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共租赁社区即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重点的趋势和背景下,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租赁社区环境组成的关键部分,应在满足居民日常活动、交往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选择。文章选取香港公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公共活动系统、住区交通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等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功能多元化、空间立体化、气候适应性和文化地域性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优化策略,可为内地公共租赁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郭兰 《南方建筑》2013,(1):16-19
以“日常生活”的视角对香港公屋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亲身观察和体验,从城市、场所与设施三个层面分析了香港住区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强调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营造“日常生活”,总结并讨论了营造“日常生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激发交往、公众参与、安全便利、场所认同、生态调节,以期在今后的住区建设中能够高效利用国家土地资源、提高低收入者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董晶晶  金广君 《华中建筑》2010,28(2):136-139
该文针对当前居民健康问题,分析了居民健康改善对住区外部空间的具体需求,阐明了健康导向下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三要素以及三者间的关系,形成了确定健康节点、搭建健康骨架、组织健康片区,三方互动的住区外部空间营建策略,目的是为建设健康住区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天津市15个典型既有住区为研究对象,调查记录各住区居民满意度,从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四个层面对住区外部空间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选取、整合,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揭示其内在关联性,深入探究影响住区外部空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住区外部空间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华富邨是香港公共房屋建设的典型案例,也是香港公屋环境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的首个项目。类似的开放项目在香港被称为"市镇型公屋"。结合国内要求住区向城市开放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华富邨案例的研究,以期在规划设计层面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住区的外部空间作为家居生活室内空间的有机延续,是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现阶段城市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给人的沉重压抑感展开研究,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借鉴"高台"设计理念,把纯粹的高台建筑转化为高台景观与建筑并存,形成多维空间层次,旨在丰富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让生活回归本源,打造独具特色、人性化的品质生活住区。  相似文献   

7.
应用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物质形态、社会形态和居民感知形态三个方面解析天津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以黄纬路片区军民里社区为例,探讨了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策略和方法,为改善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提供了科学而清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老旧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逐渐衰退,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居住需求。交通、休憩、娱乐、停留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居民的生活上出现各种不便利的情况,居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以老旧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居民需求,总结老旧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适合老旧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香港的社会公共住房被称为公营房屋,主要分为公屋和居屋两类:公屋是出租型公共住房,居屋是出售型公共住房。香港的公共住房覆盖面很广,且绝大部分是公屋,容纳了超过1/3的香港居民。政府的引导和措施对租赁性公共住房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政府免费拨地和向房委会注入资本,所以公屋租金一直能维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需要很好地把握好空间尺度,这直接影响到居民使用这些空间的心理感受。本文通过对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构成的解读,从住区总体环境空间出发,对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分层级尺度设计,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策略,为今后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提供一个关于尺度设计的参照系,为合理地规划空间尺度和创造和谐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住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良好的规划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引导居民的健康生活习惯上具有基石作用,为深入解析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促进公众健康,追踪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辨析了住区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要素系统和影响路径,归纳了用地与设施、空间形态、交通与街道、绿色空间四类空间要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发现相关健康影响并非仅是简单的正负线性相关,还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多因素影响特征和阈值非线性相关性,进而探讨了相关研究的结论与方法在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香港公屋重建计划的一个具体案例牛头角上郝,带来一些启示:通过设计前期的社会参与,设计过程的新技术介入,运行中的社会资源利用,来实现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的锻炼健身、休闲娱乐、交往交流等活动,对促进居民健康起着关键作用。针对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供需矛盾的问题,通过对湖北省9个市54个住区的实地调研,剖析了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现存问题及主要原因。基于共享理念,从基础、核心、方法、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更新策略,并结合居民行为特征构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三级共享体系,来应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不足的问题,以期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香港公屋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的同时,它也间接成为了香港土地政策中的一种工具。它在解决香港半数居民居住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香港高密度低质量的居住现状。本文试着通过对香港居住现状根源的探究,去揭示香港公屋的另类本质,并提出香港公屋对我国住房体制及公共住房体系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代晓利 《规划师》2012,28(Z1):71-74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必须探索新思路。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与规划设计基本是围绕着公屋建设展开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十分成熟。借鉴香港公屋的设计经验,以"集约化设计"为理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优化楼面布局,充分利用空间,体现空间高效性与复合型,关注细部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住区水景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愿望,改善局部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和空间,因此在住区规划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以广东清远樵顺小区水景空间序列的营造为例,探讨了水景空间序列的本质内涵及其在住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住区水景空间序列营造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以期为我国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设计要素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正>住在香港公共房屋、出租房屋的居民,平均每人可占有空间13.1平方米。内地的平均生活面积是33.9平方米。而联合国的标准是,如果人均生活面积小于8平方米都是不理想的。香港公屋发展现状现在,香港30%的贫困居民居于公屋,而1980年时只有8%。香港市民缺乏社会保障。人们没有退休金,退休没有保障。所以公共房屋被视为无可奈何的福利政策。公共房屋明显是香港社会极为珍贵的土地资源再分配的工  相似文献   

19.
曹时语  薛凯 《建筑与文化》2023,(11):116-118
当下人们对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场景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目标中蕴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的特征,并利用场景理论中主观和客观两大体系与其进行耦合,探究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提出了从空间单元设计、舒适物植入、空间场景组织、居民参与、特色活动开展五个方面的策略出发,营造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贾小艳  刘骏 《福建建筑》2011,(12):19-21
与平地住区相比,山地住区具有鲜明的地形特征,正是这种地形高差变化及走势使得山地住区外部空间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因此,探究山地住区的入口空间特色,需抓住地形地貌这一因素,分析在这种因素影响下住区入口与城市空间及住区布局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空间的多层次构成和各构成要素的细节设计,对今后山地住区入口空间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