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素养,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2.
教会做人     
《Planning》2019,(1)
<正>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每个社会都会思考的问题。说到根上,说到根基、根本上,我以为,教育即是"教会做人"。无论是儒家的教育观,教育是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正心""诚意"和"修身"养性,形成完善的人格,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还是蔡元培所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或者杜威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在世界各国的各个校园基本都存在着校园欺凌的现象。校园欺凌不但给学生身体上带来了伤痛,而且给其心理上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园欺凌事件也被发现的越来越多了,有效地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已经刻不容缓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调查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才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简要分析在中高段小学生中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
微德育是以提高学生修养水平为目标的德育,将学生的身心修养、人格生成、品德培养等多个方面落到实处,注意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心智结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培养艺体美术创新传媒多方面人才,经历自觉修身的学生自然就有了修养,就能健康成长。"大教育,小切口""小阵地,大作为",微德育作为一种新颖的德育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切入点小,针对性强,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7)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小学高年级语文中渗透爱国情怀,旨在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7):166-167
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方面,要从欺凌者的角度和被欺凌者的角度,了解他们欺凌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对深层原因的分析,从牢记校规校纪,重视德育工作,细抓管理工作,丰富校园生活,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家校互动等七个方面进行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正>玉自古就是权势的象征,是文人高士道德楷模,特别为中国封建正统文化——儒家文化所尊崇。无论是"五德说",还是"九德论",玉都由其纯自然属性而被社会化、人格化,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代表、一种象征。从诸如"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玉在中华文化中变身为高尚人格、高贵精神的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对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教化的、正直而敏感的作家曹雪芹,必然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玉也  相似文献   

8.
隋丞的版画系列"浮水者",据他本人称是从2000年开始创作,经历了"浮水者""都市浮水者"和"过山车浮水者"三个阶段。最后这个阶段他正在动刀,还没成型。初次见到隋丞的"浮水者"系列你很难不被吸引。被吸引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简单易懂。总体上来说,它只有两件东西:一个是水,一个是浮在水里的人。我说是东西而没说形象或是符号之类的"术语",是因为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4):50-52
校园欺凌的危害不容忽视,美国校园欺凌立法以"理性欺凌者理论"为基础设置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以该理论为视角分析美国校园欺凌立法有助于梳理立法规律,为中国立法的完善提供思路指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正>"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文,终极目的是育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一、注重古典诗词欣赏,培养健康向上的品质和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