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1):52-56转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剑川地区为代表的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是云南较为成熟的匠作体系之一。由于历史、地域及人口分布等原因,使白族成为了滇西北剑川匠系中匠群的构成主体。论文全面解析了滇西北剑川匠系的历史成因、传统师承,列举了历代著名匠师及其建筑作品,同时厘清了当代滇西北剑川匠系的传承发展模式。这一传承上千年的古老匠作体系是汉族及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营造技艺作为活体技术仍在城市及乡村的建筑营造活动中使用传播,至今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中难能可贵的鲜活案例,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梁博 《建筑与环境》2011,(6):132-133
文章在对湖南部分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传统匠作的感动与美感,师承与气质,精神与传承的思考,旨在丰富传统意义上匠作的内涵与意义,重视匠作的文化性和传承性。  相似文献   

4.
凉桥是鄂西南土家族对廊桥的一种地方称谓,是当地城乡常见的一类风景园林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并沿袭传统匠作手法。本文结合现场记录和匠师访谈,着重从匠语和匠技两个角度记录了一座凉桥的匠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构件加工方法及安装过程,如开篙与画墨、讨退与挖退、榫卯类型等。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方能探明传统匠作技术,体会匠师营造智慧,使土家族传统营造技艺得以记录和留存。  相似文献   

5.
内檐棚壁糊饰技术是传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裱作中的重要内容,以故宫古建筑内檐糊饰技艺最具代表性。该项技艺贯穿整个清代,康雍时期迅速发展,盛行于乾隆时期,在此时期该项技艺在糊饰形式、选材及材料加工、操作技法等方面非常成熟和丰富多彩。之后逐渐衰减,清代结束,紫禁城中此类工程基本停止。工匠身怀技艺走出红墙,根据社会需求,官式建筑部分棚壁糊饰技术与民间部分类似技术相融合。随着历史的变迁,至建国初期,官式建筑裱作之内檐棚壁糊饰技艺基本淡出建筑行业。 近些年来,文物保护事业需要对古建筑裱作活计进行恢复原貌及传承传统技艺。我们依据清宫档案、根据故宫等处官式建筑内檐糊饰遗迹,以及该项技艺后人的传承等,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将传统建筑裱作之内檐棚壁糊饰技艺的基础工序及技术要求进行整理成文,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因国际间对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重视,引发国人对传统营造技艺匠亡艺失危机的关注,促进部分学者和匠师将原本以经验体系传承的技艺内容转化为知识性文献,公开出版,便于传承与传播。这类文献皆以营造技艺为核心内容,然书写成果的背后隐含着不同作者身份在知识、思维体系与认知、表达方式中的差异。文章通过对四部代表性文献中四个主要内容的分析,探讨书写表达与真实营造技艺及营造思维之间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云南汉式合院民居受到明清时期汉文化及其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居木构架的形式和建构技艺上,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差异。滇南的通海匠系和滇西的剑川匠系是云南两大木构技艺匠作的主流体系。云南各地的汉式合院民居也基本遵循这两大匠作体系的营造规律不断演化。重点分析了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的木构形式、屋顶构造等,探寻两大匠作体系的构架形式、构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对构架形式的不同影响,进而获得对这两大匠作体系的建构工艺与应用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陈渝链  兰荣辉 《建筑》2023,(2):107-109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一块普通平常的石头,经石雕艺人精心雕琢,呈现出生命与灵性。石作,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历经上下五千年散枝开叶,不断传承与发展,历久弥香。传统石作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大石作匠人称为大石匠,花石作匠人称为花石匠,石雕制作或石活的局部雕刻即由花石匠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闽浙木拱桥是福建、浙江交界山区特有的桥梁形式,结构罕见精巧,涉及专门性技艺知识,营造技艺仅在极少匠人家族内传承,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为福建寿宁县坑底乡徐、吴氏匠人家族群体。本文以一个戏剧性的历史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借助地区宗族族谱的叙事,描绘坑底匠人的历史生存状态与世系发展,总结匠人家族的技艺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0.
苏州"香山帮"是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和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各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常熟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苏州"香山帮"古典建筑流派的传承基地.近年来,行业出现人才断层、短缺现象,对于古建营造技艺的人才培养就迫在眉睫.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挑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企业紧密合作开设古建筑...  相似文献   

11.
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2~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文心匠意——民居营造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东阳市中央美术学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举行。本次会议是在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进行的,旨在展示各地民居营造非遗传承人的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承人与建筑师的接触与对话,带动建筑设计界对传统建筑意匠与营造技艺的关注,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运用,共同深化在中国传统民居营造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卢圆华 《华中建筑》1998,16(2):117-119
从现存的明、清两季民居建筑实体,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传统的末代,其构造形状的工艺化程度越是明显。这一建筑现象背后的住居文化因素,隐含有特殊的营造理念与生产机制。该建筑物的构形朝向式艺化发展并衍化特定的住屋文化符号,是与“主、匠兴造”的作者观的勃发有着因果关系,该文研究了在民居建筑营造的本体论的兴造的主体性基础上,尝试分析与匠家等身的匠作-技艺、工艺、技术、艺术等价值意识,如何进一步形成社会变迁中匠家的  相似文献   

16.
“古建园林”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结晶。近30年,“古建园林”历经了整理挖掘、定点定性、文化内涵、非遗匠技等多主题性的保护规划,但基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传承特点,师带徒、口耳相传等,古建修缮技艺的经验性对于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与技术、技艺传承性而言,无疑是急需突破的科研难题。有鉴于此,笔者针对“古建园林”保护性研究的最新趋势,从“古建园林”与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城市美化的多元关系出发,以国标《色彩设计系统》(2018 GB/Z)为色彩评价标准,以“色彩”作为古建修缮的质量标准化要素的一环,将北京古建色彩进行数据化、信息化,再以“色彩量化标准”对古建修缮中的材料、材料配方、配方配比与技术技艺等要素进行科研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州“香山帮”是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和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各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常熟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苏州“香山帮”古典建筑流派的传承基地。近年来,行业出现人才断层、短缺现象,对于古建营造技艺的人才培养就迫在眉睫。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挑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企业紧密合作开设古建筑修缮与仿建专业,本文介绍了通过企校合作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保护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伴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工作也进入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通过整体性保护思路的探讨,寻求符合传统营造技艺自身发展规律与现状的保护策略,切实提高技艺项目的保护传承能力。对传统营造技艺整体性保护的思考需要面对技艺本体保护与技艺传承保护两方面的任务,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的保护涉及技艺内容、形式以及技艺存在的文化生态;技艺的传承保护则需要对传承主体、传承方式及传承机制共同关注,通过各保护要素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从而不断增强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要尺度法则,是我国传统营造工事的理论基础,也是造物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当今工匠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尺作为理解营造技艺的一把密匙,可以有效总结传统营造尺度规律,探究匠作技艺原理和传统造物思想。该文从民间营造用尺的考古调查出发,梳理“俗间尺”历史脉络与演变规律,研判器用工具所附载的文化理论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特点及艺术形式。又通过对比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古今发展状况,综合多方面因素,找出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败落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文章结尾处引经据典,从"道"和"法"的古代哲学角度指出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技艺形式的关键所在,旨在宣扬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唤起社会的保护意识,使得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得以长久地发展,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传统建筑技艺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