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移民工程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建设为例,在项目建设完成且投入使用一年后,对新村规划和住宅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室内物理环境和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进行实测,评估了本项目绿色技术设计的可行性,为西部农村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具有不同特征,如何对其进行再生需结合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策略。本文从草原生态观内涵出发,对祁连山北麓牧民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在建筑选址、资源利用、空间布局,建构方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通过甘肃肃南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研究提出西部山地草原地区传统建筑技艺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再生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地域技术逐渐被抛弃,建筑文化多样性消失,导致文脉割裂,我国大力发展的绿色建筑也缺少对文脉的关注。吉林省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的井干式建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文章通过对其建筑围护墙体的文脉表现要素和绿色性能进行分析,运用"绿色+文脉"理念,在文脉传承的基础上,对其保温性、绿色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策略,为乡镇传统建筑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绿色营建经验与本地传统民居的特色相结合,做好生态移民搬迁的民居营建工作,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以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民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特点;基于对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蕴含在其中的绿色营建经验;并调研当地已建成生态移民搬迁民居的营建情况,探讨当代农宅营建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调研成果可以给当地生态移民搬迁建设提供参考,并促进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宅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Z2)
扶贫生态移民是我国生态移民的主要类型,而依托城镇集中安置将是各地未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主要安置模式之一。文章在深入分析城镇集中安置生态移民工程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搬得出、留得住、有出路"的生态移民安置社区规划思路,并以广西贺州市贺街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提炼了"生态·宜居"的生态移民安置社区规划理念,通过全面考虑移民需求,重点协调城镇生态移民安置社区与周边用地布局的关系、安置社区规划与各项规划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生态移民与城镇居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生态为基调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和功能布局,以宜居为基调打造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安置社区,以期为其他同类型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冀南传统民居"两甩袖"的生态特性,研究了民居建筑的节能思想,探讨了现代建筑可以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的生态经验,为现代建筑提供可行的生态技术,以期在追求绿色、低碳、节能的背景下,降低绿色现代建筑建设的造价成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环境与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入手,指出现行建筑中存在的不满足生态低碳要求的一些问题,并基于"绿色建筑"概念从生态环保角度首次对"生态低碳建筑"作出定义,构建了"建筑-绿色建筑-生态低碳建筑"金字塔状对应关系。针对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仍不健全的现状,提出在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低碳建筑环境评价,结合国内实际重点研究,创新的设置了相关环境评价指标内容和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和"碳中和"的设计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大学校园的建筑存量大,大学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节能减排意义和生态文明教育推广作用。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点,结合实际的高校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从遮阳隔热、通风、水循环、复合绿化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建构系统性的高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策略,为解决大学校园建筑的能耗问题和提升校园建筑的环境性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物质架构,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之所,在此基础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界定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绿色建筑融合建筑节能、生态环保、资源整合利用等元素,在追求生态环保、环境优雅的基础上,兼顾社会、经济协调统一发展。2014年3月28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发起,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普及绿色建筑,促进节  相似文献   

10.
侯天骄  温洋 《城市建筑》2023,(16):27-30
为了缓解人类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协调,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方面。在具体实践中,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运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采用绿色材料和建筑形态,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提高建筑品质和空间品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探讨在夏热冬冷地区工业配套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提出采用生态中庭、建筑自遮阳表皮及立体绿化等被动式建筑技术,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六个方面的绿建技术,打造生态节能建筑,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具体工程项目,针对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整合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等专业,在项目初期就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实施"整体设计"。在每个专业之间寻找结合点和平衡点,满足建筑创作、建筑功能、生态属性等要求,采用的具体绿色技术措施做到绿色目标与资金投入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栏首语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时期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是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之一,其目的是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既节约环保又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于是绿色建筑便应运而生并成为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整理国内外BIM在绿色建筑中应用情况,希望为绿色建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绿色、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定义及内涵出发,简要分析绿色、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绿色、低碳建筑视角的生态城市设计措施和手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7月17日—19日"国际绿色建筑建材(上海)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展。上海建材集团作为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工程应用、集成服务于一体的绿色建材产业集团,积极参展2019绿色建博会。国际绿色建筑建材(上海)博览会(简称ESBUILD)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全面提供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的国际建筑建材专业类贸易博览会,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创新安全、美丽生态,全面提供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的办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介绍中原地区气候特点,其次分析老年人需求及设计要点,引入绿色建筑理念,从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阐述绿色建筑在养老建筑中的应用,本着"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原则为老年人提供安全、适宜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王雪 《福建建筑》2014,(1):107-110
福建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再加上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路线、定居点各不相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福建地区传统民居呈现出类型众多,风格迥异的特点。形形色色的福建传统民居是体现环境适应性的杰出范例。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顺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工,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乡土建筑材料与废弃物品,发挥构件材料的天然性能。这些从福建传统建筑身上折射出的生态智慧,值得为现代建筑所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生态伦理"的创新与重塑,具有"跨越中西、联通古今"的理论优势,对于指导我国绿色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绿色建筑概念可繁可简,从复杂角度阐释,绿色建筑代表一种建筑理念,核心内涵是在建筑空间(含内部及周边空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简单角度解读,绿色建筑代表了一套节能减排、低碳高效的建筑标准,强调建筑设计及运行关键技术中,不仅要满足节约水、电、土地、材料等需求,而且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能够实现污染减小化、综合效益增大化,从而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评价绿色建筑,设计了绿色建筑生态指标体系,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构建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削减模型。通过模型,准确定量绿色建筑的生态价值,为评价建筑物与生态环境是否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直观的判断依据。选取了8个绿色建筑星级项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可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