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3)
目前,"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大都存在教材过于厚重,体例存在缺陷,形式僵化,没有自身特色以及缺乏现代化手段支撑等问题。这种现状很难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和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建设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践需求的"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材已迫在眉睫。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材体系时应遵循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现代技术性原则,在文本教材体系建设中添加"学习目标"、"背景知识"、"理论知识"、"知识掌握反馈"等模块,并合理使用CAI课件和网络平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宋科 《新建筑》2022,(1):126-132
回顾中国1950—1970年代对外援助及援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关注援外建筑形式美学及其政治意义的关联,旨在以建筑学思维解读对外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以知识史视角梳理援外建筑设计知识体系的发展演进与跨国流动脉络,重点关注1964—1976年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中国援外建筑的影响。以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总站为主要案例,通过历史研究、形式分析以及跨文化比较分析,揭示中国援外建筑在美学和政治方面呈现的“中国性”,并讨论新中国援外建筑作为知识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风景园林师的天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的知识世代积累、相传成统。中国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天"主指自然,"人"指人的社会性。具自然和社会双重性的人,以自然和人的协调统一为宇宙观是科学的。遵循中华民族的理念、切实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学习和发展以借景为中心的传统理法,建设以中国特色为主体的风景园林,创造现代中国风景园林的传统是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天职。  相似文献   

4.
地王大厦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大厦主塔楼为69层的高档写字楼,副塔楼为33层的酒店式公寓.地王大厦是深圳的顶级写字楼及白领办公公寓楼,众多著名跨国公司的中国办事处均设立于地王大厦,如高盛、英特尔、东芝、IBM、安捷伦、友邦保险等.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对工作环境和设置配置的要求比其他企业更为严格,伴随地王大厦一起成长的熊谷物业在过往的10年中是如何满足不同业主的需求的?业主对熊谷物业是如何定位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中国艺术由远古走到现代不容易,历经多少风浪,走过多少崎岖坎坷,现代的中国的工业设计虽然刚刚兴起但是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了,年轻一代的学生具有很远大的思维模式和及其超前的想法,在工业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的领域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的包豪斯,其存在深刻的影响了现代设计理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但问题的所在也需要值得探讨。结合了现代中国设计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在以"以人为本"的宗旨下,注重功能理性的同时,更不容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和地位。走出一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不断创新现代中国设计的新型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7.
《建筑》2021,(12)
正《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聚焦"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以其技术性尝试作为主线,以20世纪上半叶为重点考察时段,回溯其在技术上的演变脉络及阶段性特征,廓清其技术选择机制、产业基础、主体成长与知识建构,考察前者与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再分别从1950年代整体图景、中日比较和当代实践批判这三条经纬交织的理路,探讨其目标回归、思维整合与范式再造。  相似文献   

8.
<正>据悉,柳州将建造一座跨越广场路的"空中走廊",实现"地王大厦"与人民广场间的"无缝对接"。酝酿中的这座"空中走廊"南起人民广场,在广场路中段上跨城市道路后,北面直通"地王大厦"裙楼(商业中心)的二楼商场。"空中走廊"总长约93  相似文献   

9.
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风景园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范畴;将风景园林的东方、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关系纳入风景园林学的"中国性"范畴。提出研究风景园林学"现代性"的根本意义在于完成从传统园林到现代风景园林学的转型;研究"中国性"的根本意义是在风景园林现代转型期如何保住中国文化的根基。认为在充分保证"中国性"的前提下实现风景园林学的现代转型,需要完成4项工作,即固本、培元、开放、整合。  相似文献   

10.
诸葛净 《建筑学报》2021,(12):81-86
以"设计研究"为线索梳理1950-2000年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将其置于社会与知识环境中,探讨建筑史学家所讨论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首先指出1950-1960年代建筑艺术、技术与历史的分离状态为脱离历史语境的"设计研究"提供可能性;继而通过3组代表性概念,阐明"设计研究"的具体内容,揭示话语环境,勾勒变化趋势;最后转向"设计"概念本身,指出"设计"活动为社会的产物,历史研究应首先阐明"设计"在中国古代营造体系中的涵义,并尝试初步界定前现代中国语境中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辰 《建筑师》2020,(1):92-95
"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历程较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少概念定义不清,观念方法落后的学术研究基本问题,乃至研究目的也不清晰。本文试图再次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中国建筑与国际建筑文化相融的关系,正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罗乐  刘磊 《建筑与文化》2020,(7):191-193
文章通过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综合楼的设计案例,阐述了一座现代办公建筑在特定环境中设计构思的生成与演化,探讨了设计作品从形态到功能、从平面到立面、从确立标识性到创造开放的城市界面等一系列设计思考过程。随着对设计条件的深入梳理,从场所中提取"树形"作为设计概念融入到立面肌理设计、室内空间组织、绿色设计等具体设计环节,确立了以"树"为设计立意和与环境对话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地王大厦以383.95m的高度不仅成为深圳新地标,且堪称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地王大厦叱咤风云已有15年之久。就在2010年,正抽穗拔节的京基金融中心即以未完成的高度超越了地王大厦,即将以441.8m的高度刷新深圳新天际线的京基金融中心,正在成为深圳下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4.
同济大学文远楼是公认的建国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文章对其设计者黄毓麟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现代建筑杰作——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二层琴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研究。相对于文远楼以功能原则和抽象体块为特征的现代主义风格,文章分析了黄毓麟在琴房设计里探索现代建筑的另一条路径:以场地关系为导向的形体、功能思考.以材料为起点的结构体系、结构逻辑、构造形式与建造性的表达:以及空间原型和形式对传统民居的借鉴和转译。文童总结了黄毓麟"建筑整体完美性"的设计原则对布扎知识体系和现代建筑观念的融合,指出不能以技术进步和西方现代主义为唯一参照来构筑中国现代建筑历史。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7)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本研究采用测试,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能否改善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话失语"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提高英语专业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以时间为序,探讨中国建筑知识界"批评的心智"如何逐步走向开放,如何应对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服务于社会建设和知识生产.强调只有健全的心智才能做出健全的批评;建筑批评应以建筑知识的生产为目的;惟有通过知识人的心智提升和积极参与,才能探索出中国模式的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建筑“中国性”探索的四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志宏 《华中建筑》2008,26(10):20-23
“中国性”一直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建筑师发展出一系列思想及策略,在当今其中有四种范式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文分别对这四种范式进行分析,并着重对其基本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理解现代建筑“中国性”提供一种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为指导,从"天"的角度来说,要"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从"人"的角度来说,园林建筑必须以"景有尽而意无穷"为诉求.现代园林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健康宜居的环境,正是由此而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来发展现代园林.  相似文献   

19.
史论     
《城市环境设计》2013,(7):206-207
本课题试图提出中国现代美术合法性理论困境的解决思路,把"正名"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以"人类未来巨变"为基本视野,以一切从事实出发为基本态度,将关注重心从西方现代性模式转向连锁突变的现代事件本身,进而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基本的经验事实和社会背景,将"自觉"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在肯定既有现代性原则的前提下,以上的努力旨在拓展解释框架的涵盖性和自由度,力图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0.
李秀秀 《建筑师》2019,(5):14-18
以"功能"一词的使用而不是词义为线索,梳理其自1930年代进入中国建筑语境到1950年代,从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现代观念的一个重要概念,到脱离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中国建筑观念讨论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功能"的实用性属性,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试图对其局限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