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潇玮  王竹 《建筑与文化》2016,(12):117-119
城郊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与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该文章基于乡村建设中产业重构与空间重组的现实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形态模式,实现城郊乡村活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战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提高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在这之中,发展旅游业又是乡村进行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因此,文章围绕苏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以苏州西巷村为实例,分析得出西巷村以村集体为主导、村民为辅,发展多元产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特色多元产业的策略,并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三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孙亮  何依 《城市规划》2019,43(2):74-83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经过15年来的抢救性工作,逐步从标准化生产的规范时代,走向"量身定制"的精准时代。基于特色的精准保护,要求从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区域关系三方面出发,把握名村的文化内涵及空间表征,从而制定精细、准确的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文章以宁波市为例,根据殷湾村依山傍水的有机发展形态,提出地缘环境特色的"整体式"精准保护;走马塘村"社会—空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宗族结构特色的"院落式"精准保护;栖霞坑村于古道中的线性空间序列,提出外部职能特色的"线路式"精准保护。其中,精准保护不存在一概而论的通用方法,必须深入分析名村的演化逻辑及空间特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4.
彭耕  金可  邱建维  阮晨  唐鹏 《规划师》2023,(1):142-148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全面推广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成都有待在全国率先推动城乡发展方式、营城路径等的多方位变革,发挥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结合公园城市理念要求,成都不仅需在空间范畴上突出全域全要素,全面探索城市化发展地区与乡村郊野地带等不同空间的公园城市表达方法,还应该针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复杂地区与过渡地带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此类地区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转型发展路径。城郊乡村地区为介于城区和乡村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与枢纽链接地带,在城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痛点地区”和未来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极具新路径探索价值与转型示范意义。文章基于公园城市理念要求,从总体认识、营建理念、发展逻辑、空间模式、生态与农业价值转化五个方面提出城郊乡村地区规划建设思路的转变,并结合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相关规划实践,探索规划建设转型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城郊乡村景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乡村景观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景观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使其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复合型乡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郊区雁栖镇范各庄村的景观改造设计结合城郊乡村的现状与发展,融入地域文化,运用乡土材料,村民参与设计,并对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一种"微循环、自更新"的尝试性建设,在不用迁移当地村民的前提下,以经济宜行的方式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型,进而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6.
作为产业类历史地段的工人村保护更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工人村是伴随着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类产业工人生活聚居区,这其中有部分不仅具有鲜明的工业历史特色,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产业类历史地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这类工人村所具有的工业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其在传统产业转型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不同类型的工人村保护更新案例,探讨了其更新改造的途径.最后总结了其保护发展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聚落是真正落实城乡经济一体、城乡社会融合、城乡文化共荣、城乡空间转型的地域单元。关中地区乡村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文章基于关中特殊地域环境,提出乡村人居环境特色营建方法,并以陕西富平文宗村为实证对象,充分发掘关中地域特色与乡土文化特质,突出人居环境营建个性,将人居环境营建进行横向拓展,将有形物质空间营建与无形物质空间营建结合,最终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大遗址区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目前汉长安城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完成,如何激发下一阶段文化近郊村的发展原动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相家巷村为例,探索城市近郊遗址区村落发展路径,从文化、土地、产业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发展中面临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闲置土地低效未利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在文化上,盘活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展示型遗址村落;在土地上,结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空间;在产业上,以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带动乡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以期为遗址区乡村如何结合城乡融合的视角进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准格尔旗煤作为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城市建设中突出了以煤炭资源延伸的产业布局特征,但随着人居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宜居城市的目标和诉求愈加强烈。准格尔大路新区的发展一方面要承接城市空间的功能性拓展,同时必须承载脆弱生态环境区的生态安全功能和环境品质提升功能。