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阶段化类型,既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出现,也伴随人类的进步而完善。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旨在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可持续和科学发展。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程度、水平的不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时间也不同。虽然中西生态文明发展价值伦理有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中西之间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却有不少差别,因此,在目前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还很难形成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为高校伦理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我国高校伦理教育中生态观的缺失这一现状,我们更应注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优化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行为,树立一种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是儒家伦理的两大传统。在天人关系上,儒学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天人合一"。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对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高度重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情况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的真正文明是生态文明。人类应该以谦恭的姿态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当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对它的对话相互渗透的时候,人类的存在才能显示出高贵,人类才能进入一个真正文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情况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的真正文明是生态文明。人类应该以谦恭的姿态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当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对它的对话相互渗透的时候,人类的存在才能显示出高贵,人类才能进入一个真正文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是在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把握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美丽中国"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的绿色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的时代之美和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变发展路径,推动生态发展;健全生态制度,在制度层面保障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伦理的道德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以来的生态环境灾难,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伦理观念和文明形态转型的讨论。当前,讨论的进展和趋势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完善和超越,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道生态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道家所提倡的生态思想,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对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文化的生态伦理转向是海洋可持续开发的保证,当前广西的海洋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文化意识薄弱、制度保障缺位、生态文化人才匮乏及宣传推广乏力等薄弱问题的制约,应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它与"中国梦"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中国梦"视阈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继承性、超越性及现实性。美丽中国围绕四个方面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重视全民生态价值观教育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成果。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网络科技的深入发展赋予高校德育教育新内涵、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将之纳入德育教育之中。从生态伦理的理论蕴含和时代价值出发,阐明大学生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之间的耦合逻辑,对当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就提出了“唯德是辅”的主张,倡导道德辅政。孔子则在治国方略上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德”“礼”“乐”教育民众、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思想道德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我国在生态城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但也存在着重"城"轻"镇"、市场机制欠缺、体制机制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从存在论、人性论和伦理精神的具体表现3个面向分析了儒家传统、基督教传统在伦理精神上的根本歧异.儒家的天命与基督教的上帝一样,都是终极存在,是形而上的本体存在,其差异表现在处理终极存在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上.在基督教看来,人有原罪,表明人没有上帝的"善性",在人性的根源处,人不能靠自己得救,只能诉求于上帝,在伦理学上走向他律.儒家肯定人性本善,在根源处赋予人以自信、自力的力量,在伦理学上走向自律.儒家和基督教都强调"爱"的伦理,但是爱的背后依据及其超越指向并不一样.儒家的精神传统不适合用基督教语境下的人本主义宗教去概括.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儒学当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频繁出现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企业内部管理失当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要求人们用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理念的方式,重新看待企业和各种组织的领导过程。本文将立足于对儒家传统德性观的分析和把握,结合儒家思想在我国长期存在所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方式方法、适用范围等角度,分析中国本土伦理领导力在企业中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生产”为主题内容的现代经济伦理深深地扎根于丰厚的儒道互补的传统道德之中,其深刻的内在关涉不仅仅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精髓的一脉相承,更重要的还是在对传统道德的辩证扬弃,执著于实现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成果。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两者都是为了解决目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出发的生态文明就是一种遵循自然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的高级阶段。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将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伦理、道德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里家国同构,导致私德发达,公德欠缺.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与国家分离,社会伦理分化为面向公共领域的制度伦理和面向私人领域的德性伦理.由于制度伦理的缺失,扭曲公民意志,造成社会道德失范.德性伦理高于制度伦理,但在重建我国社会道德伦理和培养公民精神时,制度伦理建设必须先于德性伦理建设,进而推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