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3.
4.
5.
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科学、艺术和劳动的分划也日益显著.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出现了对"总体艺术"的呼吁,提倡以此促成建筑、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联合,以及艺术与社会的联合.音乐家瓦格纳主导建设的拜罗伊特剧院,作为总体艺术概念的早期空间实践,对后来的建筑理论与设计造成了深远影响,其中包括由20世纪初先锋派建筑师、包豪斯领军人物格罗皮乌斯提出的"全面剧场"方案.分析两个剧院设计可以看到,世纪更迭之际,建筑学领域的"总体艺术"理念始终试图以"建筑"复苏社会和艺术的公共性;而对于"机器"在此过程中可能扮演何种角色,不同阶段的设计者则抱有不同的理解,折射出"总体艺术"作为一个现代理想的复杂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现今国内外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生源实际情况,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总结出专业导入式的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话语思维作为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空间表达,在设计构思和设计推进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笔者将话语思维引入到空间构成的教学实践中,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重点进行了总结和理性思考。希望给予话语思维以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将它作为建筑初步教学中的一种可操作方法加以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设计基础是城市设计专业的专业启蒙和导引课程,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法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传统知识型”大学新生,如何建立适宜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专业教学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设计的概念原点出发,围绕基础教育关于空间启蒙和表达基础训练的两个核心内容,构建“望、闻、问、切”四个维度的空间设计方法论,在此基础上以“在校园”为题,形成大学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并结合设计基础Ⅱ“与谁同坐:亭+”课题介绍教学方案制订和教学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文本、结构、类型学的观念贯穿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的理论、设计以及教学实践.随着王澍作品影响力的扩大,其博士论文《虚构城市》的核心观念"语言隐喻"也从一个个人理论立场发展成了一种集体建筑文化.本文通过话语、建筑形式分析等综合手段对这种建筑文化进行评介,并着重讨论了其中3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语言隐喻的模式问题;类型学的内涵问题;类比的认识论问题.本文指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模型在王澍的理论写作中同时存在,两相冲突;王澍类型学设计实践的开放文本性质未能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语言隐喻延伸至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的研究生教学活动且成果颇丰,但王澍及其后学较少对隐喻在建筑研究文化中的正当性提供严格的方法论解释.本文在作为一种研究文化的"虚构城市"未完结处立论,并指出它20年前的承诺——为建筑研究文化的想象力正名——似乎还未完全兑现. 相似文献
11.
时间:2021年6月19日
地点:北京工业大学
论坛召集人:李翔宇
媒体报道:《建筑师》杂志
背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设计实践,成为当下高校建筑设计教师成长路上的三条路径,高校教师们在教师、学者、建筑师这三个角色之间不停转换,虽偶有彷徨,亦摸索前行……为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设计的互动关系,由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组共同发起,于2021年6月19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从教学实践到设计研究2021论坛".本届论坛以"创新与反思"为主题,邀请来自高校、设计院、管理部门、地产开发四个行业专家针对"教学、科研、设计"三位一体的统合通融提出创新与反思.论坛分为三个分议题,即"大组协同联合毕设的教学实践""立体城市与复合空间创新实践""建筑设计创新性与实践性反思"进行座谈.希望通过座谈,能够博采众长,以小见大,为裹挟在"教学、科研、设计"中的高校教师与科研工作者开拓思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