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建筑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以范·德·拉恩的比例理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范·德·拉恩的比例理论为例,对建筑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结论是:建筑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从自然规律中提取若干可以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或者法则;为了获得这些法则,人们通常采用的是隐喻和分类,类比和还原等基本策略;在最指实的地方,往往可以得到一种禅宗所说的顿悟,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真正的建筑理论都不是以神秘主义为直接目标的.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西扎所处的生长背景出发研究,从对地区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和对地方文脉的理解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西扎的设计作品,总结出西扎着眼于对建筑本体问题的思考,开发出一种自然而真实的地区性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3.
《申报·建筑专刊》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12月至1935年12月,中国近代著名报刊《申报》出版了一份综合性建筑副刊——《申报·建筑专刊》,专门刊载建筑设计、营造工程以及地产贸易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申报·建筑专刊》创办的时代背景、办刊宗旨与内容特点,并初步探讨了《申报·建筑专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多样性"事件·人物"的角度重新审视长沙近代教会建筑的发生、发展过程,解读了1904~1919年间一系列建筑历史现象背后的人物、小事件、过程及意义,力图还原在建筑风格分类研究方法中被简化了的现象与其背后多样化的人物乃至历史事件的关联,并以此为例阐述多样性的"事件·人物"语境对解读近代建筑历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欲望作为主体中躯体物质的精神载体,它在建筑中如何实现?伯拉德·屈米通过他的一系列理论,揭示了建筑的欲望如何唤起和怎样实现,以此重新定义建筑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风格派艺术家凡·杜斯堡的建筑创作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分别是:"装饰艺术设计"(1917~1919年)、"色彩解决方案"(1919~1923年)、"可塑性的建筑"(1923~1925年)、"新客观主义"(1926~1931年).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风格派建筑师展"上的三件作品以及凡·杜斯堡工作室-住宅进... 相似文献
7.
无缝嵌入—城市·建筑一体化观念下的HOPSCA模式设计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职能的多元化,现代城市中心区建设更加需要强调功能的完整性和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观念,“HOPSCA”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可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建筑的高效性、聚集规模效应等优势。根据对城市发展趋势的分析,以云南饭店环岛项目的设计实践为案例,探讨以HOPSCA为典型模式的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比较勒·柯布西耶与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观点,揭示了奥古斯特·佩雷对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师徒二人在建构、建筑伦理上的显著差异,以及在建筑创作道路的渐行渐远则映射出现代建筑从古典体系挣脱所面临的痛苦与纠结.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后陕西宝鸡陈仓区建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宝鸡市陈仓区在"5·12"汶川地震后的震害调查资料,对该地区建(构)筑物震害状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建筑选址、结构选型和建筑抗震构造措施等因素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建筑物应选取合适的结构体系来抵御地震作用;应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建筑的选址应避开地质不良地区; 宝鸡市陈仓区破坏异常严重,建议重新评定宝鸡市陈仓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所得结论可供该地区今后建筑抗震设计及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访文通过总结常规建筑面对变化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被忽视的建筑“可运动“、“可变化”现象.将这一性能系统化一提出建筑的“运动”理论:在技术上,它受到仿生学的启示.作为建筑仿生学的分支;在理念上,它以共生哲学为基础,运用其中关于人的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最后探索将系统化的“运动”理论和设计方法作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万式适当运用于变化着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震区建筑受损的内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果行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6(2)
透过"5·12"汶川地震震区大量倒塌、损毁建筑照片所展示的现象,探讨了震区建筑受损的内在原因,分析了规划、建筑、结构和道路、桥梁因设计不当而埋下的隐患.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现行的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为今后改进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加强工程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从空间建构和界面构筑双重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实体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内在方法逻辑通过解读弗兰克·L·赖特和隈研吾两位在这一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建筑师的实践方法,9-2/纳出建筑在空间和界面两个层面与自然成功有机融合的关键点,并总结分析在这些关键节点设计中的实体建构要领,以契合“道法自然”这一设计主旨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将坂本一成不同时期的思考与作品实践和时代背景相结合,总结出他从建筑内部构成到建筑方法的突破,体现了从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到大众生活模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坂本一成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以及研究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应,提炼出坂本一成设计中的思维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以期能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5.
林昕晨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10):133-135
本文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探讨既有建筑的幼儿园改造设计,以期改善儿童成长和教育环境。以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实验幼儿园的改扩建项目为例,从建筑设计和结构加固设计两方面,进行基于“人本”思想下的既有建筑改造为幼儿园的设计研究。从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交通规划与空间景观规划等方面对改造幼儿园项目的建筑设计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合理的幼儿园改造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儿童成长和教育环境,更好地满足现代家庭对儿童教育和成长的需求。通过研究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以期为类似的幼儿园项目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该文通过分析逻辑结构,重点解读世界著名空间规划大师C·亚历山大代表作《建筑的永恒之道》,认为C·亚历山大教授对空间规划理论进行了重要探索,然而其在构建规划方法的过程中逻辑不够严谨,导致理想图景难以完全付诸于空间规划实践。文章期望从逻辑方面入手,进而对完善或者创新现有的空间规划方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
对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与绘画和雕塑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在精神意蕴与情感表现方面,其建筑与绘画和雕塑创作相一致,都是"精神的纯创造",在造型方面,相互贯通和影响,绘画和雕塑创作经常成为新建筑探索的先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