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一系列历史和当下的实例,阐释了"地理媒介"的概念,将其作为理论视角来理解数字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瑞  徐雷 《建筑与文化》2020,(8):170-172
当下数字媒介被广泛植入生活环境当中,媒介技术被用于激活本地场景且与特定位置关联,因此媒介转变为"地理媒介",并塑造了新环境与新行为。文章初探地理媒介对环境行为研究的新挑战,通过将场景作为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场景在新环境中作为信息系统的变化方式,并由此推导出地理媒介驱动下环境行为变化的原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弱势群体是基于社会经济要素而划分的社会群体,在开放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作为区别于社会大多数而存在的弱势媒介消费者,也在通过积极地自我修复来应对媒介生态中的竞争环境和淘汰机制。正视在媒介生态学中弱势消费者的自适性与自调节,以媒介生态学的眼光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用整体、动态和平衡的视角激发弱势群体自身的生存力,才能促进弱势群体的发展和社会均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技术作为物质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并改变着人的行为和观念。詹姆斯·凯瑞从社会与历史的层面对媒介技术的文化属性进行了研究。结合詹姆斯·凯瑞的技术观念能看出媒介技术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时空格局和传播主体上。它突破了跨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改变了跨文化传播主体的交往模式,加深了跨文化传播主体对全球文化整体性的认同,并与社会文化共同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媒介中的广泛应用,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根据微信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本文试图分析微信环境下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3)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媒介本身对社会、对文化造成的影响,于是有了两大不同的立场:媒介悲观主义和媒介乐观主义。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里持媒介悲观主义的传播学者为代表,分析他们的思想观点,得以窥见媒介悲观主义在传播思想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影视产业的繁荣促成了影视媒介与文学更广泛的合作,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通过银幕走向大众。本文分析了影视之所以吸引文学的特性,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影视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并试图探寻出推动影视和文学达到互惠双赢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冲击,以往关于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的结论已不再适用。针对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此次实证研究从媒介接触种类、途径、动机、时长、媒介可信度、重大新闻事件的媒介接触偏好等角度做出对四川省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并对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消费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提出些许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促使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社会环境形成,并使原社会文化不断向新环境靠拢。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社会是否真会如波兹曼所预言的那样向技术投降?本文旨在从当今电视发展趋势入手,研究波兹曼的观点与实际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之处并探讨其原因,从而达到批判继承与反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