本文通过对准格尔旗城市发展所面临生态修复、功能拓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需求和问题分析,研究准格尔旗大路新区空间拓展和文化生态旅游空间建构,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当地的生态本底、文化积淀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以发展诉求为导向,提出基于生态空间、文化特色及旅游产业空间优化整合的空间规划和建设发展思路,从城市空间建构的视角透视基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转型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村镇人居环境之一的下沉式窑洞聚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人文基因和智慧结晶,其既是具有绿色生态特点的地域生土建筑,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本文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下沉式"地坑窑"生土聚落,总结选址择地、空间营建、空间塑造以及生态建造等方面的人居智慧;针对柏社村地坑窑面临的衰退问题与发展困境,探索下沉式窑居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前古代特色村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21,37(2)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如何将外部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对照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状态,根植于地域的特色资源和乡村社区的地方产业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聚焦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地区—浙江省,选择传统农业、加工贸易业和旅游业三种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乡村开展案例研究。从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发展的匹配程度,建构"产村互动"发展解释模型,揭示上述案例地区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规划干预的重要性,总结提炼出"三阶段、九要点"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以期为相关地区的乡村发展及其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增效、乡村繁荣和村民增收的"产村共荣"。在此目标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江苏省无锡市乡村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到空间环境均展现转型生机,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并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阻碍乡村整体提升的瓶颈:因产业开发预评估的不足、产业融合体运作低效导致的产业融合发展虎头蛇尾和因政策引导保护不力产生的产业融合发展离村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面对西部欠发达乡村贫穷的经济状况、脆弱的自然生态、落后的人居环境、衰败的乡土文化等现实境况,该文以青海洪水泉村为案例,在思辨乡村产业与乡村聚落、乡村规划设计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村发展现状,提出乡村产业发展战略,并基于产业导向,探索不同空间层级的乡村规划,以及进行新型民居建筑的设计。该文所提倡的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乡村规划设计方法,对破解西部欠发达乡村发展瓶颈,丰富乡村建设理论有着现实和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龙彬  廖雪妤  李静  宋正江 《华中建筑》2022,(10):106-110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乡村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数量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村民生活品质堪忧,大量村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的态势,收缩型村庄在未来将成为常态。该文提出基于“精明收缩”理念,以山西省长治市佛堂村为例,针对村庄现有人口收缩、产业不济、土地空置、经济落后、城镇化推进的困境,从空间、资源、产业及人居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将精明收缩理论与乡村发展需求相耦合,提出相应的精明收缩策略以及规划思路,以期对乡村规划及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各个农村地区景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每个特色村落地区的景观都有着当地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文章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石圳村的旅游产业、自然与文化景观等进行实例分析,探究地域文化在石圳村中的体现与景观营建方法,促进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特色旅游村落景观建设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春辉  戎誉 《安徽建筑》2012,19(5):40-41
以徐州矿务集团为代表的城郊型工人村位于城镇边缘区,是有着重要工业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段,它们真实地记录了近代产业工人的生活工作环境,较好的体现了近代传统工业文化特色。文章从相关理论分析入手,探讨了"城郊型"的定义和特征,阐述了城郊这一特殊区域位置对于工人村发展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以大黄山工人村为例进行了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研究,以期为其他工人村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产业园区已从原先的单一园区逐步转变为城市综合社区,这些园区面临着功能转变、产业转型、环境提升、活力增强等诸多难题和现实诉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内涵增长和创新发展,需要通过更新和提升,促进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发展活力和改善人居环境。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结合道路功能及景观的提升,进一步聚焦线性开放空间、区域植物特色、提升现代化道路设施等内容,确定了"三个转变"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发展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道路功能及景观提升提供思路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是产业功能、社区功能和文化功能融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新载体。如何传承当地小镇的地域性文化,使其在现代建设和继承传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以云栖小镇为例,在解读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小镇的建设环境和在规划改造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提出传统文化与产业链接的功能策略;文化与布局共生的空间策略;通过规划的保护、控制、修复和建设,从小镇发展定位、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这三个方面逐层推进设计,以达到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提升,为进入新时代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地村庄具有独特的自然格局和人文环境,随着城乡村旅游的兴起,许多不适宜的规划方法引入山地乡村,导致村景观同质化,乡村空间特色逐渐丧失。我国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山—水—人"一体的规划设计思想,蕴含丰富的空间设计智慧。文章尝试挖掘传统人居环境空间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山地村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提出山地村落空间营造相关的规划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下山地村庄空间特色的塑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目前陕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因为地形限制、缺乏规划、保护不当等原因,难以发展。文章基于对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活力现存问题的分析,从三生空间入手,对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提出更新优化意见,细化制定具体的优化策略。在对村落的文化价值最大保护的条件下,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激活村落空间的活力,从而带动传统村落转型,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