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洪卓众 《山西建筑》2012,(22):73-75
在简单介绍D-InSAR形变监测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差分干涉结果精度的误差源,并给出了可能的消除办法。最后以陕北神木县大柳塔矿区为例,利用D-InSAR技术获取了该矿区的地表沉降,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矿区沉降的最新信息,用于指导矿区生产和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基于GPS与D-InSAR融合技术的矿区沉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  郑南山  王刚 《城市勘测》2011,(4):96-98,102
采用GPS与D-InSAR融合技术进行地面形变监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较系统地分析GPS与D-In-SAR的技术特点与互补性以及矿区开采沉陷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GPS与D-InSAR技术融合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利用GPS与InSAR数据融合建立大气延迟改正模型的方法和改善InSAR相位解缠算法。最后分析了利用GP...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9)
传统的地表变形监测技术如GPS、水准测量等,存在监测范围小、费用高和仅能获取点目标形变信息的局限性。D-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能够获得面式数据等优点。本文选取龙滩水电站附近36KM2的范围为主研究区域,以Radarsat-2为数据源,采用GAMMA软件对该地区5景数据进行了完整的差分干涉处理,提取变化量并对地表变形趋势作出了分析,得出了几处主要形变区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形变趋势,对库区的安全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基坑周围地表的沉降监测,研究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上海四川北路4街坊108号地块综合开发工程深基坑工程为例,对该深基坑南侧天潼路(下方有轨交12号线)地表在开挖全过程的沉降监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将数据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保证基坑顺利施工,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表覆盖20~50m厚的沉积层,沉积层的自然压实和油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加速了地表的下沉。本文基于时序InSAR技术,利用28景ALOS影像获取了东营市东营区胜利油田的地表沉降速率以及沉降的序列时间。结果表明,在2007年至2011年间,市区出现较为缓慢的沉降趋势,而胜利油田油区则出现了一个大的沉降漏斗,最大沉降速率超过19mm/y。依据沉降分布范围可推测该地区的地表沉降与油气开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通煤矿地表形变监测为依托,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获得2013-10至2014-04连续五期的SAR影像监测图,在6个月间隔里出现了2处沉降漏斗区域,并且沉降漏斗区域与矿区分布一致,并与GPS形变监测相互对比,发现两种监测方法结果相互符合,说明D-InSAR能够有效监测矿区地表形变。  相似文献   

7.
南昌市由于近年来中心城区改造以及地铁线路的施工,导致了大范围的地表沉降。为了有效监测南昌市中心城区的地表形变,采用21景哨兵一号(Sentinel-1)数据结合短基线集(SBAS-In SAR)技术处理得到了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的地表沉降分布和沉降速率图。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地表形变速率位于[-3~10]mm/a区间内,最大地表形变速率为-14 mm/a。研究区内存在三个重点沉降区域,其中,位于西湖区洪城大市场商区周边地表沉降最严重。  相似文献   

8.
张晓斌  曲腾飞  柴隆  谢雄耀 《建筑施工》2022,(11):2787-2791
提出了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PS-InSAR)技术的地铁施工地表沉降监测的可视化及分析方法,在天津地铁6号线渌水道至双港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施工前,车站周边地表累计沉降不大,地表较为稳定,盾构穿越线路上的微山路桥及环美公寓七号楼沉降较大。施工过程中,通过对PS-InSAR结果每一期的地表沉降及永久散射体(PS)点的时间序列沉降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了6处沉降较为明显的地点,这些PS点的时间序列沉降趋势在施工前后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采用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水准监测数据对PS-In SAR监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平均误差为2.56 mm。  相似文献   

