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骑楼建筑在广州产生的原因,殖民统治和殖民文化的移入是诱因,骑楼这种建筑形态在广州和传统的檐廊建筑形态的结合生根有它的必然性,这和广州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开放通商口岸的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骑楼的空间形态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诉求,然而促使骑楼建筑发展到初具规模,市政公所的政策主导因素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出台源于城市改良的需求,都市改造和城市建设为骑楼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随着骑楼建筑规模的形成,人们对这种合理的空间形态的认同,在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城市空间形象、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如此也衍生出独特的骑楼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大批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也伴随着骑楼的发展而发展普及,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连绵的骑楼及骑楼底下繁华的商住交替的景象给很多第一次到广州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保存着城市记忆,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沧桑岁月。传统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着湘潭特有的码头文化,保护老城区现存的历史街区及建筑风貌成为湘潭城市建设地域性延续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对老城区传统空间形态四个组成部分——码头节点、街巷骨线、空间肌理、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保护与传统更新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区建筑规模也正在快速扩大。与此同时,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危机加剧,城区的绿色建设情况也已经成为评判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标准之一,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二者间的协调发展。垂直绿化是符合当前城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先进理念,本文通过对城区建筑垂直绿化发展的整理和思考,以及对城区建筑垂直绿化空间主要形式的分析,从色彩、光影表达、构图几个方面提出对于城区建筑垂直绿化设计表现策略,旨在将建筑设计和生态建设结合,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畅的绿色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基调,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增加,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对使用的需求,还应该起到将文化具象的作用。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而地域性文化建筑则是体现文化特征的典型载体。因此,将地域性与公共文化空间结合,是最能够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和精神归属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城市景观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展示本土的文化风貌、提升城市品位、丰富旅游资源,纷纷加大了对文化艺术空间景观的建设,这类空间一般包括与建筑场馆结合的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展览馆和艺术中心、艺术公园等。为了使人们对文化艺术展览产生认同感、缓解视觉疲劳,设计师们往往着重于增强和丰富文化艺术空间的景观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公共设施等,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高朦  赵剑锋 《小城镇建设》2011,(12):68-72,104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忽略对城市遗产的保护,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消失殆尽。其中不仅仅包括建筑、街道、古树、古井等.更包括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文化街区.人们对于它的保护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对于“文化”一词则明显用力不够.特别是与市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市民文化。本文试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调查走访找出其中问题。探究市民文化与历史街区保护的联系,最终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以引起人们对于市民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开始热衷于城市内在文化品质的培育,文化建筑逐渐成为弘扬历史或者人文资源、满足现代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以及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的热点,也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安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城市的防灾减灾无论在国家还是地方的规划层面得到了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中有相应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建筑设计中,对抗震、消防有特殊的设计要求.但对于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概念越来越复杂,如出现了超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立体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以及站城一体设计形式,在类似于城市设计的区域建筑空间、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的防灾方面显得有些缺失.这种情况既要考虑到城市防灾规划的设计实施和建筑的防灾安全,还有必要综合考虑区域空间内城市设计中防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开始热衷于城市内在文化品质的培育,文化建筑逐渐成为弘扬历史或者人文资源、满足现代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以及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的热点,也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建筑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理应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其体现的建筑文化应属于高雅文化的范畴。近几年来,许多建筑师在一些文化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对如何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此,本论坛邀请该领域建筑师以"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为论题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5)
标志性建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特点,人们往往能够通过它来解读一个城市的性格和历史文化。分析河南地域内标志性建筑空间形态和文化内涵,从而创造高品质的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弘扬中原文化,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1.
罗旭萍  曹怀九 《城市住宅》2022,(2):后插2-后插3
校园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场所,校园形象是区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而校园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开启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原有记忆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由空间系统(建筑空间和开敞空间)、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等组成的一个有机体,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这种有机体的组织愈来愈严密。建筑作为城市有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工程技术、交通组织,还是文化脉络、空间组织方面都与城市总体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由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的发展。建筑设计的规模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筑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地下空间的应用发展迅速,从而使城市建设中基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规模和深度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徐超 《建筑与文化》2016,(2):158-16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集中区不断涌现,各个地方都在修建博物馆类建筑,文化集中区成为了一个城市市民活动的优选场所、旅游的关键性元素,同时在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集中区的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著名的文化集中区的分析引申到武汉的文化集中区,从文化场馆自身和文化集中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分析国内的文化集中区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一个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华夏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建材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和开发符合城市文化发展要求的建材产品,必将为城市文化建设增光添彩。1 建筑使地域文化得到张扬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寄托,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追求。城市建筑是一种美学,更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出现在城市中,这些建筑物极大的提高了城市的现代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建筑物必须从千篇一律的体系中脱颖而出,具备独特的特点,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这种环境下,设计师开始将地域文化融于建筑设计中,使得城市建筑和城市地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章从地域文化建筑概述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背景,并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基于徽派建筑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从规划布局、建筑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优化建议,有利于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高德宏 《城市建筑》2009,(12):43-46
文化建筑是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也是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的热点。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各城市开始热衷于城市内在文化品质培育。城市间的竞争,使得文化建筑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和城市直观形象的反映,文化建筑从传统的文化娱乐空间向现行的文化生产空间转型。  相似文献   

19.
成都作为拥有2 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具有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随着成都晋升为中国第十大古都,对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积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市府南河现有的城市滨水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及休闲需求,滨水功能需要更新,文章以新加坡河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化层面研究探讨城市水系更新策略,以期对成都市滨水空间文化建设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对塑造历史名城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历史文化街区逐渐被人们遗忘,被新的商业综合体所取代,空间活力缺失。文章通过对兴善寺西街步道空间活力提升研究,从绿色交通、步道铺装、周边业态、自然要素四方面,总结历史文化街区步道空间组成要素对空间活力重塑的作用,彰显地方特色,试图提高步道空间的服务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