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有不同程度的割裂。在城市生态复兴下,缝合交通廊道的割裂成为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基石"。生态语境下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割裂程度研究模型的建构"在泛生态的视角下,以交通廊道为研究对象,从缝合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功能生态、文化生态等城市典型生态需求出发,通过引入空间句法分析,建构研究交通廊道对城市空间割裂程度定量表达的模型,为城市生态复兴下绿色基础设施空间重塑、缝合的设计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或研究基础。最后以北京某城市快速路路段为对象,运用成果模型进行例证。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Z2)
城际轨道交通是为促进城市群发展而建设的区域性交通设施,其站点片区具有重要的价值,通常站点两侧存在大量的开发需求。然而,由于城际轨道自身的特点及其选址的因素,在站点片区普遍存在空间被割裂的问题。广佛城际轨道"张槎站"片区采用TOD模式进行开发建设,针对空间割裂问题,结合站场特点优化具体的设计手法,实现了站点两侧的交通联接、功能联接与空间联接,发挥了轨道站场综合开发对片区的"缝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岛中山路复兴的以往思路大多局限于立面改造与商业植入等局部改造策略,而未能从中山路与城市的整体关系角度进行解析.利用空间句法的空间-经济原理和中心地理论的区位-经济原理,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对中山路的空间结构进行重新探讨,发现了中山路经济与行政"割裂"之外的"空间割裂"现象,得出"空间割裂"现象产生的背后因素——边缘地模式及其导致的空间构形的断裂,并从中心地理论角度提出宏观"区域缝合"策略,从空间句法角度提出微观"街道缝合"策略.最后,利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改造前后的空间结构进行测验并确认2种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以机动交通主导的功能主义城市将步行行为边缘化,而倡导人本设计及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至今,墨尔本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将街道空间成功转型为具备"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双重属性的可步行性活力场所。其中心区街道空间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快速建设期、中心衰退期、街道复兴期3个阶段。在人本视角下,将街道复兴时期的街道空间统筹和建设经验归纳为政策支持、系统协同、人本设计3个层面,并提出我国街巷空间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建设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挤、循环渠道不畅、空间效能低下;功能割裂、"孤岛"显现、城市活动缺乏连续性;城市空间失衡、巨型尺度建筑压抑城市空间、破坏原有肌理脉络、空间秩序混乱……随着城市机体的日益膨胀,上述城市问题将日益加剧。如何从源头上对城市问题进行有效疏导、有机整合和有利调节,是应对快速城镇化的一个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因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的意义以及轨道交通本身运营方式的转变,沿线老城区城市空间得以通过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城市设计方法,使老城区与城市其他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活力衰退、居住环境恶化,城市空间割裂,系统不连续等城市问题,实现地段城市空间在功能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织补与缝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美化运动"其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市政景观建设成为资本和权力追逐的对象,但其最主要的作为区域融合、链接历史、消弭空间阶层作用的"缝合"功能却被严重忽视。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必将导致城市空间尺度夸大、空间序列感丧失、城市文脉断裂、地域身份弱化、阶层分化空间分异,使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等问题。文章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以文脉观缝合自然与人文,以场所观缝合形象与内涵,以区域观缝合场地与城市、以生态观缝合当下与未来四点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景观设计研究起到裨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良  张兴赟 《浙江建筑》2011,28(4):5-7,11
北仑中心城区东西向有泰山路及南侧管线走廊带将城区割裂,严重破坏城区的面貌,也使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对割裂伤痕带进行景观缝合,不仅缝合城市肌理、改善城市面貌、沟通城市人脉,也提升了伤痕带周边土地的开发价值,突破割裂带,拓展城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站城融合的设计思考与设计理念在铁路站房的高速发展建设进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南沙高铁站的方案设计从站城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将城市与铁路站房的空间与功能进行有机复合,对被铁路割裂的城市进行缝合,试图赋予高铁枢纽更多的城市职能,以适应人居环境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依托水体形成的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独特的空间场所,在高密度发展背景下,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污染、空间活力丧失、交通受阻、文脉割裂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亟待空间优化。本文对城市滨水空间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生态优先原则、活力复兴原则、交通易达原则和时空延续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从土地调整、空间组织和滨水景观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同时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永康市原分洪渠用地城市设计》,力图建立一种"无痕缝合"的旧城改造模式,针对带状公园、城墙遗址以及分洪渠等狭长建设用地,总结一般性的规划手法,从功能、交通、空间等方面修复城市的割裂局面,在兼顾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保留生态廊道,同时补充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雄楚大街城市设计强调以"缝合"割裂的城市交通、空间肌理、城市功能为手段,实现道路两侧街区活力的再生。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处理和设计了一些节点和重点地段,在梳理节点用地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整合,并通过对绿化开敞空间的营造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同时在地段中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引入多种功能,提升地段商业活力,旨在创造充满活力与商机的新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3.
