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文莉 《砖瓦》2022,(8):89-91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使用,从建筑遗产和文化复兴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价值,以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立面空间转译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材料;立面形式及组成构件包括屋顶、墙身、台阶;立面与室内外空间关系来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立面转译方法和形体比例,设计逻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钟达伟 《建筑学报》2022,(S2):138-143
围绕韶州府学宫大成殿尺度构成研究,引入“模数制”的理论,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攒档、节点高度以及椽长等建筑关键尺寸进行有限穷举与验证筛选出建筑的基本模数与营造尺,并在由基本模数构成的理想环境下通过数学几何方法讨论建筑扩大模数的影响,对比岭南地区其他学宫大成殿的样式以探讨深层次的区域建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成殿建筑营造尺遵循明官尺320mm/尺的标准,基本模数(112mm)为0.35倍之营造尺。在理想模型环境下,大成殿前后金柱柱距为扩大模数影响平面构图;并且,在以柱础上皮为基准面的前提下,建筑的开间柱间距与立面屋身、屋顶等关键节点相互对应,建筑举高与屋身存在1:2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3.
鼓浪屿近代建筑水刷石立面构图具有丰富且复杂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解析水刷石立面构图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并探析其影响来源,以归纳其地域性特征。研究发现,鼓浪屿近代建筑水刷石立面构图以西方建筑构图为基础,汲取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塌岫"的空间特征和錾砖堵等构件划分立面的构图手法,并结合"红砖白石"的组构模式,将传统单层砖石立面移植到近代多层砖混立面上,形成丰富多样的构图形式,可作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赣州市姚衙前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沿街立面做了简要分析,讨论了该街区民居立面的开间和立面构件的尺度、比例关系,并结合中国历史建筑的建造法则做出相关分析,指导当下姚衙前街区的建筑立面设计。  相似文献   

5.
1954年,梁思成针对新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他将建筑构件类比为"建筑词汇",建筑形式类比为"文章文法",并极力提倡采用传统"建筑词汇"和传统"文章文法"翻译西方建筑,替换性质功用相同的西方建筑构件和建筑形式,建造适合新中国的建筑。这与清末民初文学家林琴南运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的翻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通过剖析二者的思想渊源,而后引述古文和传统建筑的存废之争,再从"文以载道"的视角重新回望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为传统建筑精神传承和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价值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晓丹  武斌  程璐 《华中建筑》2013,(1):149-152
数、比例与建筑形式美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在许多经典建筑中均有体现。该文阐述了数与比例在西方建筑史上经由了古埃及时期对几何的感性认识,古希腊时期对"数"的探索,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并在近现代进一步发展的历程,同时亦阐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史上构件模数的发展,并在分析中西方相关理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民族楼、原焦作工学院工程馆为例,研究了中国近现代折中主义建筑中数、比例与建筑形式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筑品质与建筑立面美学都在不断地提升,设计师在追求建筑立面的简洁明快的"美学"思想与建筑结构、功能有机结合,绽放建筑现代时尚美。本文就从"美学"的视阈出发,对建筑立面的"美学"论进行简要阐述,并结合工程项目实例,从建筑表皮逻辑、模数体系、几何母题、建筑体量、虚实对比等角度,论述建筑立面"美学"的设计处理及表达,以便能充分体现出建筑物外立面的艺术效果,满足时代对于建筑外部立面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8.
由于陕西元代木构建筑在全国元代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实地测绘和文献研究,通过对比材分模数制度和斗口模数制度分析其立面尺度的比例关系,以促进对陕西元代木构建筑尺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尺度规律已经有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研究,而对主要为砖构及砖木构的古塔尺度规律研究却比较少。现有古塔尺度规律研究多从剖、立面入手来研究,而对平面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选取几座苏州宋塔,对其平、立、剖面结合研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模数关系,以期探求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智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既有建筑立面的更新和改造也成为了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病"的有效方法。文章首先对"城市修补"的概念理论,背景以及内涵进行解读认知,然后提出了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既有建筑立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城市修补的视角,提出了既有建筑可读性的保留和突出建筑地域性等设计理念,为城市肌理的保留和城市风貌特色的提升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看过外国建筑历史,熟悉了西方古典主义的设计方法与基本规律,让人感触颇深。文献中讲到,西方古典建筑多有一定的柱式,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与立面形式的运用多是对西方经典建筑母题—坦比哀多的运用与组合,其构成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造型形式。在建筑大师阿尔伯蒂的坦比哀多这个小型建筑之后,西方人开始追求图式的完美,柱式与形式美,比例与形式美。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规制与传统的比例是不能够轻易改动的,而人们对建筑在高度上需要更高的要求,其造  相似文献   

