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永 《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阐述了"八景"的由来,以古城榆林"八景"为例,说明了古城榆林的山水格局,指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山水城市,以使城市在"环境"和"意境"两个层面上创造出完美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图文资料、史实还原、对比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层累角度梳理了西湖十景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西湖十景"不是单纯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体,而是一种随着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不断层累、内涵不断更新的文化景观:从最初的"美的自然"到对于"美的生活"的追求,最后变成具有"美的情感"的景面文心的文化景观,具有了教化、劝寓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图文资料、史实还原、对比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层累角度梳理了西湖十景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西湖十景”不是单纯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体,而是一种随着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不断层累、内涵不断更新的文化景观:从最初的“美的自然”到对于“美的生活”的追求,最后变成具有“美的情感”的景面文心的文化景观,具有了教化、劝寓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之羿  覃远  陈期钰  万敏 《风景园林》2023,30(7):133-140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5.
"八景"作为体现城市山水特征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人们对地域的集体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方式,也是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以重庆八景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八景"与地域文化景观关系的阐述,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的方法,回溯重庆八景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归纳并总结出八景演进的主要特点,即评选客体的均质化、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评选过程的民主化、审美理想的时代性、演进过程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出城市八景的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实践,但理论探讨不足,相关实践以隶属文保单位的城市八景为主,而非文保单位的实践却难有公认的章法;提出保护性更新对城市八景才是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之正道的观点。围绕唐河八景中的“龟井寒泉”“泌桥飞雪”“竹林晚翠”三景的遗迹不存、遗迹尚存、遗迹受迫的3种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史料考证式、存古容今式、文脉延续式3种城市八景的保护性更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实际功效。在同一城镇,多个城市八景景目的保护性更新项目得以设计并落地建成,在全国并不多见,希望其经验对其他城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杜春兰  王婧 《室内设计》2014,(6):101-106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 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 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 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 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 “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 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 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 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 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张思英  王国光 《华中建筑》2022,(11):158-162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金陵八景”之名始于明朝诗人史谨的《独醉亭集》,并在后世的诗文书画中被不断书写,由此成为地方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对南京城市形象之传播起着锦上添花之效果。“八景”意象之形成,与南京的区位地理条件以及历史文化均有着密切关联,其寓意也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嬗变。而在建设文化强国、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把人文溶解于自然,把历史交融于现代,把经典交付于再现与创新,从而使南京的文化景观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象特征。作为一种常用的园林植物,竹因其特殊气质和优美姿形,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将竹作为一种营造空间的植物展开专门的研究,故该文对竹类景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西湖风景区竹景观造景效果突出、成景特色明显。笔者以之为例,对其竹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竹类植物的围合、夹道、点缀、背景衬托等作用将竹类景观空间分为竹林空间、竹径空间、配景空间、背景空间等多种类型,总结西湖风景区中以竹造景所成空间可营造的磅礴气势、清静幽趣、怡人雅趣与盎然野趣等意境形式,以期对竹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全面表达提供借鉴,为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脉传承与文化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观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敏  倪琪 《华中建筑》2011,29(9):145-149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景观偏好特征,对指导未来的景观建设、继续扩大国际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9个国家379名在杭的中外游客对西湖风景区40处代表性景观的偏好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平均偏好水平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外游客均对特殊天象类景观有着高度偏好,对自然景观的偏好高于人工景观.文化背景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偏...  相似文献   

13.
以青岛市为例谈如何创建山水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成  张洪恩  黄沛 《山西建筑》2009,35(20):29-30
对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在青岛山水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运用进行了论述,指出应妥善处理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关系、维护整体山水景观的连续性等,整合当地山水资源的文化意蕴,以提升青岛市山水特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程曦  万敏  王贞 《室内设计》2023,38(3):1-8
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众多、人文荟 萃,促成了该地区十分突出的渔文化八景现象,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渔文化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大有裨益。文章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渔 文化八景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对其景目构成要素 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非遗视角阐释其保护与传 承。研究显示:1)区域内渔文化八景密集但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一轴四核四带”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流域集聚特征并深受流域自然、经 济、文化等多因素影响;2)流域渔文化景目集 中反映了涉渔行为、活动、时气、景物、景致等要 素,“渔歌”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八景非物质 文化遗产;3)渔文化八景的非遗传承主体是文 人士大夫及渔民,而传承形式则以渔歌、渔猎活动、渔具以及方志中的诗文绘画等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文化八景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 产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极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因此以流域视角探析渔文化八景内涵,将为保护 流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都铭  张云 《建筑与文化》2016,(2):107-109
文化景观类遗产是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是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景观。作为一种新类型遗产,目前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识别、保护等环节。本文试图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活态特征及演进逻辑为着眼点,以杭州西湖世界遗产为例,结合历史图文资料与现场测绘数据,还原及分析西湖空间格局及空间要素在千年内的演化与成型过程,最终揭示出此类遗产的基于人群行为的空间尺度生成,并以此来建立场所秩序的动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华胜 《中国园林》2012,28(2):71-75
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形成、景观价值为依据,围绕西湖申遗的原则和理念,阐述对西湖三潭印月的保护整治.以尊重历史原貌、最小干扰为原则,通过梳理岛内建筑、恢复传统的空间关系与建筑格局,整合管理用房、减少游船码头,保护历史文物、建立动态监测平台,修缮建筑,还原九曲桥与园路的村质和形式,保护古树、恢复特色植物等方法,对岛内建筑、曲桥与园路、植物景观,文物等进行保护与修缮.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中观尺度滨水自然景观与城市人工景观的关系,运用合理的视觉评价方式,从"景"和"观"两个方面分析,寻找恰当的景观提升方式和途径,就城市景观的管理提出了"景+观"双向调整、建筑高度控制、群体形态优化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可持续的调控策略,对滨水开敞景观的城市设计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万艳华 《华中建筑》1999,17(4):76-77,84
文章应用我国古人风水理论及其指导之下的“风水城市市”规划设计思想,进行费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费县山水城市景观再创造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声景学是新兴的景观学与声学交叉学科。本文首先从诗词、文、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对声学美的追求,然后对西湖风景区进行声景学研究,尤其强调其声景观的人文属性,并进一步说明了声景观的人文研究对景观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中铁建位于苏州明拙政园故址的"抱拙别墅"项目中主题八景的文化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深挖拙政园地脉、人脉及文脉并确立主题,以传承复兴拙政园文脉为主线,将中华经典园林之文化精神继承性地融入当代宅园造景的文化设计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承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