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某多层剪力墙结构为例,在分析倾斜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房屋的体型、结构体系和基础类型等因素,提出在基础顶采用断墙、柱顶升法进行纠倾。为降低造价,优化顶升点数量,采用托换梁+顶升托座的顶升托换体系,运用同步顶升设备进行信息化施工,顺利完成了房屋顶升纠倾,满足了规范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何强 《建筑施工》2022,(12):2826-2829
既有建筑托换顶升施工过程中,构件的承载性能受施工影响可能发生变化,需对关键结构部位的构件承载性能进行分析,以确保结构安全。以上海文保建筑华东医院南楼托换顶升工程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筋混凝土分离式模型,验证了基础大放脚上开施工洞口的影响,分析了用于托换顶升的双夹梁叠合构件的承载性能和传力机制。结果表明:基础大放脚上开施工洞口对安全性影响较小;深受弯叠合构件的传力机制符合拉-压杆模型,其位于受荷与支承处连线范围内的区域有着较大的主压应力和剪应力;托换顶升施工中承受上部柱荷载的双夹梁构件满足安全要求。研究结论为钢筋混凝土局部构件的精细化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结合历史保护性建筑--上海音乐厅整体移位工程,建立了建筑物整体移位托换体系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对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上海音乐厅钢筋混凝土托换体系材料参数输入试验值,对经该音乐厅柱子传递到托换体系的上部结构荷载视为集中荷载,对用于顶升该音乐厅的千斤顶分别按于设计分布位置集中受力,采用三维结构计算程序进行模拟计算,预测出建筑物整体移位托换体系的变形及用于顶升该建筑物的千斤顶的受力状况,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一致,为指导该工程信息化施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研究成果表明,建立的研究建筑物整体移位托换体系的安全、可靠性方法科学,模拟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黄军 《建筑施工》2022,(8):1885-1888
以上海鹤鸣里建筑移位设计为例,介绍托盘梁低净空优化设计的思路,利用将设备偏移设置顶升梁合理避开传统托盘梁、顶升设备及反力基础三层结构,将托盘梁和顶升设备空间公用,缓解在竖向净空不足情况下的问题。研究成果在基础埋深较浅的工况下有较多的应用场景,对类似工程具备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古建筑物旧址工程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移位前对上部结构的临时性加固、托换结构体系与轨道结构体系施工、平移及顶升施工、平移过程中的偏位纠正。对整个移位过程进行了全程实时监控,确保了移位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移位就位后将建筑物与新基础可靠连接,对墙体裂缝进行了修补,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将一座有近233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古文物——锦纶会馆进行长距离平移和顶升的设计,内容包括上下轨道体系、托换结构、顶升结构、平移基础等。  相似文献   

7.
某桥钢管柱托换施工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鄂尔多斯大道桥3#、6#墩桥梁墩柱托换工程,详细介绍了该桥连续刚构桥利用钢管柱进行墩柱托换工程中的顶升方法、模型计算和施工监测等内容,为既有公路桥梁的墩柱托换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昌鲁能淇水湾度假综合体为二层钢框架结构,由于使用原因需进行移位。项目场地地质情况和自然条件多变,建筑物体型复杂,移位方式多样,包含平移、转向和顶升,为提高其抗震性能就位后需隔震连接,设计难度加大。托换采用了带有转换梁的托换方式,减少了轨道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以短期沉降控制为目的,基础采用了多种桩基与天然地基的组合;移位时利用可重复使用的钢构件体系作为工具,结合场地标高进行了分次顶升;设计了移位施工过程中的抗风措施;提出了一种既有钢柱增加隔震支座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9.