林箐 《风景园林》2017,24(10):14-26
快速交通设施是现代大都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但在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它们也破坏了城市景观和尺度,割裂了城市,造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破碎化,带来大量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城市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试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消除或者减轻快速交通设施对城市功能、城市生态和城市空间的分割。这些经验对于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旧城中心区历史地段复兴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而我国的许多相关实践在这两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探讨了旧城中心区历史地段的复兴问题,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基本复兴策略,并论述了风景园林在复兴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从"保护"和"发展"两方面深入探讨了旧城中心区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其中,"保护策略"包括保护历史的结构、保护文化景观和营造历史的精神,"发展策略"包括与城市融合、承载现代功能以及适应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内生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是当前资源枯竭型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可行策略之一。但受限于传统单一的功能分区规划模式,工业区与城区间存在时空割裂,阻碍了挖掘内在潜力、形成共生互补的条件。针对该问题,提出运用"城市缝合"的理念,从交通、功能、文脉、生态四方面,尝试以火车站区域为例进行城市缝合,探索工业遗产再生、实现产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手段和媒介。本文在借鉴JonLang归纳的四种城市设计实践策略——即"整体式城市设计"、"整体-局部城市设计"、"局部-局部城市设计"、"插件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运用于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的社会经济基础、实施过程和实践特点;指出针对区域、市域、局域三个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必须灵活选择最适用的城市设计策略,充分发挥不同策略的设计效能,以推动复兴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城市设计在城市复兴中的实践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手段和媒介.本文在借鉴Jon Lang归纳的四种城市设计实践策略--即"整体式城市设计"、"整体-局部城市设计"、"局部-局部城市设计"、"插件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运用于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的社会经济基础、实施过程和实践特点;指出针对区域、市域、局域三个不同层面的城市复兴,必须灵活选择最适用的城市设计策略,充分发挥不同策略的设计效能,以推动复兴项目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7,(10)
精细化城市设计是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以成熟的管理体系、广泛的社会常识和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基础,重点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改进,从而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在城市复兴的大背景下,伦敦更新与建设了许多标志性公共空间,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镜鉴:精细化城市设计应作为城市整体更新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环节;精细化城市设计与公共空间更新必须以解决实际城市问题为导向,应适度摒弃"理想主义",追求"实用主义"等。  相似文献   

19.
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往往为满足建设工期,使得建筑师在满足地铁车站基本的交通功能时,忽略了地铁空间作为交通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应体现为人服务的人性化设计,造成车站空间呆板,千篇一律,设计细节处理不够、地面建筑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将人性化设计作为地铁车站空间设计的切入点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杨星月 《城市建筑》2022,(5):101-106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汽车交通的爆炸式增长,城市空间更多让步于汽车交通,相应的人性化维度的公共空间逐渐被忽视。城市轴线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地区,叠加了车行交通、步行环境、公共职能、开放空间、地标建筑、景观界面等多种复杂功能要素,因此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车交通混杂、空间尺度失调、公共空间割裂等诸多问题。而与此同时,城市轴线反映了城市的风貌特征和公共形象,轴线地区的空间品质直接影响居民及游客的体验与感受。如何解决城市轴线地区的诸多问题,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展现城市魅力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引入“人性化维度”理论,提出塑造人性化优先的城市轴线地区,空间模式上通过有机疏散、分类聚合,实现多元功能的和谐共生;管理机制上通过制定政策、公私分区,保证人性化空间的有效实施。从而整体提升城市轴线地区的空间品质和整体形象,希望对类似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