9.
地下强爆炸当量是反映地下强爆炸能效与表征地下强爆炸威力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统强爆炸当量估计方法灵敏性好、精度高,但严重依赖地面站点且空间局限性明显。利用ALOS/PALSAR-2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取境外某次地下强爆炸引起的地表形变,基于pCDM模型与Bayes反演方法确定地下强爆炸最优埋深约465 m,等效腔体体积变化约1 621 000 m3,并基于地下腔体当量函数模型估计此次地下强爆炸当量约275 kt TNT,与地震波估计结果相近。由此可见,基于D-InSAR和相关地学模型进行地下强爆炸当量估计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7景江西省丰城市某煤矿的日本L波段PALSAR卫星雷达数据,采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的小基线集(SBAS)方法监测该煤矿的地表沉降。处理过程中选择空间基线小于700m的短基线干涉像对生成矿区差分干涉图,高相干点目标的选择以平均相干系数大于且等于0.3的像元为对象,通过高相干点采用奇异值分解法对相位形变序列解算,得到该煤矿不同时间段的沉降量,从而反映该矿区的地表沉降演变情况。通过实验结果得出:SBAS技术克服了传统D-InSAR技术失相干的问题,能够获取矿区地表在时间维上的连续形变场,显示矿区开采沉陷不同时间段的地表沉降特征,提高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多处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其安全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监测项目控制值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对设计方案、施工方法的制定及工期造价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合理地确定监测项目控制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进一步精确地表沉降控制值,通过总结分析目前监测项目控制值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大量的工程监测数据资料,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表沉降控制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研究,最终给出了不同地层、不同工法的区间及车站地表沉降控制值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D-InSAR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为矿区安全开采和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精细的D-InSAR技术对7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得了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葛亭煤矿多期地面沉降分布图。然后将D-InSAR结果导入GIS中做后处理,叠加0.25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开采平面图等来分析地面沉降,并以剖面图、3D可视图等进行显示。通过多期结果的相互验证,并与水准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InSAR结果可以清楚可靠地给出矿区沉降区域分布和演化,并且获得的矿区沉降范围和位置与实际基本吻合,沉降幅度较小的区域在数量级上和水准资料一致,而最大沉降量出现偏差,这是由于高形变梯度引起了干涉图的完全失相关,超出了D-InSAR技术形变探测的能力范围。  相似文献   

13.
D-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创利  刘琪  张超 《四川建筑》2007,27(6):102-103,10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地观测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根据InSAR及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应用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得出基于CD法施工的大跨拱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规律及影响沉降因素,对青岛地铁1号线小村庄站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D法施工的大跨拱盖地铁车站左右导洞地表累计沉降量受中隔壁临时支撑拆除的影响相对最大;地表沉降速率受导洞下台阶开挖影响相对较大;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受导洞上台阶开挖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基于CD法施工的大跨拱盖地铁车站横断面地表沉降槽曲线呈"W"形.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的合理施作对控制地表沉降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得出基于CD法施工的大跨拱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规律及影响沉降因素,对青岛地铁1号线小村庄站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D法施工的大跨拱盖地铁车站左右导洞地表累计沉降量受中隔壁临时支撑拆除的影响相对最大;地表沉降速率受导洞下台阶开挖影响相对较大;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受导洞上台阶开挖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基于CD法施工的大跨拱盖地铁车站横断面地表沉降槽曲线呈“W”形。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的合理施作对控制地表沉降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李乘  杨铎  杨玉坤 《山西建筑》2022,(3):166-168,182
隧道的开挖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地表造成扰动产生地表沉降,而周边地表的稳定性又是隧道开挖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探讨中山广场站暗挖隧道周围的地表的稳定性状况,依据施工设计、工程地质及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并制定了地表测量监控方案,确定了监测点的埋设与监测预警控制值.通过分析监测结果数据揭示了地表沉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对长沙市芙蓉路电缆隧道某标段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地表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D-In SAR技术的相关原理,分析了差分干涉测量的整个处理流程,并根据伊朗巴姆地区地震前后的地面形变情况,利用ENVISAT雷达数据,获取了SAR影像的干涉条纹,通过两轨差分干涉测量方法得到实验区域的地面沉降数据,验证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变形监测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研究淮南市区地表沉降原因和特征为目的,采用以PS特征点为控制点的SBAS-InSAR技术,通过处理37景Sentinel-1A数据,获得了淮南市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地表形变趋于稳定,沉降速率大多在[-10~3]mm/a,最大沉降速率达到了-25.6 mm/a.沿矿路与淮河南岸之间的区域沉降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