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城市污水生化处理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AD树脂分离技术和超滤膜法对青岛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化学处理后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了分类分离,研究了出水中DOM的亲疏水特性及分子量分布规律,探讨了各类DOM组分与芳香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DOM中,酸性物质(包括过渡亲水酸性物质和疏水酸性物质)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溶解性有机碳(DOC)的79.8%,疏水非酸性物质的芳香度最高,并依疏水酸性物质、过渡亲水酸性物质、亲水性物质的顺序递减,且羰基、羧基、羟基、脂类对芳环的取代程度表现为亲水性物质〈过渡亲水酸性物质〈疏水非酸性物质〈疏水酸性物质;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DOM以小分子量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kDa)为主,其占总DOC的59.13%,表明水中腐殖酸类等难降解有机物质含量较高,增加了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因此,若该种水体需要深度处理时,应重点考虑提高对腐殖酸类等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处理程度,确保回用水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参数的确定是模型运用的基础。通过对ASM2D模型中部分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分别得出对出水氨氮、硝态氮、TP较为敏感的参数,进行反复测定或调整,有效降低模型的应用难度,为模型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工程应用日益增多,溶解性有机物(DOM)作为重要的膜污染物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采用化学分析法和荧光光谱法(EEM)研究了DOM的组分含量和荧光特性的沿程变化,并应用膜过滤装置对DOM的膜污染倾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生物降解、胞外聚合物释放及膜截留的综合作用下,DOM的各组分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蛋白质和腐殖酸与膜污染指数(MFI)的相关性显著,R2分别为0.77和0.82,可能与污染物的浓度及分子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Fenton-SBR组合工艺对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处理效果的研究,分析了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及其3组份HA、FA及HyI的变化特性。研究发现,组合工艺对渗滤液中以COD、DOC及UV254表示的溶解性有机物总去除率分别为79.1%、73.6%和92.9%;对各分子量分布区间的去除效果较好,除10~4 ku分子量区间外,其余分子量区间COD去除率均在80%以上;同时,组合工艺对渗滤液DOM3组份的去除率为HAFAHyI,对3组份以UV254、COD和DOC表征的各指标去除率为UV254CODDOC。  相似文献   

6.
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的修正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对活性污泥3号模型的修正过程,同时描述了其结构框架。在修正后的ASM3中,包括了基于易生物降解的直接生长这种情况,认为易生物降解基质的贮存过程和基于水中原基质的增殖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并且这两个过程相互竞争基质和电子受体。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原有基质的生长繁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7.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分子质量分布的变化特征,并分别与化学强化一级工艺、初沉池和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出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分子质量〉2ku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对溶解性有机物和UV260的去除率分别为45.9%和38.7%,与城市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其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能力较弱;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是通过化学和生物作用共同实现的,其中生物作用主要表现为生物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8.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其经济有效的处理已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溶解性有机物(DOM)作为渗滤液有机物中的主要部分,其有效降解对于提高渗滤液有机污染的去除率意义重大。一般说来,DOM构成中多含有腐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危害、测定方法及其污染控制措施。室内的空气质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一直是普通百姓关注的主要问题。只有了解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和控制措施,才能预防和消除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伤害。如用保温材料玻璃纤维或纤维绝缘材料就能很好的降低VOCs浓度。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串行生产方式的缺点与并行工程思想的特点,讨论并行工程应用在SI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中的必要性和目标;研究并行工程思想在SI住宅建设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SI住宅全寿命周期生产、运营系统;研究认为并行工程对于提升SI住宅建设效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SI体系的工业化住宅模数协调系统的构成包括支撑体(或结构体)系统的模数协调、填充体系统的模数协调和模数网格系统三个部分.通过模数选择、部件的定位方法、模数网格的设置等手段,实现基于SI体系的工业化住宅模数系统的协调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建筑工业化典型产品SI住宅的项目管理特征和建筑信息化BIM技术优势,架构基于BIM技术的SI住宅项目管理体系,并分析BIM技术在SI住宅项目管理中的工程价值流。研究表明,BIM技术优势与SI住宅项目管理特征及需求契合性良好,BIM-SI住宅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珠江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及其去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滤膜分级方法考察了常规混凝、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预处理等工艺对珠江水中各级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珠江水中有机物以分子量小于1kDa的小分子有机物为主,各级分子量有机物TOC和UV254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常规混凝工艺主要去除大分子有机物,且去除率随分子量的减小而降低。高锰酸钾预处理能够全面提高各级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粉末活性炭主要吸附中小分子有机物,对各级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与常规混凝成互补。  相似文献   

14.
借鉴制造业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基于产业系统集成化的SI体系建筑模式进行研究,阐述其发展的关键——产业流程重组与集成化,分析SI体系建筑与建设系统集成化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SI住宅理论,研究模数协调在工业化住宅中的应用。从模数协调在工业化住宅的应用现状,明确了模数协调的重要作用;通过将模数网格按建筑支撑体结构空间、建筑功能单元空间、建筑二维装修平面三个视角的划分,研究梳理了工业化住宅模数网格的层级关系;基于我国现行标准,对功能空间优选尺寸、住宅部品优选尺寸的梳理,为模数网格的尺寸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模数协调理论,以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北京交通大学赛队的I-YARD 2.0装配式住宅为例,进行模数协调应用研究;最后,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与思考,总结出模数协调标准在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冰清 《建筑知识》2014,(1):31-31,45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业空间室内环境艺术的文化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合理地运用空间形态、色彩、光、材质与陈设来设计具有功能性、景观性的商业空间是设计的必备要求。而餐饮连锁店作为一种常见的商业空间,其优美的室内环境和典雅的就餐氛围受到都市年轻人士的喜爱,如何使餐饮连锁店的空间特性在商业空间之中得到更好的体现,那就需要从当代商业空间的空间设计功能入手,将商业空间与品牌VI契合,以用户体验的第一感官为切入点,让sI设计不仅满足品牌宣传的效益,同时在给予消费者强大的视觉感官中达到引导消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方水库水中有机物化学分级及THMFP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树脂吸附法对我国东北地区3种水库水中的有机物进行了化学分级表征及三卤甲烷生成势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水库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是亲水性有机酸(HPIA)和疏水中性物质(HPON),在有机物组分分布上具有一致性;HPON的THMFP值最高,而且占总DOC的百分比也很大,说明HPON是主要的三卤甲烷前体物;虽然各水库水中三卤甲烷生成活性最高的组分不相同,但疏水性有机物的三卤甲烷生成活性均高于亲水性有机物的;从3种水库水的有机物组分特征可知,虽然各水库水的水质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三卤甲烷前体物特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梳理住宅产业化和SI住宅建筑体系的概念和发展,从实现方式、作用、目标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分析两者可持续特征的基础上研究SI住宅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适性,以及住宅产业化对SI住宅建筑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从建设项目的建造流程,提出基于SI住宅建筑及其产业化技术体系的可持续建筑实现的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已知热阻的标准板作为试件,用常见的热阻测定方法对标准板的热阻进行校核。然后探讨了红外热像技术测定试件热阻的原理并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法对标准板热阻进行测定,通过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测定结果与标准板热阻较为符合,证明采用红外热像技术法对试件热阻的定量测定是完全可行的,为红外热像技术在复合材料热阻测定及墙体热阻的现场测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相关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SI体系建筑发展中的产业组织与实现方式。借鉴制造业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建筑工业化与SI体系建筑的产业组织的集成化方案进行具体研究,提出部分建设流程集成化——敏捷建造模式和实现路径与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