12.
李元  鲍莉  王川 《建筑创作》2020,(1):68-75
在建筑实践日趋现代化、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营建智慧传承而来的建筑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对当代建筑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泗阳县百年梨园的乡村建造实践,展现了木材应用、榫卯节点、悬挑出檐、模数体系等一系列的建造研究与试验,用现代建造技术与传统营建智慧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乡村风景建筑的当代创新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刘叶桂 《华中建筑》2014,(11):157-161
在生态、低能耗理念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木结构建筑将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再现则是木结构建筑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营造法原》是记述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而目前对于《营造法原》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传统建筑立面构成这方面的研究更少。该文主要通过对《营造法原》中关于建筑立面主要构成比例的分析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营造法原》中建筑立面主要构成部分的比例尺度关系,以期为江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琳 《福建建材》2014,(3):106-109
在东西方各种传统建筑中,空间的问题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长期隐含着的,而现代建筑空间概念的引入,伴随同时出现的各种变革,使原本隐含的空间问题显现了出来。当代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空间建造课题,是启发学生在课题实现过程中将抽象思维与具体创作相结合,从构成建造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挖掘构成设计对于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最终将抽象的空间概念体现为现实的建筑实物,或从具体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方面发展出抽象的空间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对于"建筑自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模数的式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筱 《新建筑》2006,(6):11-14
模数是人类使用了几千年的建造技术手段,模数简化了建筑的构件制作和建造操作。在过去,模数不仅具有技术作用,而且上升为一种控制建筑比例的美学手段。然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美学上,模数的作用正在逐渐式微。在模数式微后的今天,建筑师正在超越古典而创造一种时代的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许多现代建筑的先驱者都曾特别关注比萨奇迹广场建筑群,由于它完美协调了各单体建筑之间,单体建筑与整体群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奇迹广场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实例被反复提及。在对这些思想进行简要回顾后,文章着重介绍了协调主教堂与洗礼堂建筑关系的模数系统,同时更进一步分析了洗礼堂建筑各个体块与构韵律之间微妙的组合关系。对洗礼堂建筑构成方法的分析,充分显示了建筑既符合西方中世纪建筑的和谱准则,又符合外表相似且带有复杂立面部件的建筑之间比例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模数与盒子     
首先总结了维持鲁威、柯布西耶、贝聿铭三位建筑大师追寻模数所取得的成就,继而剖析了上海传统的规整、几何化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指出模数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随后介绍了以"模数"为设计依据的"上海盒子"住宅区设计创作,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既有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场所精神又符合工业化生产的新居住区。  相似文献   

18.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苏州三香路杨家桥天主堂是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与建造技术冲突与交融的载体。天主教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导致该建筑在空间布局、山墙立面、屋架结构、构造节点上都具有显著的中西合璧的特征,体现了近代教会建筑遗产独特的价值。该文以杨家桥天主堂为例,分析其在形制与工艺上的西方溯源与地方传统的关系,并探讨"混合性"的建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向制造业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萃 《中外建筑》2010,(7):32-35
<正>"住宅,是居住的机器。"20世纪初,以标准化和模数化为特征的大工业生产在西方国家大规模发展,几何形体的重复和复制成为代表工业水平的标志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撕下传统建筑华丽的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