地预测使用者的态度和行为。从维度构成看,目前主要存在互动关系、互动要素、互动过程三种划分标准,三种维度构成间存在紧密联系,但以互动要素为标准划分网站感知互动性的研究更为多见,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网站使用频率的增加,移动端网站感知互动性可能还会包含新的维度,只不过这方面的探讨目前相对较少。从前置因素看,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网站因素、情境因素两个方面,在指导实践上还存在不足,而只有深入了解网站感知互动性前置因素,才能更好地优化网站设计并提高网站的互动性体验,关于网站感知互动性前置因素的探讨还存在很大空间。从影响效应看,相关研究均认为,网站感知互动性会带来积极的认知反应、情感反应、行为反应,但关于认知反应、情感反应、行为反应中介机制以及心理反应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为更好地提高网站感知互动性,未来相关研究应在新型网站感知互动性维度与量表设计开发、网站感知互动性前置因素、网站感知互动性影响效应的中介与调节机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科教兴国的时代,教育建筑的大规模建设浪潮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大批消极空间存在于众多高校校园空间内。这些校园消极空间自身功能、形态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愈发明显,违背当今绿色校园理念、难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所契合。本文以绿色生态理念与节能环保技术为支撑,结合大学生日常需求,在解决可变性、适应性与美观性三方面问题的同时提出一种校园消极空间绿色家具的设计模式。并选取调研环节梳理出的教学楼内典型消极空间为例,简介两种以纸板为原材料的绿色家具成果,达到利用校园绿色家具使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目的,改善高校学习环境、提升绿色校园文化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国际院校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具有鲜明办学风格和学术特色,通过塑造文化软实力,影响国际学校学生的竞争能力,大力推动了国际学校学生的素质与技能的发展。为了凸显这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必然要创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思路。本文从地域性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详细研究二连浩特市国际语言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特征,总结出国际学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使其在今后的校园更新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过空间情境建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与外界不断的互动中,认知建筑,并确定自我的存在。本文认为人应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运动等多方面身体感知来体验建筑,由此提出一个新的体验方法——"迟钝"的敏感:"迟钝"旨在说明视觉主导下的空间体验给人带来疏离感,强调弱化空间体验中的视觉因素;"敏感"则指在体验空间时,人可以通过裸露的肌肤、灵敏的耳朵、运动的身体与视觉一起,以整个身心来感知建成环境。文章以精品酒店为案例,详细介绍在酒店体验中多重感官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卢振瑜  付佳 《福建建筑》2022,(10):13-19
基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可读性”中“意蕴”的解读,对城市意象要素提出意蕴型分类方法,并选取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城市空间感知差异,将大学生的感知特征依照其影响因素,分为客观感知和主观感知两个维度,并分别对两种维度大学生的空间感知特征和感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城市空间客观感知特征主要表现出宏观感知构成、感知范围的差异;而主观感知特征表现出微观感知构成、感知强度、感知序列、感知偏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大学城建设面临的挑战;其次阐述了大学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包括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的"对接"、建设绿色功能示范区促进城市绿色科技的创新;最后提出了绿色理念下的大学与城市互动空间研究,包括加强城市与大学城之间的资源共享、绿色校园文化空间对城市的推动、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绿色校园空间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3)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脉精髓,也是校园的灵魂所在,精神层面的文脉思想可以通过具象的校园景观表达出来,使师生在体验校园景观空间中体悟具有人文韵味的校园文化景观,获得归属感。通过挖掘校园历史沿革中的文脉情节以及校园中最富有特色的符号,提炼出能够唤起师生们的感觉和记忆的元素,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分析和物化,提出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校园文化思想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将有形的景观和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达到功能性空间精神化、内涵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平辉 《新建筑》2023,(5):36-41
面向未来的教育鼓励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交互、创造的能力。校园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学生获得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环境要素及其组织方式承载着物理环境构成逻辑以及地域文脉等丰富信息,具有成为实体教材的巨大潜能。研究以环境教育为线索,将校园视为传播学习信息和知识内涵的物质空间媒介,以华南地区中小学校园设计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类型学分析,对环境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环境关照内容的复合性、环境学习行为的互动性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并提出空间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校园环境系统作为构建知识网络的物质空间媒介的设计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街景感知的城市空间品质对空间活力的影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关于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缺乏对人本导向下公众感知的街道空间品质等非物质层面因素的考虑.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空间活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公众街景感知的评分结果测度空间品质,并将POI丰富度、时间可达性、房屋租金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系统分析了空间品质与空间活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局看,空间品...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既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同时也决定着校园外在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整体气质。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育人目标、教育理念、学习模式、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等内外因素对校园的影响,选取本体文化和特色文化双重视角解读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详细论述驱动校园空间发展的核心要素,把握校园空间的根本需求与发展机制,提出基于中小学校园空间文化构建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够发挥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促进中小学校园建设健康、理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是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路易·康关于校园初始的描述告诉我们:教育不只是引导学生去觅取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去感知事物的本质;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承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展现校园精神的物质场所。国家高教体制的变革以及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大学校园建设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校园规划不仅要创造合理的校园空间形态、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更要营造大学校园特有的意境氛围,将形态、空间、意象等物质和精神的表…  相似文献   

17.
疫情封控、隔离等防疫措施为研究校园室内外蓝绿 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契机。通过对西安封控高 校中的1 016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上调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 分析在不同自然接触类型(直接、间接、偶然)下,不同校园 蓝绿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表明,在严格的(一 级)校园封控下:1)偶然接触不同校园室内蓝绿特征(植物、 日光强度)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存在相关性; 2)偶然接触不同校园户外蓝绿特征(是否路过校园户外蓝绿空 间)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无明显关联;3)间接 接触校园户外蓝绿特征方面,有无宿舍窗景与大学生焦虑、 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存在相关性,但具体窗景类型(灰色、绿 色、蓝绿)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无明显关联。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室内外环境设计 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教育思想及活动与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中的物质实体,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空间,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其场所精神,虽然大学教育体系已产生很大变化,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仍是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有时甚至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而存在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是城市防灾系统中重要的避难空间,其建设不仅要考虑平时要求,也应考虑灾时作为避难空间的要求.除达到各项指标之外,更应从避难者心理感受、行为习惯角度对其进行设计.空间视觉感知影响避难者的行为心理.文章结合避难空间、视觉感知、校园空间等研究,从灾前空间意象、灾时空间选择偏好、灾时空间引导、灾后空间疗愈四个角度,对大学校园避难空间的视觉感知进行分析,并从各空间层级出发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美术高校因其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其他高校外部交往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异,其更加注重对空间的体验感知,呈现多元化特征。通过对美术类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的研究,分析出其向教育、城市服务和互动等多种模式进行拓展延伸的趋势,并总结了适合美术高校交往空间的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