毛章伟  李德文  谢朔 《建筑施工》2022,(12):2819-2821
以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华东医院南楼的整体修缮工程为例,介绍了建筑顶升技术及增设隔震支座的施工方法。通过对施工中重难点分析、顶升前施工准备、顶升施工以及隔震支座施工等几个阶段的关键施工技术介绍,总结出了建筑整体顶升受力托换的施工方法,对今后文物保护建筑的顶升受力托换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相关工程施工提供了类似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以某六层砖混结构办公楼纠偏工程为例,对纠偏工程中的具体设计和施工工序进行了简要阐述:主要包括顶升托换结构系统设计、顶升纠偏施工方法和施工着重点、顶升托换过程中墙体和柱的构造处理设计和顶升监测设计等。并结合工程实际对纠偏工程的效果与施工前后进行了观测对照,其纠偏结果达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建筑物整体稳定,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下穿铁路箱形桥常采用顶入法施工,顶进过程中,千斤顶所产生的顶力经常使工作坑围护结构产生附加内力变形。但后背梁与滑板整体浇筑的特点,使得通过后背梁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顶力不明确,这种附加内力变形有多大,设计中如何考虑,目前没有清楚的认识,开展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对围护结构进行基坑开挖与箱涵顶进全过程内力变形分析,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桩和后背梁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取得了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顶力分担比及箱涵顶进对工作坑围护结构内力变形的影响,为完善箱涵顶进工作坑的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某倾斜建筑物的顶升纠倾计算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别墅发生了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向西北倾斜,倾斜度为21‰,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地基土主要压缩层是厚度不等的饱和软黏土,根据地基土情况,采用钢管混凝土后压桩法对地基进行加固。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确定建筑物上下顶离处标高在室内地坪下500 mm,顶升点36个,最大顶升量为326 mm,最大下沉量16mm。采用墙梁计算模式计算上托换梁,采用分段凿除、分段浇筑方法制作托换梁。采用多点不同步位移顶升法将建筑物纠倾至2‰。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很多桥梁出现不同程度的支座老化、脱空、损坏等病害,有的桥梁因交通流量变化、基础沉降等出现梁体高程位移变化,给桥梁的结构和使用造成了安全隐患。桥梁同步顶升技术通过对局部梁体同步位移抬升,可使复杂的支座更换施工变得便捷、高效。伴随PLC控制液压系统不断更新与优化,桥梁同步顶升系统控制越来越先进,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显著提升,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将成为桥梁加固维修改造工程的重要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解宝新  郑伟 《山西建筑》2007,33(12):59-60
基于顶管施工地面沉降的经验预测模型,对顶管施工所引起的沉降槽进行了分析,结合建筑地基基础所允许的变形值,对顶管施工穿越建筑物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推导分析了位于顶管上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与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以张家口地区某砌体结构住宅楼纠倾加固工程为例,根据工程地勘报告及附近环境,确定该楼发生倾斜的原因,制定了采用桩基托换技术对该楼进行顶升纠倾的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桩基托换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并结合有限元对托换梁、既有砌体墙与基础之间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换体系可有效扩散千斤顶施加的集中应力,为顶升作业顺利完...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超高层建筑顶升模架系统优化设计与现场智能化施工的数字化融合,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和结构合理性,以西安某超高层建筑中所使用的顶模钢框架结构为对象,采用SIMP插值模型法,约束次桁架悬挑端竖向位移,以减少顶模钢框架结构钢材用量为目标进行优化,依据优化结果对顶模钢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应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以拓扑优化设计、系统化安装、智能化施工为实施框架,通过拓扑优化设计结合智能化控制操作等工具,实现基于智能建造的优化型顶模钢框架结构; 系统梳理智能建造各阶段应用,利用施工管理平台,实现基于信息化模型的工程管控。结果表明:优化后顶模钢框架结构在满足约束条件情况下,在提升结构承载能力、刚度的同时,使钢框架自身重量减轻20%,降低了顶模钢框架结构用钢量,提升了钢材的使用效率,加强了拓扑优化设计与现场智能化施工的数字化融合,推动了智能化施工装备的施工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顶管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审核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曲线顶进与直线顶进施工的不同之处,提出在已有的分级加权平均法的基础上对顶管曲线顶进的调整系数进行测算的方法,得到的调整系数可作为顶管工程在曲线顶进中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该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张家伟 《山西建筑》2012,38(14):207-208
结合合肥元一路下穿淮南线立交桥顶进施工,重点就D型便梁基础的稳定性和顶进施工工艺进行介绍,并提出了顶进施工关键措施,从而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矩形顶管在大城市地下通道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建立矩形顶管施工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的计算预测模型已成为当前顶管施工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矩形顶管施工引起周围土体变形的主导因素为摩擦力、开挖面附加应力、土体损失,理论分析必须考虑这几个主导因素。针对以上主导因素,提出考虑三者共同作用下的矩形顶管施工地层位移计算方法。用Mindlin位移解对应力作用面积分析顶进过程中开挖面附加应力及摩擦力引起的地层变形;以随机介质理论分析建筑缝隙引起的土体损失产生的地层变形。考虑到各影响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将各因素引起的地层变形叠加,从而得到主导因素影响下的地层变形预测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开挖面附加应力、摩擦力主导隆起区地层变形,土体损失主导沉降区地层变形,地层埋深越大此现象越明显。将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对比,两者在变化趋势及变化量上趋于吻合,因此,所提公式可作为类似工程工前地层变形预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