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平墩顶转体是上跨既有线重要的施工方式之一,不仅降低了转体结构配重,降低转体牵引力,还缩短了既有线上施工作业时间,提高了转体过程安全可控性。以水曹铁路上跨迁曹铁路特大桥为例,针对其所进行的水平墩顶转体的试转过程,进行过程总结和数据分析,既为本工程正式转体提供了试验数据,也为同类桥梁施工提供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上跨既有线路箱梁顶推施工技术及安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谦  杨晓  李贵峰 《安徽建筑》2012,19(4):117-118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在各城市修建轻轨、地铁经常遇到上跨既有线路的情况,为了减小或避免对铁路正常运营的干扰,上跨既有线路桥梁施工方法及安全控制就成为建造者们关心的问题。上跨既有线桥梁常用的施工方法有转体施工和顶推施工方法,在条件不受限情况下应首选转体施工方法;当桥位处有建筑物影响不能转体时,可采用顶推法。文章主要就顶推法施工的关键阶段和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对铁路运营的干扰,上跨既有铁路桥梁常用的施工方法有转体及顶推,转体法需要时间短,施工过程无体系转换,在条件不受限的情况下应是首选方案;当桥位处受既有建筑物影响无法转体时,可考虑采用顶推法。考虑到后期养护维修需要,一般不宜采用钢结构跨越既有线。采用顶推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时需考虑顶推临时束配置、导梁与混凝土梁连接、永久墩及临时墩刚度、梁底合理线形等;顶推施工时易出现顶推力过大、滑道变形、滑块无法塞入、墩顶位移过大、墩底开裂、导梁与混凝土连接处梁体开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桥为天津至保定铁路大北环线预应力混凝土桥,在BH右DK4+965.36~BH右DK4+973.36上跨既有京津城际高铁线路,这在国内的同类桥梁施工中尚属首次。因此,为使京津高铁安全的运营,使施工对既有线运营的干扰减少,本桥主体结构施工时,利用挂篮悬臂的方法,浇筑长度136m。待136m主桥施工完成后,结合既有铁路运营、施工天气等因素,择机实施转体施工,逆时针旋转40.39°,使得主桥连同跨中主墩一起转体到设计桥位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转体施工以减少上跨建设过程中的干扰优势得以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以跨铁路既有线转体桥施工技术为例进行详细的探讨,为今后类似施工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传统架梁施工,转体桥施工技术在确保工程施工及既有线行车安全、最大限度减小对既有线正常运营影响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目前通常运用于大型市政桥梁上跨既有铁路工程项目。人行立交通道由于体量小,穿越既有铁路时大多采用下穿框架桥施工。结合襄渝下行线K717+478增设人行立交转体桥工程施工,对非对称转体桥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工程特点,详细介绍了上下转盘、牵引系统、非对称桥梁施工等关键施工技术,为以后非对称桥梁转体施工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跨深沟渠、既有线位桥梁施工常用的转体施工技术,以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转体桥梁为工程背景,以保证承台施工质量安全为目的,分析了大吨位转体桥梁施工要点选取及技术方案,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技术控制措施。实践结果表明,转体结构稳定可靠,转体后桥梁合龙精度高,顺利按期完成了转体桥梁施工,可为同类连续桥梁墩底转体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铁路网的不断加密,跨越既有线时桥梁的转体施工法被广泛采用,为确保桥梁在转体施工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桥梁转体施工前进行不平衡称重试验至关重要。文章以某(40+56+40) m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测转动体的偏心距、不平衡力矩、摩阻力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制定合理的配重方案,最后总结了大吨位铁路连续梁桥转体施工不平衡称重的现场测试方法。结果表明:在1~#墩边跨距离梁端4 m处需配重3.64 t,偏心距为2.5 cm,偏向边跨侧;2~#墩梁体系原偏心距为0.96 cm,偏向中跨侧,理论偏心距很小,但为了确保转体过程的安全,将目标偏心距定为2.5 cm,偏向边跨侧。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桥梁实施不平衡称重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广泛应用于跨河流、山谷、公路、铁路的桥梁设计中。上跨铁路构造物一般跨度较大,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电压高达2.75万V,施工时安全风险高,根据跨铁路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必须设置具有防高空坠物及防电绝缘的防护装置。以高月塘大桥为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墩顶临时固结方案设计与施工,以及防护方案比选,包括移动吊挂式防护平台方案设计与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
正8月24日,由中铁十七局集团承建的张(家口)呼(和浩特)铁路2标段管段内,怀安站特大桥两片重约5 600 t、主跨100 m的混凝土连续梁在墩顶同步转体,经过顺时针旋转60°后,成功跨越既有线京包铁路,实现精准合龙。标志着该项目连续梁墩顶转体施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张呼铁路客运专线怀安站特大桥全长7 094.71 m,  相似文献   

11.
渝昆高铁八家村2号特大桥采用(70+128+7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跨越既有沾昆铁路,该桥21,22号墩连续梁T构采用水平转体法施工.既有繁忙铁路上跨新建铁路施工,受既有铁路运营与工期等因素影响,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以八家村2号特大桥转体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施工难点,对转体球铰选型、转体过程中的受力、牵引系统牵引...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转体合龙精度和实现接触网不停电进行中跨合龙施工,在张呼客运专线蒙古营印河特大桥跨集包线、京包线墩顶转体连续梁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激光投线仪精确对中研究,无需测量人员上桥操作即可实现转体梁的精确对中及姿态调整。通过对中跨合龙段绝缘板吊架新技术应用,即便合龙位置邻近铁路线接触网也可在其不停电的环境下,施工人员可安全地进行施工操作。  相似文献   

13.
《四川建材》2017,(5):156-157
浑水塘特大桥为连续T型刚构桥,跨越了多条交通线路,是黄马高速重要节点工程。桥梁X2墩T构部分上跨南昆铁路线,为保障施工安全和铁路交通通畅,采用平转施工工艺。转体重量187 00 t,墩高44.3 m,转体角度79°,在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型转体桥梁中转体重量位居第一,被称为"西南第一墩"。本文主要介绍T构桥的转动、支撑和牵引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并对施工主要控制数据进行分析。该桥顺利转体,标志着我国在大吨位桥梁转体设计和施工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马建军 《四川建材》2013,(5):98-99,101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大陆架,多为冲积淤泥质填土地质。津汉高速公路上跨津山铁路转体立交桥处于天津滨海新区内,上跨铁路转体主桥为2×50mT构,采用两幅同时转体的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位于淤泥质填土路基的铁路转体桥下部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探讨,既保证铁路设备安全,又能保证转体桥施工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确保既有线行车安全,桥梁施工采用先平行于既有线两侧挂篮法施工连续梁,后平衡转体再合龙的施工方法。本文以新建牡丹江至佳木斯铁路客运专线跨佳富铁路1号特大桥(40 m+64 m+40 m)转体连续梁为例,通过对转体连续梁球铰安装,并分析转体连续梁施工过程的关健技术,最终保证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菏泽丹阳路上跨铁路主桥部分采用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桥全长520m,主跨240m,桥梁宽度32.0m,整幅布置。主桥15#墩位于既有线东侧,箱梁支架边缘距离既有线接触网最近距离21m,该箱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成型后逆时针平转81.67°就位,转体梁长238m,转体总重量2.4万吨,为世界最重转体桥梁施工。转体前对不平衡力矩进行分析、理论配重,明确称重试验的目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然后对称重试验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精确配重方案,为后期的配重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张家口—呼和浩特客运专线蒙古营印河特大桥连续梁墩顶转体工程为例,通过对总体方案、转体工艺原理、施工工序流程的论述,介绍了墩顶水平转体实施方法。详细阐述了转体结构承重系统、顶推牵引系统、支撑平衡系统、连续梁转体段浇筑、转体前准备、正式转体、跨中合龙等施工安装、调试关键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桥梁转体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对跨越建筑物的影响,因此在新建铁路跨越既有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以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沾益特大桥悬臂浇筑连续梁平转法施工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度桥梁平转法转体施工中的转体系统安装、转体过程控制要点、施工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桥梁上跨已运营公路、铁路,采用先悬臂浇筑连续梁T构、再转体合龙的施工技术,有利于减少对运营线路干扰,提高施工效率。结合某上跨高速公路的铁路单线桥梁转体施工过程,较系统的介绍了适用于重量不大、墩底操作的转体施工技术,可供其他类似工程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徐金梅 《江西建材》2024,(2):274-276+296
转体施工技术是跨线连续梁施工的常用方法,具有施工过程安全、对既有铁路运营影响较小的优势。文中以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跨线转体连续梁建设工程为例,阐述转体结构设计,依次分析连续梁转体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从转体体系施工、称重配重、转体施工等方面总结跨线转体连续梁墩底转体施工技术重难点,为跨线转体桥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